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人手一机”,但好照片很少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29日07:55  新闻晨报

  晨报记者 李艳秋

  ■黄子明

  两地媒体面临相同困境

  以视频传输为主要手段的“流媒体”,正在台湾传统新闻界兴起。台湾“中国时报”编辑部摄影中心主任黄子明在论坛上展示了一张图片:一位台湾记者背满器材,一边用微型摄影机拍摄新闻发布会的视频,一边用相机拍图片。“由于媒体形式的发展趋于多元,读者阅读习惯也在改变。”黄子明说,台湾摄影记者的工作形态已发生明显变化,报纸提供的影像素材已跨越传统平面范畴,进入影音视讯领域。这意味着,摄影记者必须擅长操作更多种影音软件与器材,同时对不同领域的新闻素材也能灵活掌握,“报社视觉部门的管理也因此产生了新的模式,内部跨部门的整合变得越来越重要”。

  这种变化的大背景是,台湾传统媒体整体广告量出现萎缩。由于产业变迁以及年轻一代网络阅读习惯的兴起,再加上金融危机等影响,台湾报纸及杂志广告量从2004年到2009年连续下滑,相反,台湾网络广告量从2007年到2010年却大幅攀升,2010年已达78.81亿元新台币。

  黄子明透露,台湾四大报纸已经采取应对之道,如要求摄影记者增加视频拍摄等,有台湾报纸准备借助网络平台为读者提供3D动画及深度专题视频。但身处这种潮流中,对报社来说最具有关键的影响力因素是成本,如何在守成与创新之间维持平衡已成为最大挑战。

  黄子明说,如果说电视对平面媒体的威胁只停留在某一个程度,那么网络的出现,有可能彻底改变媒体的结构。他认为,虽然两地平面媒体有很多不一样,但摄影记者面临的困惑、困境是相同的。

  ■贺延光

  “流媒体”无法取代图片

  “很多国内报纸也在做‘流媒体’,这是一种新的形式,但它无法取代图片。”中国青年报图片总监贺延光说,平面图片和流动图像很不一样,前者把一个瞬间凝固、放大,“强迫”读者去读它。

  贺延光表示,他从业以来已经三次有危机感,尤其是当他看到如今摄影发烧友的器材专业到拥有佳能机身和莱卡镜头的时候。不过他觉得,虽然相机很多、多到“人手一机”,可是好照片很少。“一场地震、一个大事件过后,有铺天盖地的图片出来,可是人们最终能记住的就那么一两张。”贺延光说,挑战确实很残酷,但也让摄影记者明白什么最重要:如何让自己更专业、更职业。“我认为媒体越发达,分工越细化,因此即使是‘流媒体’,也不是随便拍拍就行的,也需要专业,它应当属于纪录片的范畴。”“摄影是一件很孤独、很寂寞的事。”贺延光说,镜头后面总是一个人的眼光,一个人的思考,但不等于孤芳自赏,而是要引起读者的共鸣,所以“摄影不会死”。

  ■雍 和

  社会转型为摄影记者带来机会

  上海资深摄影记者雍和认为,与“流媒体”竞争,摄影记者不妨在图片中加入更多的主观性。“网络时代,人们不缺信息更不缺图片,缺的是梳理和解读。就像你毫无目的地在网上闲逛会把自己搞得晕头转向,不如专注看一个博客反而有所启发。”他表示,记者拍一张图片要善于把它放到社会进程的大背景中去看,而不是光考虑第二天能否见报。

  雍和表示:“现在提倡摄影记者也要会写文字,其实关键不在于文笔如何优秀,而是要通过文字的逻辑性告诉大家镜头背后的思想、情感,这才能给读者带来更多元的感受。”“中国正处在经济迅速发展的社会转型期,身处当下,对我们摄影记者来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雍和说,时代不会重复,要用脑袋拍照,“别光在吸引眼球、视觉冲击力上打转”。

转发此文至微博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