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网友热评灾区重生:若非亲眼所见,很难相信

  

网友热评灾区重生:若非亲眼所见,很难相信
如今的水磨羌城网友云南黑鬼摄
网友热评灾区重生:若非亲眼所见,很难相信
网友热评灾区重生:若非亲眼所见,很难相信
十年前后的映秀全景班翔、网友云南黑鬼摄

  一阕壮阔豪迈的史诗,在世人眼前展开。仅仅两年时间,当我们再度来到汶川地震灾区,这个人们记忆中山河破碎的悲伤之地,已浴火重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相信这一切。”不少网友发出了这样的感叹:这是一次全方位的恢复,更是一场高水平的重建。

  那些曾经的满目疮痍已化为乌有,取而代之的是漂亮的农房、坚固的校舍、现代化的医院,城乡整体布局的全面改善,公共服务设施的提升,以及群众生活方式的历史性变化……科学规划,对口支援;携手同心,自强奋进。恢复重建的“中国速度”,让世界惊叹!

  A

  重建·奇迹

  视频走进灾区学校见证巨大变化

  “学生搬进了崭新的教学大楼,用上了优质的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住进了舒适的寝室,还新建了清洁卫生的学生食堂。”5月11日,优酷网拍客“空山君戈”在汶川大地震两周年前一天,上传了一段名为“走进灾区学校,见证巨大变化”的视频。在金川县勒乌中心校、曾达中心校,他用DV记录下了汶川大地震后灾区学校的变化。

  厂区内被地震损毁的办公楼、车间及各种设施设备,让参观者的快门声此起彼伏。当车子驶入这里,气氛霎时肃杀起来,沥沥小雨滴落在断壁残垣之上,行走其中仿佛重回灾难降临之时,痛之穿心……网友“张先富”拍摄了一段德阳什邡市穿心店地震遗址的画面,可以清晰地看到,一片片青草在废墟上重生!新浪网友“高海波ghb”跟帖说,前不久家人才去了四川,参观了穿心店地震遗址,“我在这里缅怀逝者,也祝福灾区的人们且行且珍惜!”

  照片

  重生的剪影中见证人间奇迹

  “从一个个重生的剪影中,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中,我们见证了一场沧桑巨变,一幕人间奇迹!”网友“云南黑鬼”在四川新闻网麻辣社区里,上传了一组“行摄汶川:映秀十年,惊天巨变”的图片。他说,两年后再次来到映秀,任何有人气的地方,总有映秀当地人摆的小摊。摊子上,各式各样的小物件中总少不了有关地震的一些图片、影像资料。很多人,会拿着A4大小的图片介绍:十年前的小镇有多美丽。

  地震前的百花大桥,横跨紫坪铺水库,环山而过。在帖子里,记者看到了“云南黑鬼”在小贩手里翻拍的十年前的映秀全景。“如今的映秀镇,俨然一个大工地。”在一张张新拍摄的图片里,轰鸣的大型起重机、来回忙碌的现场指挥、手拿工具忙碌着的工人,处处可见一片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映秀镇正迎来全新的生活。“已基本完成灾后重建的黄家村,红白相间的新房,散落在苍翠的群山中,很是好看。”论坛中,在建中的汶川特大地震震中纪念馆,地震形成的堰塞湖等,牛圈沟震源点、大爱磐石、百花大桥遗迹等,一一映入眼帘。

  林伟:我们欣喜地看到了“首都标准”、“广东速度”、“上海质量”……来自发达地区的先进理念、成功经验和管理模式迅速推广传递、培植生长,有力地促进了灾后恢复重建进程。这就是“中国速度”。

  花之语:汶川受灾之日,也就是它重生之时。两年过去了,没有让我们忘记伤痛,但我们学会了坚强。我想对汶川说一声:“加油!”对所有参与灾后重建的人说一句:你们辛苦了!你们是天下最可爱的人!希望你们在这片热土中勇敢、

  快乐、幸福地生活下去!

  路边的日子:两年前的今天,大地的一次抖动,让我家乡数以千计的人上了天堂,他们在那里可否过得好?两年过去了,我们没有忘记你们,我们会永远记住你们的。缅怀汶川地震中那些逝去的生命。

  张铁:“更加”,是在汶川灾后重建的报道中最为常见的一个词。校园要更加坚固、住房要更加舒适、设备要更加完善……所有的“更加”,实际上是两个“更加”,家乡会更加美,生活会更加好!两周年过去,这样的“更加”,也已经慢慢落实成了展现眼前的图画:北川新县城,塔吊林立,9月底将形成城市基本功能。

  B

  希望·前行

  微博(http://t.sina.com.cn)

  阳光重新温暖经历创伤的家

  “一掠而过的永兴板房区,北川老县城的部分居民还住在这里,等候新县城竣工。”新浪网友“熊猫小火”,在微博中记录了他一路重返北川的点滴感受,“从悲壮中生长希望,我们脚踏实地地继续前行。”23公里外的安昌河畔,37米多高的北川新县城第一高建筑羌族碉楼已经封顶,静静地俯视着脚下已竣工的3000多套安居房。这个月,老县城一万多居民将告别板房,喜迁新居。

  网友“大成”跟帖说:两年了,生活累积着一点一滴的改变,阳光重新温暖我们经历创伤的家。新修的房屋,新组建的家庭,新出生的宝宝,以及重新充满希望的心,“新生”时时感动着我们……这是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这是一段无比勇敢的心路,新生的美,要与所有人分享。

  博客

  重建已经建好忘却的都该淡然

  地震两周年,我们用什么方式来

  纪念这段记忆?来缅怀那些逝去的人?来展望未来的生活?昨天,或许你还是和平常一样繁忙地工作。或许,你会停下来去回忆,去纪念。或许,你看到身边的街头巷尾,在平静中仍涌动出浓浓纪念之意……在腾讯网的博客里,一位网友用他的视角,平静地记录下了纪念日的成都街头。

  “因为有您,家园更美丽。”昨日下午2点28分,在成都红星路步行街广场上的大型展板前,一群志愿者在为“5·12”逝去的灵魂默哀,淡淡的平静中夹杂着几分对逝者的哀思。另一张照片显示,默哀结束后,志愿者围成一圈开始歌唱。“斗志昂扬,充满希望。”他在文中写道,下午一路拍拍走走,发现震后两年的成都,已基本走出了地震带来的阴霾,街头平静依然。退休的老人悠闲地在午后散步,来蓉的游客驻足拍照,走走停停。“两年了,该重建的都已经重建好了,该忘却也该淡然。”

  □网友跟帖

  碧海蓝天2009:两周年,对经历了那场大地震而幸存下来的每个人来说,又是一个坎,一个心理承受能力的验证坎,只希望大家能再次勇敢面对。

  笔如刀:地震过去了,但是灾区重建的任务还没有结束,灾区的重建不

  仅仅是房屋的重建,心灵的重建更为重要。全国人民帮扶灾区的任务还没有结束,我们要不断地去认识灾区出现的新困难。

  黄世钊:汶川大地震两周年纪念日,提醒我要珍惜生命,过好当下的生活,看淡功名利禄,遵从自己的内心,健康、平静、安宁地活着就足够了。

  梦缘一一九零後琦:今天我们有太多的缅怀,但愿汶川的眼泪不要再来;今天我们有更多的期待:美好生活常在,幸福之花常开。5·12,我们都要爱,爱你爱我,互助互爱!

  诗歌快手:汶川地震过两年,灾区残貌换新颜。扫除废墟建新家,青山绿水房舍环。学校医院新姿美,民生工程样样先。铁路公路内外连,生产生活得方便。工业农业旅游业,跨上台阶高起点。祸后福来感谢党,带领八方来支援。各族人民把歌唱,感恩诗歌代代传。

  暮晚见南山:今天看了一些纪念片,感触其实颇多。有些事,划下重重的伤痕后,随着时间的流逝,会从撕裂的痛慢慢变成含着对未来希望的感伤,渐渐不再泪水洗面。但失去的痛留在生者心中,成为永远无法抹灭的一笔。时间,冲淡了伤痛,但冲不走哀思。汶川,加油,玉树,加油!

  C

  灾区·新生

  论坛

  孩子的眼睛看变化天空永远没有阴霾

  在腾讯大成网里,记者看到了网友拍摄的一组名为“新生”的照片。叶生友开出租车已有十年了,曾接送无数的游客前往汉旺钟楼。“我们每天都在重复昨天的故事。”对着镜头,他笑得特别憨厚,“我现在最大的心愿是家人在一起平平安安,不饿肚子就好。”在漩口中学遗址成为新景点后,聚集了许多卖菊花的当地居民。10元钱一束,这是他们维持生计的方式。遇有游客拍照,卖花人便羞涩地跑开。

  在网易论坛里,记者看到了来自四川地震灾区的6名孤儿,在摄影家的

  指导下拍摄了60多幅记录震后日常学习、生活的摄影作品。奔跑、仰望、阅读、洗衣、思考……孩子们的眼睛是纯净的,他们按动快门的瞬间角度也是独特的,这是孩子们的作品,是孩子们心灵深处的净土,也是大人们向往的世界。孩子们的祝福就是给世界的祝福:愿天空永远没有阴霾,让晨光永驻孩子们心中!

  □网友跟帖

  张帅:经历地震的孩子是见过大世面的,对镜头有的是pose,看着他们的面孔,你根本想不到这里曾发生过那么多让人心碎的事情。

  春天的翅膀:这一年,我们历经太多磨难,我们因为太多的关爱而感动,因为太多的付出而欣慰!“风雨同舟”是这一年最实实在在的感受!

  座力:重建开始了,永久性住房陆

  续建起来了,异地安置顺利进行了,生产和种植重新规划了,孩子在本地和外地安心地上学了……这些岂不说明地震能震垮大山,却震不垮人们的意志?

  蓉姐:感谢灾区人民,是他们的乐观、坚强,让我们懂得更加珍惜我们现在拥有的一切,我们的亲人,我们的朋友。

  SallyYang:地震发生后,看到同胞们在灾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团结和坚强,我感到无比自豪。如今在灾区看到许多灾区同胞在家园被毁后,在重建生活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乐观自立,让我十分感动。

  jun271:是那种不放弃、不抛弃的爱让如此多的人获得新生。在灾难面前,因为爱,我们变得坚强,我们变得镇静。世间既然有爱,有阳光,又有温暖,那还有什么我们承受不了的呢?记者王蕾

  那种不放弃

  不抛弃的爱

  让如此多的人

  获得新生

  ——网友“jun271”

转发此文至微博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