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省委三处“红色祖屋”“七一”正式开放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6月30日08:09  南方日报

  

省委三处“红色祖屋”“七一”正式开放
昨天,中共广东省委粤北旧址修复保护落成典礼在韶关举行。汪洋、黄华华为中共粤北省委五里亭旧址揭牌。王辉摄

  ●修复保护:厉行节约“修旧如旧”

  ●开发利用:结合扶贫开发“双到”改善革命老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昨日,省委在韶关市举行中共广东省委、粤北省委机关旧址修复保护工程落成仪式。韶关市五里亭、南雄市瑶坑村和始兴县“红围”等三处广东省委机关的“祖屋”、“祖址”的修复保护和利用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并将于“七一”正式对外开放。记者了解到,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省委机关旧址的修复保护和利用工作,不仅要求韶关市委要科学制定省委机关旧址修复方案,厉行节约,“修旧如旧”,真实再现历史原貌,也强调要使修复后的省委机关旧址成为党员干部了解党的历史、加强党性教育的重要场所,广大群众学习革命传统、培养爱国情感的重要课堂。同时,在省委旧址修复保护和利用中,结合当前的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要大力改善革命老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回顾:

  汪洋书记“点题”

  省市重视,比原计划提前一年对外开放

  今年5月10日,“五里亭”、“瑶坑”和“红围”等三处省委机关旧址被省政府批准公布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昨日,省委机关旧址被公布为“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这一切缘于省委、省政府对省委机关旧址修复和保护利用工作的高度重视,并把它提到重要的议事议程———

  2009年1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在韶关考察调研时,对做好省委机关旧址的保护工作作了重要指示。

  2009年3月11日至12日,省委常委、秘书长徐少华到韶关专题调研省委机关旧址抢救保护和开发利用前期工作情况。

  2009年3月27日,省委十届第70次常委会议在听取徐少华的汇报后,作出了修复保护和利用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广东省委机关旧址的决定。决定指出,设在韶关市五里亭、南雄市瑶坑村和始兴县红围等地的抗日战争时期广东省委机关旧址,是我省不可多得的革命历史旧址,是广东省委机关的“祖屋”、“祖址”,在传承革命历史,缅怀革命先辈,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启迪后人饮水思源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决定同时要求在今年7月1日前,修复现有旧址,改善交通条件;到2011年7月1日建党90周年之际,三个旧址修复保护工程全面完成并正式对外开放。

  2009年“七一”前夕,汪洋书记在省委常委、组织部长胡泽君和省委常委、秘书长徐少华等陪同下,专程到韶关瞻仰省委机关旧址。汪洋在认真考察了三处旧址,详细了解当时省委机关在韶关开展工作的情况,听取了旧址保护规划和修复工作进展的汇报后,要求韶关市委要科学制定省委机关旧址修复方案,厉行节约,“修旧如旧”,真实再现历史原貌。汪洋强调,要使修复后的省委机关旧址成为党员干部了解党的历史、加强党性教育的重要场所,广大群众学习革命传统、培养爱国情感的重要课堂。

  2009年8月6日,胡泽君在韶关主持召开了“抗战时期中共广东省委暨粤北省委旧址研讨会”。胡泽君在研讨会上指出,要确保旧址“修旧如旧”,充分做好省委驻粤北期间史料及文物的征集和研究,为修复和陈列提供可靠的历史依据;要将保护和利用结合起来,在史料和文物征集研究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党史资政育人作用;要大力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将它充分体现在旧址的修复保护和利用中,艰苦奋斗,厉行节约,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使旧址修复工程成为“样板工程”。此外,要通过修复保护革命旧址,带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帮扶老区群众早日脱贫致富,共享改革开放成果。

  今年4月3日,徐少华还利用放假时间到韶关调研省委机关旧址修复建设工作,对省委历史陈列馆设计方案提出了具体修改方案,并要求韶关要加快“红色祖屋”的保护利用工作。

  韶关市委书记徐建华、市长郑振涛也多次对省委旧址进行实地考察,专门听取修复保护和利用工作情况汇报,还对革命老区的扶贫开发给出指导意见。

  记者了解到,为做好省委机关旧址的修复保护和利用工作,省委成立了以胡泽君任组长,徐少华任副组长的工作协调小组;韶关市成立了以市委副书记林耀明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拨出3000多万专项资金,科学制定修复方案,组织文史文物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和建设者,克服文物史料征集的时间久远和浩繁以及韶关今年以来长时间的持续降雨给施工造成影响等困难,历时一年时间,对省委机关三处旧址进行了修复修缮,新建省委历史陈列馆,使其再现历史原貌。随着今年“七一”的正式对外开放,比原计划提前了整整一年时间。

  历史陈列馆

  2009年3月19日,韶关市也召开了一次省委机关旧址修复保护专家座谈会。省文物专家组的专家建议三处旧址的修复和保护可适当增加配套服务设施,但需注意不要以现代化园林理念来改造环境,抹去历史信息。

  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对韶关五里亭旧址,两栋砖木结构泥砖墙围护的老房子按原状修缮,保护和恢复当年的农场环境,包括池塘、溪流、农田、树木、道路和一些当年的老房子。对南雄瑶坑村旧址,复原19号一列泥砖房,并保存好旧址周围的老泥砖房,以利于保护旧村落的环境风貌,利用附近民房修缮加固后作为展示当时省委主要负责人办公、生活情况和历史照片、资料的陈列场所。对始兴“红围”旧址,根据“保存有价值的缺失”的文物保护原则,“红围”修复不再恢复已被日军烧毁的房屋,以揭露日军侵华罪行,只加固修缮现存墙体和相关遗存。

  从“厉行节约”出发,记者了解到,省委历史陈列馆是由韶关五里亭旧址附近已经停产的牛奶生产车间拆建而成。专家当时建议,将旧车间改造为陈列馆,既保护了20世纪工业遗产,又实现了建筑的循环利用,符合国际文物保护的尖端理念。且旧车间在建筑规模和空间结构上,均能较好地适应展览和参观的要求,具有足够的后续发展空间,改造成为陈列馆,可成为保护利用工作的亮点。

  修复保护旧址不仅仅是房屋修缮,而是更好地传承革命历史,发挥党史对后人的教育作用。记者了解到,省委历史陈列馆展示的也不仅是省委在韶关近四年时间的革命斗争史,而是从中共广东省委重建一直到抗战胜利。为此,省委党史研究室和韶关史志办派员前往中央档案馆、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统战部、公安部、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国务院侨务办、北京市人民法院、北京地质学院、内蒙古区委组织部、内蒙古档案馆、大连市委组织部等单位查找有关档案、史料、照片等,地跨10多个省份。

  据介绍,文物史料征集取得了许多丰硕成果。今年4月,时为中共广东抗先总队部支部书记的陈嘉(杜襟南)将他珍藏了70多年的宝贵文物捐赠出来,总共十多件,其中一件是“抗先”布证章就系陈嘉(杜襟南)本人的。在1937年12月,中共广东组织提出“建立学生抗日统一战线”,并于1938年元旦成立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简称“抗先”)。这是共产党领导的由各阶层青年参加的最广泛的全省抗日青年统一战线组织。

  省委党史研究室和韶关史志办的工作人员还到北京抢救了第一手史料,采访的是中共广东省委交通员、粤北省委总交通司徒丙鹤。他已经94岁,记忆却很清晰。接受采访后几个月,他就逝世了。他回忆了在省委领导人身边工作的史实。

  展望:

  利用结合“双到”

  革命老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善

  随着韶关三处省委机关旧址的修复保护工程的落成,其有效利用引人关注。韶关市委副书记林耀明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谈道,省委机关旧址是“见证”,省委历史陈列馆比较完整和系统地展示了抗战时期的广东党史,在省内尚属首次,对党员干部、在校学生、共青团员和社会各界都是很好的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场所,发挥其资政育人功能,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从中获得历史的启迪。韶关还将把三处省委旧址与其他革命遗存结合起来,打造一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林耀明还透露,结合韶关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将在五里亭旧址周边种植20多万株杜鹃花(又名映山红),形成红色主题公园,成为韶关市民瞻仰休闲的一个好去处。

  记者了解到,省委旧址修复保护和利用的一大“初衷”,也在于大力改善革命老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据林耀明介绍,在五里亭旧址修复保护中,韶关将居住在旧厂房的16户住房困难家庭安置到了廉租房;在“红围”旧址维修保护中,韶关争取到省交通厅300多万元的资金支持,对通往“红围”的公路进行了改造。

  而在当前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中,结合老区建设,省扶贫办下拨了500多万元专项资金,并确定了中广核集团公司、广东中烟公司、广州中远物流公司分别对口帮扶南雄瑶坑村、始兴沈北村、始兴八一村,制定了扶贫规划方案。其中,中广核集团挂点帮扶瑶坑村,出资300万元在瑶坑村开展饮水和道路等工程建设,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目前,通往瑶坑村的道路已改造完成,饮水工程已经完成主管道的布网工程,水池和泵房也在建设中,即将完工。而南雄市也把扶贫“双到”工作和省委机关旧址修复工作联系起来,加大对旧村村容村貌的整治力度,并确立了以发展特色农业、特色养殖为重点的扶贫开发思路,大力发展“五黑鸡”养殖、种植紫蕃薯等,积极扶持有条件的贫困户发展生产。

  ■现场连线

  他们是那段烽火岁月的鲜活记忆

  昨日,在韶关五里亭中共粤北省委旧址修复保护工程落成仪式上,一群白发苍苍的老人尤其引人关注。他们都是中共党员,虽然垂垂老矣,但在参观省委革命历史陈列馆时却步履坚定;他们有的听力已经不太好,却对革命历史的回忆清晰依然,叙述平和自然;他们有的抗战时期并没有在韶关开展革命斗争工作,却与省委旧址和所发生的历史结下了一段缘……记者采访了其中几位老人,深切地感受到他们是那段烽火岁月的鲜活记忆,也是省委旧址修复保护工程的重要见证。

  革命伴侣70年后再回韶关寻“旧址”

  人物:陈嘉黄梅夫妇

  采访缘由:今年4月,曾任中共广东抗先总队部支部书记的陈嘉(杜襟南)将他珍藏了70多年的宝贵文物捐赠出来,总共10多件,其中一件“抗先”布证章就系陈嘉(杜襟南)本人的。现这些文物正陈列于中共广东省委、粤北省委历史陈列馆中。

  陈嘉虽然是本名,但很多人都尊称他为“杜老”,他今年已经94岁高龄,是祖籍福建的广州人。杜老清楚地记得,1939年和1940年,他在韶关的广东抗先总队部任秘书和干事,这是他当时对外公开的身份。1939年,他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后,反动的“三青团”强迫要将“抗先”并入,“抗先”在广东省委领导下进行了英勇抗争,最终被迫解散。陈嘉说,他遭到国民党的通缉,到了曾生领导的东江游击队工作后,为了革命的需要化名为杜襟南。而解放后,许多同志说“老杜”已经叫习惯了,他就一直沿用了杜襟南的化名。

  杜老说,省委机关旧址的修复和革命历史陈列馆,不仅年轻人要来看,中年人也可以来看看,“现在创业干事的人奋发图强没多大问题,但不能忘记我们仍存在的困难,那段艰苦岁月将激励着我们前行”。

  杜老爱人黄梅今年83岁,广东中山人,两人携手于东江游击队时期,但她也是随夫第一次到韶关。这位女性老党员,谈起省委机关旧址修复保护和革命历史陈列馆的意义时比杜老更有条理。她向记者透露,7月3日,“东纵”的革命后代包括杨康华的女儿、曾生的儿子等共30多人将来韶关瞻仰。

  “南下”干部看不惯孙辈大了不会做饭

  人物:王东生

  采访缘由:王东生作为“南下”干部,担任过公安局长职务,参与过“粤北事件”的有关调查工作。

  王东生今年85岁,1942年入党。1949年,他随着解放大军的挥师“南下”到了韶关。1950年,他担任英德公安局长,参与了对因叛徒出卖导致粤北省委机关被破坏的“粤北事件”的调查。后来,他先后担任清远、始兴和乐昌等地县委书记,从韶关市轻工局局长岗位上“退”下来后离休。在参观省委机关旧址和革命历史陈列馆后,王东生说,“粤北事件”对党组织造成了重大损失,革命历史陈列馆还原历史本来面貌,对所涉及的人给出了客观评价,肯定了对革命有功的人。

  他说,通过这一事件,更应该让后人明白革命成功来自不易,要学会吃苦,“我看不惯孙辈上了大学,有了工作,回头连个饭都不会做”,王东生希望后人“知道老一辈是怎样过来的”。

  军转干部“看好”修复后的旧址

  人物:李国彦

  采访缘由:因营房就在韶关五里亭省委旧址附近,早在1976年,还在部队的李国彦就瞻仰过“旧址”。

  李国彦今年82岁,河南人,1953年入党。据他说,1950年1月5日,他所在的部队到达广州,之后在龙门、英德等地剿匪。在广州警备区时,部队换防到韶关,他就听说部队营房附近有省委机关旧址,在1976年底,他去看过,“不好看,虽然旧址的轮廓还在”。时隔30多年,李国彦也已从部队转业并离休,再次看到修复后的省委机关旧址,“好看多了,路也搞好了”。他说,新建革命历史陈列馆,对艰苦革命斗争岁月一目了然,通过与现在幸福生活的比照,对下一代爱国主义教育将起到很好的作用。

  专题撰文:南方日报记者谷立辉特约通讯员朱祖纯钟俊锋李建华黄德山专题统筹:胡键

转发此文至微博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