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最初的美感”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6月16日07:34  解放日报

  本报记者黄海华

  6月15日 晴 星期二

  一直想带孩子去看世博会,可也忍不住担忧,一个刚满20个月的孩子,能看得懂吗?然而,当他在白俄罗斯馆充满童趣的地板上爬来爬去,眼里闪烁着快乐和明亮,全然忘了回家时,坐在一旁的我释然了。

  说起来,白俄罗斯基本不需要排队。很多人匆匆地进来,又匆匆地离开,甚至来不及看上一眼那些色彩绚丽、想象奇特的儿童绘画。展馆中央的圆形玻璃地板,画着从四周地平线升向中央的一幢幢童话般的房子,还有一些忽明忽暗的地面灯光。几乎每一个孩子都是欢呼雀跃地跑进这块地板。在他们的惊喜叫喊声中,大人们才发现原来头顶上还有一片“天空”,一只鸟从远处飞过来。

  就在这样一个许多大人们不以为意的空间里,看着孩子们在这块“神奇的地板”上尽情地跳着、恣意地跑着,我突然想起了最近正在读的育儿书籍——《完整的成长》,里面有这样一段话:“注意是感觉和心理活动的开端,是精神的基础。注意在时间中,时间拉长了是专注,专注使凝神,然后一点连成一片。不是一个点的集合,而是一个现象、一件事、一组对象。于是精确性发生了,最初的美感发生了。”

  一个刚满20个月的孩子,在世博会的一块地板上,遭遇了美感。

  美是感性的,在审美的过程中,会产生一种由衷的愉悦。这种愉悦,在孩子的脸上随处绽放,在大人的眉目间却不是那么容易发现。走在世博园区,不时可以瞥见匆匆赶路的身影,也许是想着尽可能地多看些馆吧。然而,如果碰到了自己感兴趣的,在匆匆赶往下一站之前,不妨多点专注、多点凝神、多点真正的投入。记得在东帝汶馆,许多人只顾排队盖章,对于身旁的电影却不太注意。而那段电影里,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的致辞与一块土地在晨曦中新生的画面,辉映出一种庄严的美,让许多看过的人唏嘘不已。

  美感也具有个体差异,面对同一审美对象,各人产生的感受往往是不一样的。世博会本来就是多维的。如果对建筑感兴趣,英国馆不容错过;如果对历史人文感兴趣,城市足迹馆就够徜徉半天;如果对低碳节能感兴趣,汉堡案例让你在“被动式建筑”中上生动的一课……想起在世博园区遇见一群老太太,她们问询志愿者“沙特馆在哪里”。当被善意地告知需要排长队时,她们莞尔一笑:“我们只想看看它的建筑外形。”言语中,没有无奈,只有欣然。临走时,她们还不忘调皮地眨了眨眼。

  写这篇日记时,我告诉自己,要找一个晴天再去一趟芬兰馆,因为从那里望出去的天空特别美。

转发此文至微博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