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布朗将辞去工党领袖职务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12日06:17  大众网-大众日报

  英国首相戈登·布朗(上图)10日宣布将辞去工党领袖职务,为争取工党与自由民主党联合执政作最后一搏。

  据外电 11 日报道,英国工党与自由民主党就大选后的共同组阁谈判已经失败。

  分析师说,布朗辞职使得组阁再添变数,谈判过程可能拖长,组阁前景难料。

  为谈判让路

  布朗当天在唐宁街10号发表声明,宣布将于今年9月工党大会召开前辞去工党领导人职务。

  布朗说,作出这一决定是为工党与自民党组阁谈判“提供便利”。

  分析师说,布朗自知成为工党和自民党联合组阁的“绊脚石”,迫于党内压力选择辞职,以牺牲自己的方式为工党与自民党谈判加码。

  自民党领袖克莱格竞选时明确表示,不希望布朗留任。一些工党议员也反对布朗继续担任党首,担心民意低迷的布朗拖累工党和自民党结盟。

  自民党领袖克莱格当天说,自民党将与工党正式展开组阁谈判,同时与保守党保持接触,两边谈判平行展开。

  组阁前景难料

  分析师说,布朗辞职对工党和自民党均有利:一方面工党联合组阁的希望增加,另一方面自民党的底气更足,在谈判中可望获得保守党和工党更多让步。

  英国独立智库德莫斯研究所研究员朱丽叶·马尔戈说,“我认为,布朗的离开让工党联合自民党的可能性大增”,压力扔给了保守党。

  自民党成为左右英国政局的关键政党,面临两难抉择。就选情和民意而言,保守党占优,拥有306个席位,离超过半数席位所需326席只差20席。

  自民党拥有57个席位,如果与保守党联手,可以轻松组成议会多数政府。但两党合作存在不少障碍。

  自民党希望改革议会选举制度,实现按得票比例分配议席,以便工党和保守党以外的政党得到更多机会。但保守党作为现行制度的受益者无意改革。

  工党在改革选举制度上的立场与自民党较为接近。但工党和自民党的议席数加起来仍低于半数,因此两党势必还需联合其他小党派,这使组阁前景更加难料。

  可能结束政治生涯

  布朗辞职后,可能结束政治生涯。

  他以前展望自己在政坛之外的生活。“如果我不能再做出有新意的事,我会离开,做些其他的事,”他今年在竞选期间说,“我和(妻子)萨拉可能做义工、参加慈善活动。我不想从商,只想做些好事。”

  美联社报道,布朗今后可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或者世界银行任职。

  布朗曾多年负责经济事务。布莱尔担任首相 10 年间,他一直担任内阁财政大臣。

  米利班德成继任热门

  布朗宣布将辞职几分钟后,数家博彩机构公布多名布朗继任者人选赔率。总部设在爱尔兰的博彩业巨头帕迪·保尔和英国博彩机构威廉·希尔的排行榜显示,外交和联邦事务大臣戴维·米利班德最可能当选。

  帕迪·保尔认为,能源和气候变化大臣埃德·米利班德是继他哥哥戴维·米利班德之后最可能的继任者。

  (新华社供本报特稿)

  布朗下台路

  任职首相最初几个月,布朗加强打击恐怖主义力度,同时展现出自己出色的经济管理能力,赢得公众好感,支持率一度上扬。

  但随后,布朗陷入困境。面对媒体时,布朗显然不如布莱尔,不时失态,屡屡受到嘲讽。英国媒体报道,布朗表情呆板,缺乏幽默感。

  最近一次失态发生在今年4月28日,距离选举日不到10天。

  布朗当天造访社区,接受一名66岁女性工党支持者提问。布朗与助手私下交谈时,称这名女性是“偏执狂”,不料所戴麦克风未关,对话遭媒体曝光。布朗多番道歉,竭力弥补失言所造成损失。

  担任首相不久,金融危机爆发,英国经济陷入衰退,工党支持率下降。布朗一度面临逼宫,几名资深议员要求他辞职。

  按照英国广播公司的观点,布朗最大的失策发生在2007 年夏天。他当时打算解散议会,举行选举。但布朗发现保守党支持率上升,最后一刻决定放弃。

  一些分析师说,这证明是一个致命的决定,工党的失利不可避免。

  (新华社供本报特稿)

  英中关系应无大变

  截至目前,此次英国大选对其外交政策的影响尚未显现,这种影响将由最后的执政党和新政府共同决定。

  在对华关系方面,布朗领导的工党执政期间,英中两国在经贸、教育等领域有深入的合作;保守党执政期间,英中两国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妥善解决了香港问题。由此,分析人士普遍认为,在英国一贯秉承积极、务实态度对待与中国关系的情形下,无论最终由哪一个或哪几个党派组成新政府,其对华政策都不会出现大的变动。(柳洪杰)

转发此文至微博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