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尔夫冈 • 布希纳 (Wolfang Büchner)
德意志新闻社
主编
教育背景及职业生涯
沃尔夫冈 • 布希纳是作为《施派尔日报》的自由撰稿人开始他的记者生涯的。 在完成了海德堡大学和汉堡大学的政治学学业之后,他在美联社和路透社工作了八年。1999年为了协助建立《德国金融时报》,他转去汉堡,任职该报
主编。 2001年, 他又转到“明镜在线”先后就任执行编辑、 副总编,最后任职主编。 从2009年7月起, 布希纳任德新社副主编, 自2010年初任德新社主编 。
萨宾娜 • 克里斯提杨森(Sabine Christiansen)
TV21有限责任公司
经理、制作及主持人
教育背景及职业生涯
在结束了高中学业和语言培训之后, 萨宾娜 • 克里斯提杨森从1976到1982年间就职于德国汉莎公司。 1983到1985年期间,她完成了广播和电视记者的培训教育学业。 在其位于汉堡的北德意志新广播公司的工作生涯当中,她负责编辑《每日新闻》 (《Tagesschau》)和《新闻专题》(《Tagsthemen》)的政治时要与经济新闻。 1987至1997年萨宾娜 • 克里斯提杨森出任德国电视一台(ARD)最重要的新闻类节目的主持人。 1998年她开始主创一档自己的时事谈话类节目,它后来成为德国收视率最高的一个电视政治辩论节目。 在前后十年间克里斯提杨森在柏林的演播室里采访了几乎所有重要的国际政要、经济领域的领导者以及理论活动家。 此外,她同时也是德国电视一台许多纪录片和新闻报道片的作者。 萨宾娜 • 克里斯提杨森自2002年起就任柏林TV21有限责任公司的执行董事。 其制片公司的制作重点是国内与国际的经济与政治评论、记录影片制作、新闻报道、商业电视以及交互式网络电视。
奖项、殊荣及所热衷的事业
联邦十字勋章 (2002);荣誉之师骑士勋章 (2002); 金色摄像机 (1990); 斑比獎 (1990、2000); 拜仁电视大奖 (1992); 宗教奖 (1994); 阿道夫 • 格里姆电视奖 (1995); RTL金狮奖 (1996); 德国年度女人 (1999); 勇气奖 (2001); 德国电视大奖 (2002); 年度媒体女人 (2003); 世界媒体奖 (2005); “印象” 2006 “年度最重要女人” (2006); 施泰格奖 (2006); 德国专业记者奖 (2006); 金施利茨欧尔奖 (2006)
萨宾娜 • 克里斯提杨森是萨宾娜 • 克里斯提杨森儿童基金会的创立者和主席并担任德国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大使。 除此之外, 她也是众多机构和校理会的成员。1
彼得 • 盖雷希 (Peter M. Gehrig)
美联社
主编
教育背景及职业生涯
彼得 • 盖雷希自1968年起任职美联社工作; 最初他担任通讯记者和编辑职务,主管德国和国际事务。 1986年起,他开始领导海外编辑部。1990年至今, 盖雷希一直任职美联社德语新闻处的主编。 此外,他已从事记者培训教育20年之久, 而且在德国莱比锡和特里尔大学接受授课任务。盖雷希同时还是接受过专业培训的翻译和股票经纪人。 他曾经在一家美国的股票经纪人事务所任职, 并在海军服完自愿军役(驻华盛顿和布鲁塞尔的国际参谋部门)。
蒂娜 • 哈瑟尔 (Tina Hassel)
西德广播暨电视电台 (WDR)
国外主管
教育背景及职业生涯
蒂娜 • 哈瑟尔曾经在德国科隆和法国波尔多攻读日耳曼文学、历史和政治学。 在大学就读期间她就已经作为政治编辑和主持人任职于位于波尔多的法国电台“Grand Hertz”和西德广播暨电视电台 (WDR)。 她曾作为自由职业者为WDR电台和电视台以及位于科隆的德国之声的法语节目工作。随后她成为经济与社会政策编辑部的编辑,同时也主持每周的WDR电视杂志《市场》栏目。从1994到2001年间, 蒂娜 • 哈瑟尔先后在巴黎和布鲁塞尔担任德国电视一台 (ARD)通讯记者。 2001年起,她作为WDR的海外主管,负责主持ARD《世界明镜》的WDR板块,还有凤凰电视台的《国际红酒早餐节目》,以及诸多特别节目,并代为主持ARD《新闻俱乐部》。 此外, 她还是ARD《新闻专题》的时事评论员。
奖项与殊荣
不莱梅电台地区节目比赛一等奖 (1990); 意大利帕尔玛国际“科学电影奖” 一等奖 (1991);汉斯 • 约阿希姆 • 弗里德里希电视新闻记者奖 (1999)
约瑟夫 • 乔夫博士 (Dr. Josef Joffe)
《时代周报》
发行人
教育背景及职业生涯
约瑟夫 • 乔夫自2000年起至今一直作为《时代周报》的发行人。在2001至2004年期间任职该报刊的主编。 1985到2000年间他曾负责照管《时代周报》的卷宗栏,随后他担任了《南德意志报》的社论撰写人并任职其部门主管。作为客评文章他的著作在国外常常被刊登在: 《纽约书评》、 《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评论》月刊、 《纽约时报》杂志、 《新共和国》、 《标准周刊》、 《展望杂志》(伦敦)、 以及《纽约时报》、 《华尔街日报》、 《华盛顿邮报》。 乔夫的“第二职业”是学者。 他曾分别在美国约翰 • 霍普金斯大学、 哈佛大学、 普林斯顿大学及斯坦福大学授课, 在欧洲的慕尼黑大学和萨尔斯堡大学也有他主持的大学讨论课。 作为欧林战略研究所的成员他与哈佛大学共同合作研究,作为国际研究所资深成员和胡佛研究所成员他也与斯坦福大学保持着紧密的合作关系。 他在美国及欧洲的多所大学里都开设过客座讲讲座,从伯特利到耶鲁,从牛津到苏黎世 。 生长于柏林的乔夫曾经在美国和欧洲攻读政治、 经济和哲学,并在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他分别在 《外交》、《外交政策》、 《国家利益》、 《国际安全》及 《生存》 (伦敦)等刊物上发表过著作,并出版了多本书籍: 《有限的伙伴关系: 欧洲、美国及联盟的界限》 (1987); 合著著作: 《帝国的侵蚀: 西方关系与东方欧洲》 (1985); 《大国的未来》 (1998); 《超级强国》 (2006)。
奖项、殊荣及所热衷的事业
泰奥多 • 沃夫奖 (1982); 路德维希 •波尔内奖 (1998); 联邦十字勋章 (1997); Swarthmore College荣誉博士 (2002); Lewis & Clark College 荣誉博士 (2005)
乔夫是下列编辑委员会成员:华盛顿《美国利益》1993至2005年; 华盛顿《国家利益》;伦敦《展望杂志》;柏林《国际政治》。 他同时是很多委员会的成员,如: 柏林美国学院; 不莱梅国际大学; 以色列本 • 古里安大学;柏林亚斯平研究所; 纽约高盛基金会; 欧洲咨询委员会;,慕尼黑联合抵押银行,2001至2005年; 柏林德国儿童与青年基金会;纽约利奥贝克研究所。 他还担任大西洋之桥和慕尼黑德国博物馆的顾问委员会和相关机构的成员。 此外, 乔夫还是国际战略研究所和涉德美国理事会成员。
曼菲特 • 哈特 (Manfred Hart)
在线图片报
主编
教育背景及职业生涯
曼菲特 • 哈特曾经在大学主修政治学,于慕尼黑的德国记者学校毕业。 1981至1988年期间他作为通讯记者先后在《慕尼黑晚报》和《Bunte》。 1991至1998年间他任职《图片报》的新闻主管, 随后担任《周日世界报》副总编两年。 2001年他重新回到《图片报》就任副主编。 2005和2006年他又应聘于《Bunte》杂志作为副主编。 自2007年4月至今, 曼菲特 • 哈特作为主编领导在线图片报。
沃尔夫冈 • 坎特米席教授 (Prof. Wolfgang Kenntmich)
中德广播暨电视电台 (MDR)
主编
教育背景及职业生涯
在结束了高中学业以及随后的军方新闻官的工作之后, 沃尔夫冈 • 坎特米席首先在威斯特法伦州的新闻处做政治新闻编辑工作。 1973年他转到了德意志电讯社工作,并于1979年成为该社主编。 自1983年起他担任阿克塞尔 • 施普林格出版社(Axel Springer Verlag)《图片报》和《周日图片报》项目的办公室主任。 随后他在Gruner + Jahr 任首席通讯记者多年,直到1991年转往电视界。 在拜仁广播暨电视电台短期任职之后, 他于1991年11月来到重建的中德广播暨电视电台 (MDR),出任电视主编一职。 他同时也是记录片《百年洪水》和《这是曾经的民主德国 – 一个另个德国的故事》的发行人和作者。 此外, 他还是莱比锡大学新闻学名誉教授。
热衷事业
作为中德新闻俱乐部主席,坎特米席积极投身于对萨克森自然与环境基金会的赞助工作。
汉斯 • 维纳尔 • 凯茨(Hans Werner Kilz)
《南德意志报》
主编
教育背景及职业生涯
在高中之后汉斯 • 维纳尔 • 凯茨首先在杜塞尔多夫和美因茨完成了新闻学的专业培训, 然后在《美因茨汇报》做见习工作。 在随后的两年里,他在此报社内从事政治编辑工作。 1970年他转到《明镜周刊》,先后在美因茨和美因河畔法兰克福的编辑部做国内编辑。 1981年他升任为明镜的部门副主任, 并转到汉堡的总编辑部工作。 五年之后他最终成为明镜德国部主任, 并在此职位上一直工作到1989年。 在1989年10月至12月期间, 凯茨担任哈佛大学位于剑桥的约翰 • 肯尼迪学院的会员。 此后他成为《明镜周刊》的主编。 从1995至1996年他作为哈佛大学国际关系中心的会员在那里度过了一年时间。 从1996至今他任职南德意志报主编。
奖项与殊荣
克拉根福特国际新闻奖; 联邦十字勋章 (2005)
彼得 • 林姆伯格 (Peter Limbourg)
柏林N24 新闻与时事有限责任公司主编
SAT 1 新闻主持
教育背景及职业生涯
彼得 • 林姆伯格成长与波恩、 罗马、 巴黎、 雅典和布鲁塞尔。 在他的法学专业毕业之后,作为德国电视新闻机构的见习生他先后在波恩, 莱比锡和伦敦进行实习工作。 自1990年起, 他作为欧洲和北约的通讯记者在布鲁塞尔工作。 1996至1999年间他任职于ProSieben领导位于波恩的演播室。 自1999年始, 彼得 • 林姆伯格作为主编负责谈话、 电视杂志领域和政治内容, 同时还领导着议会编辑工作。 他曾担任N24的政治杂志《柏林内部》的主持人; 并与彼得 • 克鲁泊 (Peter Kloeppel)一同在2002年9月主持了第一场、 2009年为Sat 1主持了第三场竞选辩论节目《首相对决》。 在分别在2005年和2009的《TV total 联邦议会大选》中作为施蒂芬•拉博(Stefan Raab)的搭档主持人。 从2008年3月至今, 彼得 • 林姆伯格是N24的唯一主编和《Sat 1 新闻》的首席主持人。
奖项与殊荣
因在TV total栏目下所放送的2005年联邦议会大选的电视节目, 他与施蒂芬 • 拉博共同获得金普罗米修斯奖 (2005)
托马斯 • 施密特 (Thomas Schmid)
发行人
阿克塞尔 • 施普林格股份公司 (《世界报》,《周日世界报》, 《浓缩版世界报》和在线世界报)
教育背景及职业生涯
托马斯 • 施密特大学攻读德语文学、 英语文学和政治学。 他本人是当年法兰克福运动的一部分; 并与丹尼尔• 科恩邦迪(Daniel Cohn-Bendit)和 约施卡•费舍尔(Joschka Fischer) 以及马提亚斯 •贝兹(Matthias Beltz)同为“革命斗争集团”的创立人。 在此背景下, 他在位于吕塞尔海姆的亚当 • 欧宝股份公司汽车外壳制造部门工作了两年。 自1975年起, 他领导期刊《自治原料对工厂公司》的编辑室。 在1979和1986年间, 施密特是克劳斯 • 瓦根巴赫出版社的审校者。 八十年代当中, 他是《时代周报》、 《日报》和左派报纸《Pflasterstrand》的自由撰稿人。 自1989年, 他在法兰克福为丹尼尔• 科恩邦迪在跨文化事务上作顾问。 与此同时, 施密特成为《每周邮报》副刊的负责人。 之后, 他又转到小型画报《汉堡晨报》。 1998年他成为日报《世界报》意见版主任。 2000年, 施密特转到《法兰克福汇报》政治组; 2001年他接管了《周日法兰克福汇报》政治部。 2006年11月, 他作为主编回到《世界报》。 2008年, 他成为世界报集团(《世界报》、 《周日世界报》、 在线世界报和《浓缩版世界报》)的主编; 2010年初至今, 他是其发行人。
奖项与殊荣
2008年施密特获路德维希 • 艾哈德经济记者大奖
组织者:
库特 • 李德克博士 (Dr. Kurt Liedtke)
罗伯特•博世基金会
董事会主席
教育背景及职业生涯
库特 • 李德克博士曾经在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大学和洛桑大学攻读法学专业。 博士毕业后他作为专业税法律师任职于法兰克福一家律师事务所。 1974年他出任瑞士劳芬贝格发电厂的企业律师一职, 并于 1977年进入博世集团。 在任职于公司总部的海外法律部以及在结束了对西班牙市场开发的特别项目之后, 他成为公司在西班牙和英国的经理。 1996年他出任澳大利亚罗伯特•博世公司的执行主席, 至2001年他一直是罗伯特•博世有限责任公司领导层成员和美国罗伯特•博世股份公司总裁。 2002年至2005年他出任罗伯特•博世有限责任公司总裁。 自2006年起至今, 他一直担任罗伯特•博世基金会的股东及董事,并于2007年被推选为罗伯特•博世基金会董事会主席。
英格丽特 • 汉姆博士 (Dr. Ingrid Hamm)
罗伯特•博世基金会
执行长
教育背景及职业生涯
英格丽特 • 汉姆博士是罗伯特•博世基金会的主席, 特别负责教育、 科学、 社会以及以中、东欧为重点的民族和解事务。 此外, 她还主管罗伯特•博世基金会的联络部。 在2003年进入罗伯特•博世基金会之前,汉姆博士是贝塔斯曼基金会(Bertelsmann Stiftung)领导层中的一员。在任期间她主管媒体领域多年,领导纽约办公室以及负责贝塔斯曼基金会海外项目。 她与瑞士圣加伦高校一起建立了欧洲第一间拥有媒体与通讯管理专业的高校研究所。 这位受过专业培训的社会学家与国民经济学教育学家生长于纽伦堡; 曾经在媒体与专业研究领域工作。 同时,作为政治评论家和作家她还专门出版过关于教育和媒体方面的著作。 2008年英格丽特 • 汉姆博士被歌德学院任命为主席团成员。
约阿希姆•欧伽尔教授博士 (Prof. Dr. Joachim Rogall)
罗伯特•博世基金会
部门负责人
教育背景及职业生涯
约阿希姆 • 欧伽尔于1959年出生于海德堡。 在大学期间他攻读了东欧历史、 斯拉夫语言学和德语语言学。2001年他在美因茨的约翰内斯 • 古藤贝格大学 获得《在波兰人民共和国的德国人 1945- 1989》这一研究课题的大学授课资格, 并且从2003年起在海德堡大学教授东欧历史。 1996年初,欧伽尔博士从美因茨大学转到了位于斯图加特的罗伯特•博世基金会, 并出任“对中欧与东南欧、独联体国家以及中国的民族和解”部门经理。
上一页1234567
白马克 (Marc Bermann)
罗伯特•博世基金会
中国项目经理
白马克曾在海德堡和上海攻读政治学与现代汉学专业。 在完成学业之后他在上海和香港分别建立了自己的电视节目制作公司eMBee Productions,并且作为电视制片人和媒体经理人在中国工作了数年。 2007年夏天,白马克回到德国斯图加特,以罗伯特•博世基金会项目经理的身份,为该基金会创办与中国有关的重点项目。 他在基金会中既负责对中国赞助的一般性事务,同时也主管对中、东欧的记者交流项目。
论坛德方主持人:
弗郎克•泽林先生 (Frank Sieren)
德国《时代周报》驻华首席记者
Sieren, who studied political science with a focus on economics in Berlin, Germany, is one of the few German journalists, who has reported on China’s rise first hand as he accompanies this remarkable process from his unique Beijing vantage point. His bestseller China Code – How the Booming China is Changing Germany topped the economic bestseller lists for several months in 2006. Frank Sieren also convinced Germany’s elder statesman Helmut Schmidt to share his insights into China and the unpublished minutes of his numerous talks with Chinese leaders. Schmidt is the last living German who has met Mao. These extraordinary experiences unfolding over a long discussion with Sieren resulted in the book Neighbor China that has taken a leading position on the bestseller list since its publication.
Sieren’s 45-minute documentary film titled China’s Grip on Africa - The Fight for Influence, Power, Natural Resources and Markets which was broadcast on the occasion of the G-8 Summit in 2007, had a viewer rating of over 10% on German TV, and was successfully broadcast in English language.
In February 2008, Sieren’s new book China Shock - The End of a Westernized World was published. Shortly after publication, the book entered the German bestseller lists. The Handelsblatt commented: “Sieren skillfully and engagingly tells the story of how Chinese are taking advantage of the mistakes of the world’s great nations.”Financial Times Germany praised the book: “Sieren distinguishes himself pleasingly from the competition. He does not fall into the trap of numbers pornography (10% economic growth in one month) but analyses China’s global strategies. He describes what China undertakes in central Asia, the Middle East and Africa to secure natural resources and political influence that is crucial to keep its economic miracle running. Sieren’s narrative style is sound and unpretentious. It’s a report from the front line of the global economy.”
And the Frankfurter Allgemeine Zeitung recommends: "Those in positions of responsibility in the West should take note of this book. It is anticipated that China Shock will enable the West to be more open to the rest of the world and to revisit some of its partially self-created contradictions." China Shock has taken number one position in the German bestseller list of economic books since its publication. Frank Sieren is currently working on new book and film projects. He lives with his wife in Beijing,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