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援建彭州地震灾区有了“海都”之名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12日06:41  海峡都市报

  N本报记者 吕蕴岚

  彭州报道

  本报讯 2008年5月13日,汶川大地震发生的第二天,本报的首批记者就抵达四川震区;14日,本报联系四川省福建商会,就地筹集150万元紧急救灾物资,由本报记者、志愿者送达重灾区绵阳,现场发放给灾民……

  在这场巨大灾难中,全国媒体以各种方式为震区同胞尽到努力,电视直播救灾场面,广播帮忙联系亲人,报纸组织义拍……作为福建省发行量最大、影响力最广的纸媒,本报联合省红十字会,启动“海都红十字公益金”,筹集到两千余万元善款和物资用于救灾及援建,以尽作为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

  日前,本报记者随同省红十字会爱心巡访团重回彭州。与两年前残破的城市相比,如今的彭州又焕发出勃勃生机。记者也代表每一位向“海都红十字公益金”捐款的企业和个人,落实了善款的去向。

  当年,在汶川地震发生后短短4天内,“海都红十字公益金”实际到账6086373.81元,打印出的捐赠清单足足有2米长。在清单上,最大一笔捐款300万元来自鸿星尔克集团,最小一笔是匿名的10元,还有署名“魏福强一家人”捐进100元、“连江二中86届同学会”捐赠1000元等等,近八成来自个人捐赠。正是长长一串的平凡姓名,在地震发生后4天时间,向本报的公益金账户汇入六百余万元善款。对于每一笔善款,每一位海都报人都心存最真挚的感激。

  在“5·12”汶川地震两年后,省红十字会专门制作出捐赠芳名录。值得一提的是,“海都红十字公益金”拨款400万全额援建彭州市残疾人服务中心,为铭记这一份情谊,当地政府将它命名为“彭州市海都红十字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并立碑纪念。援建彭州,从此有了“海都”之名。

  特写

  “海都公益金”打造“五星级”助残中心

  

  每层楼梯口,地面都设有盲道;只要有人路过房间,感应器就能响亮地“喊出”房间号。宽敞明亮的彭州市海都红十字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大楼里,小细节也一一体现出对残疾人士无言的关怀。彭州市残联理事长张兴乾称这座大楼为“五星级的残疾人康复机构”。这座由“海都红十字公益金”全额拨款援建的大楼装有高科技智能系统,数十部液晶电脑已经连上网络,运行一年多来,为当地近百位残疾人提供了良好的职业技能培训服务,连大楼边上特教学校的孩子也跟着受益。

  本报领导决定援建这座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时,曾与福建省红会、当地红会以及多位专家讨论过,服务中心建设眼光应放长远,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同时也要配备高科技设备,满足残疾人康复训练、求学、培训以及就业等多方面需求,这一提法得到各方的赞同和支持。与原先单一的服务功能相比,新中心大楼增设儿童康复部、成人康复部、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和文体活动部,满足各年龄段与不同残障类型人员的治疗需要。

  目前,这座大楼因配备先进,被指定为“四川省盲人柔道训练基地”,也被当地残疾人家庭称为“起飞平台”。

  人物素描

  十年老读者 带海都报探访震区

  五十多岁的蔡文哲是福建泉州石狮市羽毛球协会负责人,1999年起,他就订阅《海峡都市报》,从未间断。

  汶川地震发生后的大半个月,老蔡发动亲友为地震捐款,当起义务宣讲员,逐一向亲友们介绍“海都红十字公益金”。在老蔡的努力下,羽协成员以及当地居民筹集了109308元爱心款汇往灾区。

  这次,省红十字会邀请老蔡作为爱心市民代表共赴四川,他仔细拣出本报在2008年5月里刊发的地震版面随身携带。在捐赠芳名录上,老蔡看到自己负责筹集的那笔10万余善款登记在“彭州市博爱妇幼保健院”名

转发此文至微博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