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录取不报到,是失信还是无奈? 去年我省1.5万人高考录取后选择复读 省招办提醒考生慎重对待不要浪费计划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6月29日20:22  兰州晨报

  

录取不报到,是失信还是无奈?
资料图片

  一年一度的高考又进入了填报志愿、分批录取阶段,万千考生都期待在高考中“鱼跃龙门”,一步跨入理想中的大学。但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是:每年全国都有40万左右的准大学生因录取结果不理想而放弃进入大学,我省也不例外,去年就有1/10的考生未报到。省招办再次提醒考生,希望在今年的填报志愿中,考生慎重对待,不要浪费计划。为什么每年有这么多人“考而不上,录而不去”,究竟是考生浪费了计划,还是计划限制了考生的选择?

  【现状】

  不报到人数逐年增加

  高考成绩公布后,高博和父母终于长长地舒了口气,今年他考了552分,这成绩上一本肯定没问题了。去年,他考了502分,比二本线高30分,但不够一本线,被调剂录取到了省外一所二流大学,这让他很沮丧。一直想上重点大学的高博“纠结”了好久,还是没有去那所大学,直接报名进了补习班。

  为了“争口气”,高博比过去更加努力地学习着,552分的成绩让他还算满意,分数线划定后,比重点线高出20多分,他终于可以上重点大学了。他打听到,同上补习班的许多同学也都考得不错,他所在的补习学校是兰州口碑最好的辅导机构,招收了许多高分考生。

  每年,像高博这样首次高考“考而不上,录而不去”的考生越来越多。对专业、学校的不满意、对未来就业的担忧,都造成了大批学生手拿录取通知书,却不去上大学的尴尬状况。2006年,我省省属高校录取不报到人数有2.2万多人,报到率为73%。为减少招生计划的浪费,从2007年起,省招办规定:考生按志愿被录取后,如果没有报到入学,来年高考时,招生部门会将这一情况提供给相关高校,考生承担因缺乏诚信而可能不被录取的后果。2007年未报到人数减少到5282人,2008年不报到人数继续上升到8345人。

  去年,全省共有15486名考生拿到录取通知书后没有报到,其中二本以上的考生就有4094人。而去年我省参加高考人数为28.6万人,录取158166人,未报到人数占实际录取人数的近10%。这就意味着,录取的10个人中,就有1个人没有报到。省内部分院校中,未报到率甚至达到了30%。上海、天津、北京等地的院校在我省招生中,也有部分考生没有报到。

  【影响】

  计划浪费、复读大军庞大

  西北师大招办主任程跟锁认为:“在高等教育资源紧缺的情况下,被录取不报到既是对其他考生入学机会的侵占,也是对高等教育资源的浪费。同时,对高分复读重考不加以任何限制,也是对其他应届考生的不公平。”

  去年,全省不报到人数高达1.5万余人,而这部分人绝大多数选择复读,直接导致今年高考人数再次增加,达到29.1万人,比去年多5000余人。可以这样算一笔账,如果去年这1.5万余人都上了大学,那么今年高考人数就将减少1.5万余人,在今年招生计划不变的情况下,录取率也将大幅增加。相反的是,去年这1.5万余人继续加入复读大军,今年就将和应届生共同“抢夺”为数不多的招生计划。程跟锁分析说:“复读势必成为来年高分考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下一年的应届考生形成冲击,这种高分考生的滞胀现象是否会形成恶性循环?”

  “为了让更多的人能上学,每年我们省都要到外省要计划。但现在的情况让我们很尴尬,有的学校说:不是不想给计划,而是给了计划,你们省的学生考上了却不来。我们费尽心思上门要计划,考生却不去报到,第二年我们跟人家怎么要呢?”省招委会副主任、教育厅副厅长孙杰在今年我省的普通高校招生工作会议上说,“被录取而不报到,是对国家招生计划的浪费,同时也侵占了别人上大学的机会,学校要教育考生有社会诚信和公德。我们希望考生能够诚信报考,只要努力学习,任何一个大学都可以让你成才。”

  【争议】

  填志愿就像是一场赌博

  学生接到高校录取通知书不去报到,这种行为是否涉及不讲诚信、浪费教学资源、侵犯他人利益?对此,各方看法大不相同。省内一所高校的招生负责人坦言:“高校录取通知书与请柬是完全不同的,你不填报,学校是不会录取你的,在这一点上,高校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哪怕是调剂,也是需要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同意接受才调剂的。这等于是你先答应了,最后却失约,毫无疑问是不讲诚信。”

  不过,也有许多人并不同意这种说法,他们认为孩子应该有自己选择的权利,这种权利是非常正当的,并不涉及讲不讲诚信及侵占他人利益,如果这种情况出现,那么反思的应该是我们社会。

  作为家长的刘先生说:“出现这种情况,把过错推给孩子是可笑的,首先我们要检讨的是高考体制。填报志愿时,你并不知道每个学校以多少分录取,只能猜测,必然会有失误,为什么这种失误要由考生负担?高校是在以强势的姿态给学生打上‘不诚信’的标签,制约学生的选择权。”至于造成高校教育资源浪费及挤占他人名额一说,刘先生认为,既然每年都会有接到录取通知书却不去报到的学生,高校可以在招生的时候按照百分比设置一个比较弹性的招生名额。

  高博在回忆去年的填报志愿过程时,觉得“就像是一场赌博”,许多学校的分数线每年都有变化,尤其一些重点院校,招生人数少,分数线变化大,只能估算个大概,“一个不小心,就调剂到了不太满意的学校,可是不选择调剂,又怕太孤注一掷。”面对今年第二次填报志愿,他依然非常忐忑。网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透露出许多考生的心态:“学得好不如考得好,考得好不如报得好,报得好不如运气好。”

  西北师大招办主任程跟锁分析了造成考生不报到的深层原因:“从文化理念来看,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的高考招生工作一直过分强调统一,而忽视考生的个性化选择,所谓‘一次志愿定终身’,为了保证自己被录取,一些考生的志愿其实并非所愿,使不少人由于一念之差,一辈子从事自己并不喜欢的专业工作。‘人才错位’始于高考志愿填报,这并非个别现象。” 一次足以影响未来人生的考试,被要求“一考定终身”,如今看来,过于苛求。

  【远景】

  给考生更多选择权

  事实上,那些“录取后不报到”的学生,大部分都是无奈放弃的:青春年华如此宝贵,谁愿意轻易地选择重复一年高三的生活?对于学生来说,一年一度的高考是寒窗苦读十余载的一次关键性检验,谁都想要一步通关。但是,紧缺的高等教育资源、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制度无法满足每个人的愿望。

  从高校的角度,程跟锁建议,高校根据每年的报到率,适当超招;细化学校,或实行平行志愿;取消调剂志愿,实行志愿征集;给考生增加专业选项。“可以肯定的是,高等教育资源的逐步增加,最终将给每一个考生自由选择教育产品的权利。”

  有着多年教学经验的师大附中高级教师杨涵雄建议考生:“面对自己将来的发展和就业压力,考生对院校、专业的排名以及地域都要有自己的判断。考生在考虑自身利益的同时要慎重抉择,盲目报志愿最后录而不去,是对其他考生利益的一种伤害。”当然,这中间也会促使高校对专业设置进行改革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其实,现在试行的自主招生就是一种双向选择的模式,要全面推行尚需时日。

  有专家表示:考生“录取后不报到”现象,是对教育管理部门提出的一个挑战,是否应该通过必要的制度设计,逐步开辟高考报考绿色通道,让莘莘学子在学校、专业的选择上有更多的余地。确切地说,我国高等教育要持续健康发展,需要这种受教育者的选择权,这样才能让高等教育感受市场竞争的压力。新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中,明确了今后高考改革的方向:将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克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

  本报记者 魏娟见习记者 胥辉

转发此文至微博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