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蓝印花布怎会合不了格?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20日07:51  东方网-文汇报

  用蓝印花布来做,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钥匙包便陡然有了江南风韵;覆上蓝底白花,一本正经的护照夹也生生透出了水乡的灵动……以蓝印花布为主要材料制作的世博特许商品系列“印象世博”总共14件,从钥匙包、名片夹到护照夹、团扇,无一不是人们生活中的常用之物。主要设计者张建君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应当仅仅是陈列在博物馆里的文化符号,至少,本是江南水乡生活一部分的蓝印花布,经由创意设计,完全可以融入今天。

  但“穿越时空”之旅免不了波折:直到一个月前,蓝印花布系列还在上海世博会的大门外徘徊——传统工艺与现代标准发生了冲突。

  冰裂纹违反了规则

  4月20日,上海世博园区首场试运行。就在这天,蓝印花布系列的样品又一次被相关部门退了回来,因为上面的世博会徽图案违反了世博会有关会徽使用的标准。

  “我们想用蓝印花布独有的特色来表现世博元素,没想到违反了规则。”张建君告诉记者,根据规则,世博会徽属于“一类标”,必须“完整使用”;但蓝印花布上染出的世博会徽,却因为工艺特点出现了11处断纹,“这些‘断纹’有个充满诗意的名字叫冰裂纹,冰裂纹正是由蓝印花布独特工艺形成的一大特点”。

  传统工艺要不要为世博规则而改变?手捏“传统”接力棒的手工艺人们很困惑,为蓝印花布做工艺设计的张建君心里也很矛盾:现代大型活动的特许商品,对使用徽标普遍设有标准,如果传统工艺不能满足规则要求,那就进不了这些活动,也就没法“借船出海”。最终,在毁掉十数次花版之后,没有了“断纹”的世博会徽出现在蓝印花布上,只是,原先的断裂处被隐隐蓝纹替代——冰裂纹的韵味被努力地保留了几分。

  “太阳晒也能有国际标准?”

  有着1300余年历史的蓝印花布,在今天,不止一次因为标准问题而遭“退回”。

  首先是PH值检测不过关。在第三方检测中,蓝印花布系列的PH值被测出达到了10——按照国家通用纺织品标准,纺织物的PH值不能高于9。“蓝印花布是用石灰加豆粕等做阻染剂的,就像蜡染用蜡封阻染、扎染用扎紧的办法阻染一样;但一用石灰,碱性值必然就高——在过去1000多年里为无数古人做过头巾、被面的蓝印花布,可从来没想过自己还有个PH值问题啊。”

  接着是色牢度过不了关。蓝印花布所用染料都是天然的,很环保,可是色牢度达不到国家标准。“为了达到色牢度,只有放弃传统工艺,改用现代机器印,蓝布上面印白花,但那还是蓝印花布吗?”这一次他们“很守旧”,“‘非遗’产品不同于‘非遗’本身,为了适应现代市场需求可以适当变通,但不能放弃根本。”

  最后的问题是生产厂家要有ISO国际认证——“非遗”的独特性,决定了“非遗”的继承者们不可能拿到具有通用性的国际质量认证,“在很多传统工艺中,太阳晒、塘泥渥都是重要的工艺环节,可是难道太阳晒也能有国际标准吗?”

  27个标准成就“非遗合格产品”

  “所有的问题都指向同一个事实——‘非遗’的商品化、产业化,需要自己设定标准。”张建君在“障碍跑”的过程中找出了问题的关键——没有自己的标准,‘非遗’就无法与现代工业中的产品质量监控环节相对接,“没有标准就没法检测,‘非遗’产品当然永远成不了‘合格品’,也就难以大规模进入市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积淀,其“独特性”与各种通用标准的“通用性”之间往往存在天然沟壑。“把‘非遗’变成‘非遗产品’,帮它们商品化、产业化,我们上海的文化创意企业要发挥‘搭桥’的作用。”张建君告诉记者,在6种“非遗”系列成为世博特许商品的过程中,最终确立了与这些特许商品相关的27个企业产品标准,其中包括蓝印花布系列标准——这些标准与蓝印花布的工艺特色匹配,蓝印花布由此可以检测,并对量产进行质量控制,当然,蓝印花布也因此成功走进世博。“制定标准,是‘非遗’的‘创意生存’的必要前提。”本报记者钮怿

转发此文至微博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