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30多万条股民信息究竟谁泄露的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6月01日14:47  国际在线

  记者了解到,近段时间以来,随着股市行情的反复波动,一些所谓的私募投资公司、涨停板“敢死队”,先是通过各种手段窃取股民资料,然后通过电话荐股的方式行骗。据称广州全部的股民资料一共有30多万条,全部买下来,要3000元。(5月30日 《广州日报》)

  本来应该严格保密的信息,是如何被泄露的?有人在网上发布叫卖广告,有人在博客上叫卖,有的人在个人QQ空间里叫卖,更多的人则在一些网站上反复发帖叫卖。不少投资者对自己的个人账户被泄露非常吃惊,但是,当我们面对股民信息泄露的怪象时,恐怕都有一股寒意从心中升起吧?谁能保证自己的信息不会遭遇到同样的泄露命运呢?

  其实,在当下社会中,个人信息被泄露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了,一项对2422名公众展开的调查显示,88.8%的人表示自己有因为个人信息泄露而遭遇困扰的经历。可以说,不少人搞不清自己的电话号码、姓名、单位等私人信息,是怎么泄露的。而30万股民资料网上叫卖,私人信息遭泄露仅仅是一个缩影罢了。

  私人信息泄露当然引起了公众不满。而我们也看到了个体在隐私被非法泄露后的恐惧,更看到了在当下社会个体隐私在不经意间被“牟利化”的危险。这是一个尴尬的悖论,何以面对?美国著名的自由主义政治哲学家诺齐克指出:“对权利的最轻微的侵犯也是侵犯,也是道德上不允许的。”那么,笔者以为,应站在公民隐私权的立场来审视私人信息泄露,并且,不能仅仅止步于道德谴责,而应探讨一种制度化和法制化的解决路径。

  毫无疑问,随着现代文明的进步,信息技术的发达,隐私权保护呈现急切的态势。但是,隐私权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一般认为,隐私权这一概念起源于美国法学家沃伦和布兰戴斯在《哈佛大学法学评论》上发表的《隐私权》一文,而沃伦和布兰戴斯首倡隐私权概念的肇因,则是因为其举办的一场私人聚会被当地的媒体不当曝光,造成当事人情感的伤害。从中我们不难看到,隐私权并非是一种预设的权利,而是来自于公民的抗争。

  结合30万股民资料网上叫卖,私人信息遭泄露事件,我们必须确立公民私生活秘密的权利具有正当性,隐私权是个人私生活领域屏障的理念。当下社会,社会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和紧密,现代化交通设备和通讯工具大大缩短了人际距离,专业化的社会分工使得人们相互依赖,现代社会中的个体必须依附于现代文明社会。这注定了隐私权将面临着无穷无尽的来自公共领域的挑战。进一步说,我们要做的就是防患于未然,达到未雨绸缪的目的。可以说,隐私权作为一种权利的诞生过程,本身就是权利冲突的产物。公众对私人信息泄露的关注也证明了这点。

  在不同场合下隐私权的含义又不尽相同,正如学者指出的那样:有时,隐私一词的含义可涉及信息的获得或披露。有时又指身体隐秘,有时又指所有权或者控制权,有时又指个人的决策权。总之,隐私一词带有信息、身体、财产和决定等方面的含义。换句话说,隐私是对一大堆价值和权利的一个一般的标签。也就是说,个人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是个人权利的体现,泄露个人信息就是在侵犯公民权利。这是社会对待30万股民资料网上叫卖,私人信息遭泄露的应有理念。(朱四倍)

转发此文至微博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