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老人含辛茹苦 培养两外孙成才 民乐老两口被生活重担压得喘不过气,在兄妹俩高考取得佳绩后求助本报“利群阳光助学活动”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6月29日20:22  兰州晨报

  

老人含辛茹苦培养两外孙成才
两位坚强的老人
老人含辛茹苦培养两外孙成才
两个懂事的孩子

  三年之内,两个女婿相继去世,两个尚在襁褓中的同母异父的外孙随着母亲的改嫁只能与姥姥、姥爷相依为命,姥姥、姥爷毅然承担起了抚养外孙的重担。两位老人省吃俭用、含辛茹苦将两个孩子养大,并且供他们上学。两个孩子也格外懂事,家庭的变故成了他们发奋读书的动力。功夫不负有心人,今年高考,兄妹俩均取得好成绩——

  高考喜讯 兄妹俩成绩优秀

  民乐县六坝镇六南村的汪真生还未出生时,他父亲就喝农药自杀了。出生后,母亲将他丢给姥姥、姥爷抚养,自己远嫁他乡。母亲二婚嫁人之后,又生下一个女孩,可是刚一年之后,母亲的丈夫又上吊自杀了。同样,为了再婚,母亲又把这个只有1岁的女孩交给两位老人抚养。

  这两个孩子,哥哥叫汪真生,妹妹叫汪金凤。

  转瞬之间,两个孩子参加了高考。汪真生今年高考理科成绩605分,汪金凤也取得了文科507分的好成绩。两个花甲老人在高兴之余,更多的是惆怅。在乡邻们的帮助下,他们拨打了本报热线96555求助。6月26日,本报“利群阳光助学直通车”来到了汪真生的家。

  在六坝镇看台球案子的汪德衡执意放下眼前的生意要带记者到家里看看。“只要是为了我的孙子能上学,让我做什么都行。”眼前这位69岁的老人苍老而倔强,他拉着记者来到家门口,汪真生63岁的姥姥早已颤巍巍地在门口等候了。家里虽然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电器,但屋内却被老人打扫得一尘不染。

  “三年内死了两个女婿,这是我的命啊。”汪德衡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得最多的就是这句话。汪德衡告诉记者,汪真生还在娘肚子里时,父亲于1989年喝药自杀。汪真生出生后,他亲生父亲的家人不愿抚养这个孩子,因此这个孩子只能由汪德衡家抚养。后来,女儿又二婚嫁人,却把汪真生丢给了汪德衡。女儿二婚后,生下了汪金凤,汪金凤1岁多时,她的父亲上吊自杀了,她父亲的家人也不愿抚养这个女孩,汪德衡不愿看到外孙女受罪,因此又承担起了抚养义务。后汪德衡的女儿又抛下两个孩子,嫁给了现在的第三任丈夫,根本无力接济汪德衡家。

  历尽艰辛 花甲老人抚养两外孙

  两个尚在襁褓中的婴幼儿丢给两位农村老人抚养,其困难程度可想而知。21年来,汪德衡老两口虽然是汪真生和其同母异父妹妹汪金凤的姥姥姥爷,但尽的却是孩子父母的义务。

  “以前年轻的时候还可以,除了耕种家中的4亩农田,我还可以外出打工挣些钱,勉强可以维持家用和供养两个外孙上学,但随着年龄的增大,打工也没人要了,而孩子却到了花钱的关键时期。”汪德衡告诉记者,为了供养两个孙子上学,家里的手扶拖拉机、骡子等只要是值点钱的都卖了。去年夏天,附近一搞建筑的工地老板看汪德衡家确实困难,就勉强同意汪德衡跟随建筑工程队远赴外地打工,他是整个工程队年龄最大的人,跟着30多岁的年轻人顶着烈日干了三天筛石子的活,老人因身体坚持不住倒在了石子堆上,工友急忙将其送往医院救治才无大碍,但从那次以后,工头也不敢雇佣他了,汪德衡只好卷起铺盖回家。

  “如今同村和我年龄相仿的老人早都不干重体力活了,都是带着孙子享受天伦之乐,而我为了我的两个孙子必须得坚持干活。”汪德衡眼里早已噙满了泪水。

  重体力活干不成,但孙子的学业却不能中断,汪德衡又买了几张台球案子摆放在马路边,天天经营着台球案子,生意好的一天能挣20多元钱。经人介绍,他在经营台球案子的同时,又干上了监督门前公路班车过往时间的营生,每个月有固定的500元工资。“但这也得起早贪黑地干,也轻松不了。”汪德衡告诉记者,冬天第一趟班车发车时间是7点钟,他必须6点30分就出门在路边盯着,生怕错过了班车时间。民乐的冬天异常寒冷,他不得不在路边燃火取暖。

  要上大学 老人坦陈有心无力

  “供养两个孩子上大学成人是我们老两口唯一的心愿。”汪德衡告诉记者,自己虽然一生辛苦,但可喜的是两个外孙很懂事,学习都非常刻苦,这是他们老两口能够坚持到现在的最主要因素。

  “要不是牵挂着两个孙子,也许我早都不在人世了,人活着得有个盼头。”汪德衡还向记者透露,他原本打算只让大外孙汪真生上高中,小外孙女汪金凤初中毕业后就让其辍学回家,可是谁曾想到,当年中考,汪金凤的成绩也非常优异,为了不给孩子和自己有生之年留下遗憾,他一咬牙也让汪金凤上了高中。

  今年高考,汪真生取得了理科605分的好成绩,汪金凤也取得了文科507分的好成绩,兄妹俩在高兴的同时,心中不免压力重重,他们为以后上大学的学费而发愁。“爷爷奶奶年纪都大了,为了供养我们上学已倾其所有,虽然爷爷奶奶在我们面前从来不说经济方面的事情,但家里的实际情况我们一清二楚。”正在学校忙着填报志愿的汪真生、汪金凤告诉记者,姥姥、姥爷对他们的付出用语言是无法表达的,他们只能用优异的学习成绩来报答。

  “不是我不供养孙子上大学,实在是我们已经没有能力了。”两个孙子均考取了好成绩,汪德衡却因为有心无力而左右为难。他说60岁以后,即便是到银行贷款,人家也不予办理,打工人家又不要,以前两个孩子上高中学习、生活的各种费用已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今后上大学的费用他更是想都不敢想。

  “孩子的爸爸要是活着,他们也不会跟着我们受罪,也不会为学费的事情发愁了。”感叹之余,汪德衡已是老泪纵横。

  文/图 本报记者 曹勇

转发此文至微博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