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三元古庙洗颜重振英雄气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29日16:28  金羊网-羊城晚报

  羊城晚报讯 记者张演钦,通讯员罗兴连、林晖,实习生李翌摄影报道:一号国宝三元古庙(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纪念馆)重修后开放。昨天,纪念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169周年暨《广州人民三元里抗英斗争史迹展》开幕仪式在这里举行。

  广州博物馆下辖的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纪念馆位于古建筑三元古庙内。近年来三元古庙的屋脊、桁桷、砖墙、灰塑等渐次腐朽脱落。2009年市政府斥巨资对三元古庙进行了大规模修缮,工程至今已全部完成。期间,广州博物馆对纪念馆内的展览也进行了相应的升级改造。

  三元古庙是1961年由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第一号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居全国重点保护遗址及革命纪念馆之首。它是创建于清顺治年间的一座道教庙宇。1841年5月,广州北郊乡民自发聚集在三元古庙前誓师抗英,给入侵家园、无恶不作的英军以重击。由此揭开了近代中国人民自发保家卫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序幕。

  侧墙惊现乾隆石碑

  令人惊喜的是,在对三元古庙正殿北墙侧门进行墙体清除时,发现了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的石碑,是最早重修古庙的记录。石碑被发现时陷于墙体中,周围用青砖封闭。据专家介绍,可能是此地经历多次战火,村民出于保护石碑的考虑才将其封闭。碑文上面清楚地罗列了当年为古庙重修贡献财力的乡绅的名字。

  流芳千古节马图碑

  展厅中的“节马图”碑是纪念馆保留的珍品。碑由《节马图》和《节马行》两部分组成。《节马图》绘的是一匹昂首举蹄、侧目疾视、肋骨突起的战马。而马的主人则是清代三江副协将陈连升。1841年1月7日,坚决按林则徐布置扼守虎门沙角炮台的土家族老将陈连升及其儿子陈举鹏率600名将士抵抗英军,终因援兵未至,陈连升父子及炮台守军官兵以身殉国。陈连升牺牲后,其战马徘徊不去,被英军掳至香港,它不吃不喝,每日面向虎门方向哀鸣,最终绝食而死。为纪念陈连升和这匹“贞操耻食夷人食”的义马,1862年12月至1863年1月(清同治元年十一月),驻守虎门的调署水师提标中军参将郑耀祥、右营游击赖建猷请番禺庠士陈子坡撰稿,顺德进士赖子猷、吴仲山共同书绘创作了“节马图”碑。

  三星旗曾吓破敌胆

  展品中一面独具个性的旗帜格外引人注目,这便是三元里抗英斗争中的三星旗。1841年5月,英军进逼广州城,占领四方炮台,欺凌百姓。三元里的乡民群情激愤,齐聚于三元古庙前誓师抗英,他们以三星旗为指挥令旗,并共同宣誓:“旗进人进,旗退人退,打死无怨。”之后,他们分头联络三元里及周围乡民,挥舞令旗奋勇杀敌,重重地挫败了英军。据说,这面旗帜在战斗中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原来,英军打仗忌黑旗,一见到此旗便失声惊呼:“打死仗者来了!”顿时落魄惊魂,斗志尽失。

  “飞柬”众乡共抗英

  展览中展出的物品中还有这么一张意义非凡的小纸片,它就是“飞柬”。当时,三元里人民在庙前誓师后,派人去附近各乡联络,以最大限度地召集乡民共同抗英。消息一出,各乡的社学、书院立即响应,士绅、团民、义勇迅速“柬传”四方。恩洲社学、升平社学首事梁廷栋、赵启祥即“通传城北十二社学,调农民执田器往救护”。怀清社学首事、肖岗举人何玉成也派人送“飞柬”至南海、番禺、增城各乡,请各乡“备壮丁出护”。

  很快,一百零三乡数万群众都加入了抗英斗争的队伍。

  改造后场馆显新意

  改造后的场馆在原有的基础上增设了斗争场景的展示,运用先进的视听设备重现当时战争激烈和震撼的场面。为此,展厅在三元里人民“庙前誓师”的场景前设置了两个电话话筒,观众可以通过按键选择普通话、粤语的语音解说,从而使语音解说和场景巧妙地融合。三元里抗英斗争中牛栏岗歼敌的场景,改造后的展区,配合音响设备制造出当时天降大雨的效果,并用聚音罩播放有关战斗过程的解说内容,务求营造出历史的氛围,让观众穿越时空隧道,真实感受当时激烈的斗争场面。此外,展厅中新增加了抗英将领陈连升、社学领袖何玉成以及女英雄“飞铊凤”的雕塑。

  该馆昨起向社会免费开放,开放时间为上午9:00-12:00,下午1:30-5:00,逢星期一、日闭馆

转发此文至微博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