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亦说大楼和大师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6月16日07:34  解放日报

  文/谢京辉

  一段时间以来,社会上议论高校和科研单位大楼多了、大师少了的声音不绝于耳。这样的说法容易给人们一种错觉,那就是现如今大师少了的原因是大学的楼盖多了。这其实是有失偏颇的。高校盖楼和大师的培养并不对立,应该说两者对于一流大学以及科研单位的建设都是不可或缺的,关键是要匹配,即大楼是为大师建造的,这一点非常重要。

  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先生说过:“大学者,非大楼也,大师之谓也。”这句话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以至于有些人认为大学关键是要有大师,大楼这些物质条件是不重要的。殊不知,大学有大师,并不排斥有大楼。如果以为大学无须有大楼,恐失却梅先生本意。若大学只有大师而无大楼,大师将何所栖身?今天的大学已经不是几百年前只有数十、上百个学生的大学,今日的科学研究也不只是几位大师独居陋室便可以有所创造。没有大楼这种基本的物质保障,教学和科研工作都无法正常地进行。大楼是一所大学的基本条件,没有大楼也就没有大学,这也应当是常识。

  虽然大师的产生不是因为大楼,但是大师的发展却离不开大楼这种基本的物质保障。作家徐迟对摘取哥德巴赫猜想桂冠的数学家陈景润是这样描述的:“在6平方米的斗室里从事1+2的科学研究”,那么不妨设想一下,假如陈景润有60平方米的房子加上先进的计算机设备,他可能会大大提高科研效率,也许能更早完成科研任务。最近,笔者遇到一名药物所院士级的人物,并应邀参观其科研基地,发现除了办公室以外,其实验室还配置了小型计算机和数据库。而且,笔者还得知其新的办公楼正在建设过程中。这位科学家直言相告:今非昔比,目前阶段的研究需要配备助手和设备,这些都需要空间,新建大楼正是为了满足这种需要,不然其研究就缺乏必要的支撑。

  也许,有人会说自然科学的研究需要大楼,搞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不需要这些大楼。这种观点也不妥当。前不久,笔者访问了悉尼大学、墨尔本大学和法国高等社科院,发现他们也在建大楼。一位名叫皮特的教授告诉笔者:原来学校里没有中国问题的研究中心,现在随着中国事务的重要性而建立起来,目前校方也正在为其安排专门的研究场所。

  因此,面对现如今科研团队的客观需要,大学和科研机构必须投入资金进行必备的硬件建设。只有基础条件具备了,广大的科研人员才能在相对稳定和舒适的环境中埋头苦干。日后,他们才有可能硕果累累。我们怎能想象,今天的大学还像孔夫子那样在杏树之下设坛授徒;我们怎能想象,今天的科学家还像居里夫妇那样,在自家陋院里炼矿石。大师与大楼,皆为大学所需,关键在于大楼要为大师所造,为莘莘学子而建。非此,则大楼亦可以不建。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认为:社会物质条件改善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手段也变化了,但这些变化需要物质条件的支持。一个好的环境,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才,这已成了不争的事实。 “大学者,大师之谓也,亦须有大楼之备焉。 ”现如今,为什么大学这么热衷于进行大楼的建设,也可以这样诠释,大楼是巢,营造好了,可以吸引更多的凤凰。当然建设大楼必须符合社会政治经济的大环境和国家财政的承受能力,也要体现节能、节俭、低碳、环保的绿色理念。决策者更要把大楼建成科研工作切实需要的大楼,而不是把它建成豪华奢侈的大厦或是金碧辉煌但却不实用的招牌建筑。大楼里缺少大师可能是体制和机制的问题,解决这类问题当然需要各方面的综合努力,但不能因此而归罪于大楼的建设,更不能怨天尤人。

  总之,大楼和大师其实都不可或缺。大师是生活在现实社会的人,将大楼的建设与大师的造就对立起来是不妥当的。他们并非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而是两个方面的问题。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转发此文至微博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