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涨薪不长志,膘肥不提神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6月29日13:36  新闻晚报

  □吴越石

  当年日寇侵华的时候,大把的教授不愿做亡国奴,背着书篓跑到了边陲的昆明,成立了西南联合大学,在烽火岁月中传承文明的香火。没有互联网,没有豪华气派的教学楼,没有国家颁发的课题经费,而且课上到一半,还时常会被空袭警报滋扰。但这里却最终走出了两个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振道),一百七十一个中国工程院和科学院院士,铸就了二十世纪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神话。转眼二十一世纪已经过了十分之一,我们的大学终于有了发达的信息技术、豪华气派的教学楼、大把的课题经费,而且绝对没有空袭的滋扰。但我们的高校科研水平却在亚洲沦为三流,不及日韩,遑论英美,最终铸就了一个笑话。

  对此,华中师范大学校长李培根先生最近对记者解释说,目前大学教师工资偏低,若不把大把业余时间用于创收,恐怕难以安心向学。换言之,人穷气短,低薪无志。但让人感到奇怪的是,西南联大的先贤们连饭都吃不饱,却分明生出了一股子钻研学问的精、气、神,这又如何解释?又有人会说,当时正值民族生死存亡之秋,读书人自有一股子和天地较真的认真劲。现在生逢盛世,难免斗志消磨。但反例却是:英美欧诸国生活远比我国安逸,而执掌世界科技发展之牛耳的,却偏偏是他们。由此看来,物质生活丰腴程度,的确和科研人员的研究水平之高低无涉。以低薪为托辞,或许会遮掩问题之真正症结。

  但症结究竟在哪里呢?一言以蔽之,我们的大学缺的不是一个“钱”字,而是一个“诚”字,即不把对于知识的追求和探索当成大学的第一要务。不少学生现在读书就是为了求学分,求学分就是为了拿奖学金;不少教师上课就是为了赚满课时费,写文章就是为了凑数量升职称。对于真理和知识本身都慢慢失去了兴趣,没有兴趣,就没有精神,没有动力,更不可能有原创性的大发现。

  之所以会铸成这个大“杯具”,在下认为有三大深层原因。第一,我国的教育系统本身就是一个知识灌输系统,而不是知识探索系统。按此系统的设置,“好学生”的标准即能够牢固记忆既有知识的硬盘,而非能够自主创新的探险家。在此氛围下,自然难以培养学生对于知识的兴趣,而只能够培养其对于权威的顺从。其二,由于目前的人才竞争还比较缺乏一个公平的环境,“知识改变命运”的口号已慢慢成为搞笑,这又进一步导致了世人对于知识的轻慢。其三,在我国的社会现实中,有知识的往往拗不过有权力的,知识探求的客观程序往往不被决策者所重视。这自然会使得求知之心被慢慢导向求权之欲。如此三大问题,都在根本上阻碍着我国成为知识创新之国度,又岂是涨几毛工资可解决的?

转发此文至微博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