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让人们为骑车而骄傲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6月16日07:34  解放日报

  本报见习记者朱珉迕

  也许从没有一届世博会,让自行车如此显眼。到城市最佳实践区,在马尔默案例馆门口便能骑车为手机充电,在博洛尼亚案例馆则能踏车观赏当地街景;在欧登塞案例馆,你更能踏上真正的自行车,在户外来一小段骑行。即便展示治水技术的大阪,也把自行车变成了先进设备的一部分。

  其它散见于展陈中的自行车元素为数更多。显然,自行车之于今天城市的意义已经不可小觑。人们通常从低碳环保的角度予以理解,如同欧登塞案例馆展板上所书,开汽车出行每车每公里排放二氧化碳163克,骑车出行则永远是“0”。但细细深究,这还只是起点。

  属于自己的自由时空

  “5公里以内开车是可耻的。”借由一场民间环保运动,这句话在马尔默深入人心。

  这个以环保著称的瑞典第三大城市,40%的人骑自行车上下班,其中包括大量政府官员。在政府的大力垂范下,马尔默人对自行车的认识也由低碳环保逐渐深化。

  “马尔默人都买得起汽车,但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骑车出行。”马尔默案例馆馆长姚双介绍,让马尔默人最初养成习惯的理由很简单——自行车作为交通工具和锻炼器械的双重功能,“人们发现自己其实不需要去健身房,因为骑车出行本身就是一个身体锻炼的过程。相比之下,开车显然不够健康,甚至骑电动车的人也很少。”

  而在马尔默案例馆代表珍妮弗·莱恩哈特看来,从踏油门到踩踏板“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大转变”。早年在美国工作时珍妮弗曾经天天开车;回到马尔默,她渐渐习惯骑车上下班,现在的她同时也是马尔默市环境署战略师。

  “骑车的感觉更自由,不是吗?”珍妮弗说,身处车厢内手握方向盘,人的身体和精神都会感受到压抑,多变的路况与赶路的心情也常使自己感到焦躁。而在自行车上骑行时,这种近乎被挟持的感觉荡然无存,“人更加接近自然,也更放松。那才是真正属于我自己的时空。”

  从每个细节着手培育

  当马尔默人逐渐习惯骑车出行的时候,同在北欧的丹麦欧登塞已然是名副其实的自行车之城——80%的孩子骑车上学,70%的成人骑车出行,连拥有骑车专用安全帽的市民也占到60%。欧登塞案例馆的主题是“自行车的复活”,各种式样的自行车几乎构成敞开式展馆的一切,风头直盖过这个城市的另一张名片——出生于斯的安徒生。

  案例馆亲善大使、丹麦留学生米哥用中文一字一顿道:“自行车是欧登塞人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是如何培育的?答案就在欧登塞案例馆大大小小的自行车中。在这里,看似平常普通的自行车被演绎出一个个“变种”。

  “看它,这就是欧登塞人的‘启蒙教材’。”米哥指着一架没有踏板和车轮的童车说,长到二三岁,欧登塞的幼儿就被父母抱到它的车座上,双脚着地手扶车把,寻找平衡感。一旁,一大一小拼接而成的“组合式”自行车则是他们稍大一些后的练习车,他们可以坐在后座上跟着父母前行,同时体验踩踏板的味道。米哥说,这些被游客啧啧称奇的新鲜物,早已在欧登塞进入千家万户;从小的潜移默化,使孩子日后自然养成了骑车的习惯。

  “我们把最好的创意和智慧都放到了自行车设计上,并且在细节中让人对它产生认同。”在米哥看来,两种“童车”只是欧登塞自行车文化的缩影。此外还有过硬的技术,他特地向记者介绍一架“度假车”,轻巧的车身、四个大小适中的储物囊,骑上它便可自在地远足。米哥说,它的售价折合人民币8000多元,却可以让旅行者骑上20年,“你是买一辆汽车,还是买它?”

  让骑车人感到友好与温暖

  无论欧登塞、马尔默,还是博洛尼亚、巴塞罗那,但凡倡导自行车生活的城市,四通八达的自行车道是其共同的特征。人口数十万的马尔默,自行车道却长达400公里;仅18万人的欧登塞,更是拥有500公里自行车道,其人均拥有长度冠绝全球。

  即便不以数量见长,很多城市也为自行车提供尽可能多的通行空间。巴塞罗那案例的展板上显示,该市新城区的主干道新修时,特意专设了宽裕的自行车道。讲解员介绍,大道的边上就是金融区,其地位相当于上海的陆家嘴。这样的地方通常“汽车为王”,巴塞罗那人却反其道而行之。

  几相比较,其意自现:城市要为自行车提供尽可能的方便。在不少案例馆负责人看来,自行车道发达与否,折射了城市对自行车与骑车人的友好程度;若对自行车充分友好,则不仅为倡导自行车出行提供了最有力的支撑,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行政理念。欧登塞、马尔默等案例都有资料显示,完善的自行车道系统几乎覆盖了城市所有道路;越到市中心,自行车道越发达。“不少自行车道甚至比汽车道还宽”,博洛尼亚案例馆参展人黄雪梅说。

  而相关的配套服务,也能让骑车人倍感温馨。在欧登塞与马尔默的街头,都能见到专门研发的自行车路况显示系统,何地车多、何处空闲,骑车人能一目了然。路边,则随处可见免费打气筒、停靠处,让骑车人免除一切后顾之忧。米哥说,当城市让骑车人感受到友好与温暖时,“人们便有足够的理由为骑车而骄傲。”类似开车体现地位这样的想法,是绝不会出现了。

转发此文至微博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