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艺术与技术融合之美打动人心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6月29日07:38  东方网-文汇报

  本报记者张懿

  艺术与技术融合之美,打动人心。在世博会上海馆,观众真切感受着这种力量的撞击。

  上海馆艺术总监、主题片导演胡雪桦曾在馆外偶遇一位老奶奶,老奶奶告诉他:虽然每次都要排2小时队,但她已经两次走进上海馆,还想去第三次。

  许多人对上海馆赞赏有加。国际展览局秘书长洛塞泰斯说:“我被感动了!”名气和脾气一样大的法国导演吕克·贝松得知胡雪桦导演了上海馆的影片,当面夸他:“你做了一项了不起的工作。”

  对明天的期盼,化在今天的柔情中

  上海馆内部是一个360度穹顶剧院,屏幕面积近600平方米,“展品”是一部名为《永远的新天地》的8分钟影片,它讲述了一个关于上海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故事。8分钟里,一个个“非常上海”的元素串联起跳跃的情节,让观众追随上海发展轨迹,领悟上海城市精神。

  剧场正中有一个可容纳60人的圆形看台,在灯光熄灭前,细心的人也许会注意到看台底下的机械构件,其中有些像是千斤顶……其实,看台如同一个拔掉了炮管的坦克炮台,能前进、后退,倾斜、旋转。身处这个活动看台上,观众被带进虚拟现实的情境中。

  ——市井声声,观众发现自己落座于一辆老爷车的前排,左侧是握着方向盘的司机,车窗外是渐行渐近的老上海街景;老爷车一路前行,坐在车中的观众一路颠簸晃动。

  ——镜头切换,一架直升机忽然带着观众腾空而起,在数百米上空俯瞰璀璨的上海夜景;直升机盘旋,观众旋转倾斜。

  ——进入未来,观众这回坐进了一艘潜艇,穿行于珊瑚暗礁间,两旁鱼群悠游;忽而行至一片宽阔的海底平地,舷窗外出现了“浪涌发电机”……

  描述现场的观影体验,单用文字实在有点勉为其难。影片运用大量主观视觉镜头,精确再造了360度视野,加上活动看台的仿真模拟,给予观众强烈的“沉浸感”。

  胡雪桦的构思,是以“交通工具的进步”作为串起全片的线索,再通过“窗外”变幻的景致,展示上海的城市发展历程——从百乐门舞厅、跑马场、纺纱车间,到外滩、世博园,再到未来的家居客厅,先后呈现。

  “虚拟”得如此逼真,一些上了年纪的上海阿姨甚至看得流泪。有一个镜头是:傍晚,工厂门口,有人在等候恋人下班。女青工走过来了,先问:“吃力?”男青年答:“勿吃力。”于是坐上后座,抱紧爱人的腰。车铃清脆,观众看到的画面,随着自行车一摇一颠;眼前是“他”温暖的后背,左右是快速后退的老街……这难以忘怀的青春岁月,以及融化在今天的柔情中的对于明天的期盼,直抵人心深处。

  用了许多先进技术,但不炫技

  胡雪桦说,他要拍的是上海故事、世博主题,中国元素、国际视野;但“如果没有先进技术的支撑,就不会有这部《永远的新天地》。”

  如今,世界上多数穹顶屏幕影片,画面完全用电脑制作,而《永远的新天地》大部分镜头取自真人实景,效果当然不同一般,拍摄制作的复杂程度也因此高出许多。那些360度视野的主观视觉镜头,用5台摄影机同时拍摄:4台“背靠背”,分别对准前、后、左、右,另一台朝向天空。实拍时,导演和工作人员必须远离现场,躲到不会“穿帮”的地方,把仅有的一点镜头盲区留给摄影师。

  5台摄影机拍下的素材,要通过后期处理,拼接成一幅正圆形的“最终画面”,就像将切开的西瓜片还原成整只西瓜。拼接是个细致活儿,比如拍一片水面,拼接时每朵浪花上的细微水纹都要严丝合缝。拼接用到的电脑软件,是自己开发的。

  为重现历史场景,影片在实景中加入大量数字特效。如旧上海市中心跑马场这一段,先在浙江一处马场实拍,再用特效生成的旧日街景替换素材片中的自然风光。为追求细节真实,特效师从档案馆搜集来大量资料,在电脑中制作了26栋建筑,超过500根电线杆……就这样,这部8分钟短片的特效制作工作量相当于普通的90分钟长片。

  《永远的新天地》的最大特点是结合视觉和“身体感觉”。这不仅需要在脚本构思和拍摄时就精心设计,在播映时,看台和镜头的互动必须对准节拍,半秒都不能差,否则观众无法身临其境,还可能眩晕。为此,拍摄中每一个机位上都装了传感器,记录下镜头的所有颠簸摇晃;在后期,依靠这些参数,电脑调控“坦克炮台”,使之与画面“共舞”。

  还值得一说的是,上海馆是目前全球唯一一个椭圆形的穹顶,所以播放环节分外复杂:用了10部投影机,由电脑校准、控制它们的阵列,组合成完美的球幕画面。

  胡雪桦强调,整部影片虽然用了许多先进技术,但并不“炫技”,技术都融合于艺术,服务于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拍了部电影,还是探索了一种“新艺态”?

  采访中记者多次问:制作这部片子所用的技术,多少是中国的?多少是国外的?采访结束时发现,这个问题似乎不那么重要,又似乎更加重要了。

  胡雪桦说,他的技术团队是一支“多国部队”:好莱坞一个曾参与《阿凡达》制作的工作室承担了部分特效制作;“坦克炮台”来自德国一家动感模拟器的领先生产厂商;负责投影机阵列和总控的奥地利公司也是世界最强之一。

  “但我们总装。”影片主承制方、上海动漫技术公共服务平台负责人张维达说,“这就像造大飞机,机头、尾翼在各地制造,总装在上海。”凭借比肩好莱坞水准的软硬件,上海动漫平台承担了全片50%的特效和后期制作。

  胡雪桦似乎不太看重技术的“国籍”:“现代综合媒体影像艺术中,技术虽然越来越重要,但创意是灵魂。我们拿出创意,在全世界找最好的技术支撑。”

  张维达则介绍说,胡雪桦是国内少数对新技术相当敏感的导演,这与他在美国戏剧界20多年的工作经历密切相关。他的看法是,国内动漫影视业与发达国家的最大差距在技术,不仅是新技术的开发能力,也包括艺术家对技术的运用能力。在上海馆之前,国内观众很少接触到360度球幕实拍影片,科技界对此也较少研究;随着上海馆影片的制作完成,他们的动漫平台已开发出数项填补国内空白的新技术。

  其实他俩的看法并不矛盾,只是侧重点不同。艺术不能脱离技术,但技术扮演的当是“幕后英雄”的角色。

  据了解,通过上海馆影片的制作,动漫平台已梳理出40多项动漫影视产业急需的关键技术,提交国家相关部门。而胡雪桦也打算深入研究上海馆所展现的这种新型艺术表现形式——他不认为这次自己是在拍电影,而是探索了一种“新艺态”。身为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的他,正酝酿在学校建立一个机构,培养兼通技术和艺术的新型人才。

  “一切始于世博会。”艺术和技术在上海馆的这一曲和谐共舞,当能舞向更广阔的天地。

转发此文至微博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