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复旦专家支招“后世博”之路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6月01日02:13  东方早报

  复旦大学校庆105周年之际 10多位学界专家畅谈上海未来发展

  早报记者 韩晓蓉

  

复旦专家支招“后世博”之路

  于上海世博园浦西信息通信馆顶部拍摄的浦东世博园区及黄浦江全景。世博后,上海将面临更大机遇和挑战。早报记者 刘行喆 图

  昨天,复旦大学十多位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汇聚在一起进行专题研讨“上海世博会与上海发展新机遇”,作为复旦105周年校庆学术文化活动周的压轴戏。

  从5月25日到5月31日,复旦大学将其定为庆祝建校105周年校庆学术文化周,这一周时间内,复旦举办了一系列密度大、质量高的学术文化活动,包括第44届科学报告会、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学者学术沙龙、研究生“学术之星”表彰、中国-北欧“校长峰会”、2010上海论坛,以及“世博会与上海发展新机遇”学术研讨会,校庆学术文化周以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院士《大学的学术使命与社会责任》主题演讲拉开帷幕,以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教授在昨天举行的“世博会与上海发展新机遇”学术研讨会暨105周年校庆学术周闭幕式上的闭幕发言为尾声。复旦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的专家就后世博时期的上海城市发展和社会进步等话题展开研讨,为上海如何开发和利用世博带来的无形资产出谋划策。

  复旦大学和上海世博会有着不解之缘,申办世博会之初,两位复旦的学生参加了陈述,作为首批服务世博的志愿者,四千多世博“小白菜”和“蓝精灵”获得了广泛的赞誉。

  跨入2010年,一个新的概念就是“世博后”研究逐渐浮出水面。复旦专门承担了上海世博后的一些研究课题,并于昨天将十多位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汇聚在一起进行专题研讨,作为复旦105周年校庆学术文化活动周的压轴戏。专家们围绕如何创造城市的软实力、如何深入发挥世博效应、如何借鉴世博成果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变开展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文博系朱顺龙教授:

  世博会与上海城市历史遗产的再生

  这次世博园区分为浦东和浦西两岸,它所涉及的区域会涉及城市历史遗产的保护、开发与再度利用。这不是上海城市的问题,而是在目前城市化进程非常迅速的形势下,上海应该以国际化大都市的姿态解决这个方案。使城市保存它的面貌,使城市能够按照它的基因有丰富多彩的发展。

  在海外一些先进国家和城市,例如法国的巴黎、北美的美国等,它们也是通过一些盛会解决城市的问题,并取得了良好效果。近年来,我们对城市问题从三个方面进行了不同的研究,我们认为城市未来的走势分为三个方面:第一,全程保护。城市作为一个超大的形态,从一个宏观以及全方位保护的角度出发,首先在进行规划时必须考虑的问题。第二,工业遗产。从工业遗产方面来讲,上海具有非常典型的意义,它经历了民族发展的历程,所以,上海的历史以及积累是非常厚重的。工业遗产的保护在这一次世博会当中已经小试牛刀,我们将借鉴它的经验,继续发展下去。第三,老城区的更新、保护,合理的利用,使它在城市发展当中具有基因传承的作用。

  经济学院张晖明教授:

  世博效应的深度开发与多元价值挖掘

  世博会举行至今已经一个月,在余下几个月当中我们要抓住多次学习的机会,首先就是“专”,要聚焦,往深和专的方向去做。

  其次是“广”,要通过对世博会的聚焦,专项技术认知,关联技术的跟进。

  第三是“融”,也就是说要处理好技术自身的交叉和重叠问题。谈到世博效应的深度开发与多维价值挖掘,世博是一个大文化概念,要从思维和价值取向上研究包含人类的开放胸怀。创新是一个先行智慧,对创新要有保护和容忍,因为创新可能失败。世博是我们国家形象推广的重要机遇。世博会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机制创新启发,这就要求我们的职能部门、组织评价机制等转换成适应这种要求的组织机制,从而实现体制规则方面的价值,从而造福我们社会有效高效地运行。

   新闻学院张涛甫副教授:

  作为文化传播的上海世博会

  上海世博会带来的是一场文化理念上的变革,上海世博会意义非同寻常。它意味着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终于获得了展示自己魅力的机遇。上海世博会文化变革体现城市主题的设置,过去世博会当中很少把城市作为一个核心的主题进行设计。上海作为一个后发性的城市,恰恰关注了城市的话题,却恰恰体现了它的先锋性。世博会就是一个想象共同体,因为它是想象展开的。实际上,世博会超越了现实的约束,用世界的名义来展现一些超越的问题。在某一个时间空间下建构一个实体出来,这是一种现实世界的超越。

  世博会是一个不平衡的文化展示,有能力的问题,有实力的问题。实际上,世博会在想象的背后有一种现实的逻辑反映。

  上海世博会作为一个想象共同体,在世博会的舞台上如何表达成为主要的动力,世博会有天下观的动力,但是,人的世界观也根深蒂固,它对世界观的影响力还是有限的。

  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王祥荣教授:

  绿色世博与上海城市生态建设

  世博会被誉为世界、经济的奥林匹克盛会,推动全世界的文明发展。促进城市市政的发展,能够使上海成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的龙头,上海的城市空间发展,今天5.28平方公里的世博园区,又将是新起点。世博会将使上海更好地构筑国际国内旅游圈,2010年上海已经制定了经济指标,包括旅游达到3110亿元人民币,占GDP的9%,让都市旅游业成为上海的重要增长点,旅游直接收入每增长1元,就可以使相关行业增长1.6元,而35%的游客再流向外部城市,世博会可以大大促进上海和长三角地区的旅游业发展。

  目前,世博会已经促进了上海的建筑业不断发展,会展也不断发展。会展已经成为上海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会展有一个巨大的联动的特点。世博会将引领我国尤其是上海的低碳城市建设,低碳城市是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为方向,市民以低碳的理念和特征,政府的公共管理以低碳的建设为标本,它的核心是低碳经济,核心是能源建设的创新。根据国家发改委的规划,未来3-5年内,中国计划要发展15-20个低碳城市,探索并建立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管理学院朱道立教授:

  世博科技创新的接受扩散和产业化

   世博会有很多科技创新的产品。 从历史上看,世博会推出的很多的科技性的产品,甚至引领了一个时代的发展。上海世博会也有很多革命性的科技产品,智能IT产品和新型照明技术等,世博会当中用到的先进技术可以推动上海的经济、科技的先进管理技术。一是交通方面的,一是会展和服务系统方面的。

  我们如何做好交通,尤其是公共交通。在交通路线方面,我们仍然要做优代和调整。还可以利用公共交通、价格机制以及如何运营等等,这都是非常重要的;会展和服务系统,会展供大于求,世博会效果好不好,大家看得满不满意,最主要的问题是要排队,因为排队之后真正能看的就少了。

  大型的会展管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人群和人流引导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如何做到大型人流的引导和安排,也是一个服务技术的问题。通过世博会发展我国的服务业、会展业,节能减排,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贡献一点力量。

   经济学院吴力波副教授:

  世博期间新能源发展战略与推进机制

  世博会所传递的新能源利用的趋势,已在全球范围内呈现积极的态势。上海市要进行政策机制的创新,应该从扩大需求入手,进一步刺激新能源的发展。扩大新能源的发展,实际上是提供一种公共产品,二氧化碳是对全球公共产品的损害。基于市场的机制,可以从根本的角度调整消费的行为,使他们从根本上解决这样一种资源大量消耗和污染物大量排放的问题。所以,我觉得上海市在政策机制方面应该从现在只有政府补贴,财税政策向注重需求策略上去过渡。从现实来看,上海的节能压力在进一步增大。上海要合理布局,在第三代光伏产业方面,抢占未来产业的制高点。服务产业要走出上海,要到能够利用新能源的地方去,例如新疆等地。

转发此文至微博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