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如何为自己的城市寻觅“蓝海”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6月30日07:39  解放日报

  本报记者尤莼洁

  长三角地区第一条时速在300公里以上的高速铁路——沪宁城际铁路,明天即将通车。

  也许是一种巧合,《国务院关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的批复》日前正式下达,《批复》在国家战略上对长三角的整体转型升级作了总体规划: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敏感的城市从中嗅到产业结构重新洗牌的机会,并提前谋篇布局——从上海坐上高铁,34分钟后在无锡新区站下车,步行约15分钟,便是一个新的产业园区“无锡(太湖)国际高科技园”,还有另一个声名鹊起的名字:感知中国中心,聚焦的正是被称为“第三次信息化浪潮”的物联网产业。温家宝总理曾三度视察这里,寄予厚望。

  即将来临的不仅是交通意义上的新时代,人流、信息流、资本流、商业流的更快汇通,将带来城际合作与竞争的格局变革。因缘际会,此时恰逢长三角谋划产业升级的历史性时刻,如何在新一波的经济转型中,为自己的城市寻觅到一片蓝海?物联网产业在无锡的迅速崛起,或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样本。

  大胆吆喝,踩准政策节拍

  本月中,世博会“科技创新与城市未来”主题论坛在无锡举行,会后,组织者安排记者们参观了“感知中国中心”园区内尚未正式开放的“感知中国博览园”。

  路上,年轻的导游介绍:“什么叫物联网呢?就是人与物、物与物都能互相沟通联络。举个例子,早上出门前先把米放进电饭煲,把菜放进蒸锅,回家途中,只要按一下手机里的启动键,锅碗瓢盆就开始自动工作,等你踏进家门,香喷喷的饭菜已经做好了……”

  在感知中国博览园,参观者能亲身体验这样的智能厨房、智能交通、智能医疗……这让一同参观的美国密苏里大学圣路易斯分校教授包苏珊联想到了IBM公司2008年提出的“智慧地球”项目,即把电网、公路、建筑、供水系统等各种物体装上传感器,连接组成“物联网”,然后与现有的互联网整合起来,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类似的还有欧洲的E—Europe计划、日本U—Japan计划、韩国U—Korea计划、新加坡的下一代I—Hub计划……不管叫法如何,物联网产业在世界范围内被当成新一轮经济增长的灵丹妙药。而在中国,物联网的热潮从2009年持续到2010年,从南到北,产业园如雨后春笋般开始建立。

  “我们关注物联网时,‘智慧地球’还没有被提出呢。”太湖国际高科技园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事实上,如果要论谁是全国最先开始研发物联网或产业化的地区,无锡恐怕排不上号,但很有可能是第一个把物联网提到未来主导产业层面并大胆吆喝的,某种意义上,便拔得了头筹——就在感知中国博览园入口处的墙上,写着去年8月温家宝总理视察无锡时的指示:“在无锡建立中国的传感信息中心(‘感知中国’中心)。”

  2009年11月1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无锡成立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新的中国传感信息中心(感知中国中心),空间规划总面积20平方公里,首期总面积10.8平方公里,涵盖了产、学、研、生活配套的空间布局,主要由创新园、产业园、信息服务园以及大学科技园组成。就在记者发稿前,国内首个“感知中国”物联网产业联盟又在无锡成立。有数据显示,目前无锡市从事传感技术领域开发与研究的企业总数已达53家,84个物联网应用项目正在或准备投入实施,总产值已达220亿元。

  “无锡再次成为新兴产业的领军城市。”国内一家媒体报道说。数年前,无锡抢在上海、苏州等长三角城市之前,吸引了施正荣的尚德电力落户,从而在光伏产业上杀出一条血路,这被视为这个传统的工业城市在太湖“蓝藻事件”之后的首次华丽转身。而这一次,在物联网产业微妙的政策机遇前,原本在半导体和微电子制造领域拥有不错基础的无锡,又一次率先踩准了节拍。

  机制灵活,引进“创业家”

  说起无锡在物联网产业上的率先而谋,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是绕不过去的关键点。

  当记者赶到太湖之滨的研究院时,副院长殷贯西已经站在大门口等待,他并不是专门来迎接记者的,而是正好处于迎送前后两波参观者的间隙,这里被媒体戏称为“中国物联网产业的圣地”,“最多的时候,一上午就有五路人马参观。”

  成立不到一年的研究院,是无锡主攻核心产品群以及示范项目的“抓手”,位于“感知中国”信息服务园最高的双子大楼内,拥有200多个员工。在体制上,研究院是一个不太好描述的机构,说是科研单位,却像企业一样自负盈亏;说是企业,却又算是事业单位。研究院拥有5亿元注册资本,从产业标准的组织,为政府提供行业咨询,到具体产品研发与生产,比如,他们的传感器产品已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和上海世博会被成功应用。样样都参与,那什么才是重点?殷贯西指着墙上的大字“探索新模式,站稳制高点”,意味深长地道:“现在整个物联网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我们也在寻找在产业链上自己的定位。一句话,怎么活得好,就做什么。”

  “我们希望这里能培育出几个科技创业家。”太湖国际高科技园的负责人说。研究院掌门人刘海涛,就是被视为拥有创业家潜质的人才,去年8月温家宝总理视察无锡时听取的物联网产业相关报告,正是由他起草。这位2009年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创新奖获得者,全国传感网络标准工作组组长,在来无锡前,一直在位于上海的中科院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工作。据说,为了说服他来无锡,太湖科技园区科技经济发展处的负责人锲而不舍打了半个月电话。

  刘海涛和他的团队,是无锡抢占物联网产业高地的“秘密武器”,也被作为无锡著名的人才“530计划”最新样本,2006年提出的这项计划,具体目标为“5年内引进30名海外领军型创业人才”。政府为每个创业人才提供100万元创业基金,100平方米的住房,100平方米的创业场所,根据项目情况提供不低于300万元的风险投资资金,不低于300万元的资金担保。

  几年来,无锡引进了3000多人的团队,物联网相关人才超过200名。外界关注的是这一计划的金钱投入之大,很少有人意识到背后的用人逻辑,即培育“科技创业家”,从尚德的施正荣开始,无锡依稀找到了引进人才的感觉——对创业家来说,机制和舞台比金钱更重要。所谓的“政策支持”,未必有固定模式可循:对施正荣,是尚德最困难之时政府一口气给予的11个项目;对刘海涛,则是一个机制灵活、拥有足够掌控权的产业研究院。

  采访中,记者一再听到改革开放之初的“星期天工程师”案例,当年,这种灵活机动的用人模式,是无锡乡镇企业大发展的动力之一。在今天的物联网产业发展中,我们再次嗅到了类似的气息。

  天使投资,政府强力介入

  尽管被称为“下一个万亿级的战略新兴产业”,但物联网产业化的有效商业模式,是世界性的难题。建园区,争项目,在某个阶段可能会带来各类资源的集聚,但最终决定成败的,还是产业规模和市场回报。这一点,无锡方面并不否认,在一份内部的政策研究报告中,记者看到如此的判断:“物联网发展模式不成熟,核心关键技术缺乏,应用需求不足,扶持政策缺失、产业布局不明。”

  但无锡的另一个判断是,“政府扶持是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越是战略性产业,初始阶段越需要政府强力扶持。随着产业逐步进入成熟期,产业发展的推动力逐步转为以市场主导为主。

  在太湖国际高科技园下属的新安街道,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新型隐形防盗窗——智能安防系统,正进入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如果有小偷闯入,居民的手机就能接到报警信息。”新安街道党工委书记曹文彬这样介绍。这个街道还启动了“智慧医疗”和“感知农贸市场”的建设。而这些项目,政府是重要的出资人。像智能安防系统,曹文彬介绍,居民凡是于今年底之前安装的,二楼及以下的费用由政府全包,二楼以上政府则补贴一半的费用。光此项投入1500万元左右。

  对此,无锡一位官员用“天使投资人”来形容政府在产业转型上的角色。一方面,政府有一个系统的资金扶持体系直接投资新企业,像目前无锡新区创投集团已和大唐电信等发起设立了“中国物联网产业基金”,首期认缴出资额为10亿元,总规模将达50亿元。另一方面,政府也可以通过项目采购的方式,塑造市场需求,参与产业的布局与推动。

  事实上,政府的此种定位,已经超越了经典市场经济理论,带有强烈的“中国模式”色彩。对此,业内也有不同评价。“物联网是把不同的部门放在一起,上下游有一个利益融合的过程,大家怎么来均衡发展,没有政府的介入恐怕不可能做到。”物联网专家、中科院院士何积丰告诉记者。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研究人员则认为,“在短期内,政府的主导是非常有利的因素,但从产业的长期发展来看,市场规律毫无疑问是根本。”他认为,中国物联网产业链的“短板”,是传感器件的研发和制造水平的落后,这依靠政府在产业上的冲动恐怕很难解决。

  无论如何,无锡目前有80多个物联网项目已在进行中。近百家企业,包括中国五大网络运营商等纷纷集聚无锡。龙头企业美新半导体,是美国纳斯达克唯一以微系统传感器为产品的上市企业,过去几年的销售收入平均增长超过70%。而按照无锡市计划,2012年当地将形成物联网产业集群,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到2015年,产业规模将达2500亿元。

  物联网的春天还远未来临,谁将成为引领者,还未有定论。但不可否认,无锡已是不可忽视的对手,更有值得深究的一面。

转发此文至微博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