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当“国际惯例”成为“惯例”强势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12日07:51  红网-潇湘晨报

  王聃

  当列车变得越来越不可信任,有着车票也不一定就能上车时,人们或许就会把这种失衡感去从飞机身上找回:毕竟还有着有票必有座的飞机。然而,买了机票就一定能上飞机吗?昨天,长沙两名准备乘海南航空班机飞往济南的旅客遭遇了这样的怪事:早早就预订了机票,可在办理登机手续时,却被告知,飞机满员了,他们不能登机。(相关报道见本报今日B01版)

  不同于铁路部门通常的冷漠甚至白眼,当事机场工作人员的态度也许难以被太多挑剔:向旅客给予所持票面价格100%的补偿,机票改签在下午6点的航班,并为两人提供休息房间。而究竟为何机票超售?海南航空公司公关部有关负责人解释,这是“国际惯例”:为满足更多旅客的出行需要和避免航空公司座位的浪费,航空公司会在部分容易出现座位虚耗的航班上,进行适当超售。

  为了防止座位虚耗,所以不得不进行适当超售:即便之于我这样不经常乘坐飞机的市井小民,其中的逻辑也恕难以被接受。倘若逻辑成立,那么医院同样可以将病床向病人适当超订,世界上也不会有那么多因为石油销售引发的战争——在自身利益和顾客权益之间,航空公司显然只过多地顾及了自身的利益,交易的天平偏向了“自己一个人”。

  之所以会有“国际惯例”,那是因为“惯例”们往往是经受过考验与指责的洗礼,最终毫无瑕疵的。据了解,国外航空公司确实有“机票超售”惯例,但乘客在购买机票之时,航空公司必须告知乘客机票存在“超售”,买与不买的决定权在乘客自己。没有提醒,没有将决定权归还到消费者的手里,这样的“国际惯例”照搬自然是凌空蹈虚的。这样的动机就很难不让人怀疑:究竟是“国际惯例”的生搬硬套?还是卖票失误下的强词夺理?

  “国际惯例”不是自私自利,也不是强词夺理,没有成熟的配套举措,那么即便机票适当超售,实际上“国际惯例”还是在以一种强势的“惯例”在与消费者博弈。写到这,想起春秋航空董事长的一句名言:如果政策允许,我会尝试让飞机卖站票。这当然是民营航空公司的无奈之言,不过兄弟我联想到的是:假如当越来越多“土生土长”的国际惯例现身于航空业,那么这种不平等所造成的消费者不信任,又和飞机大量卖站票有什么区别: 当航空业也变成翻版的不被信任的“铁路行业”,人们可能宁愿去选择拥挤的火车——毕竟火车是在地上开的,飞机是在天上飞的,就乘坐的安全性而言,地上开的还是要远胜于天上飞的。

转发此文至微博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