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低碳不能承受之重:走出"为低而低"的片面和虚妄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6月30日13:54  中国新闻网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提要:走出“为低而低”的片面和虚妄,打一场低碳的持久战。

  在国际社会正研讨应对气候变化之际,去冬今春的北美和欧洲暴雪严寒更是和“气候变暖”开了不大不小的玩笑,就连北京和华北今年的春天也是姗姗来迟,让习惯于4月春暖花开的人们增添了些许惆怅。

  气候变化是由于人类碳排放导致的吗?高碳还会对环境产生怎样的影响?在严峻的现实面前,人们愈发看重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2010年,再也没有一个别的词汇能够如低碳二字一样引起如此多的关注。

  难堪低碳秀

  2010年3月27日20时30分,“地球一小时”活动在全球拉开了序幕。世界125个国家、1200个地标建筑、4000多个城市、近10亿人接力熄灯。“地球一小时”已经从4年前的“悉尼事件”发展壮大为今天覆盖数千座城市、数亿人口的全球性环保品牌活动。

  在被认为过度“形式主义”的这项活动逐渐扩大影响力的同时,更多的质疑开始让主办方错愕。专业人士称,熄灯一小时达不到明显节电的目的,实际意义不大;也有人说,这不仅不能节约用电,反而会造成熄灯一小时后的集中开启,进而带来用电高峰,增加电网负荷。同时,更有参与者在熄灯的同时点亮若干蜡烛,无疑产生了更多的排放。

  平心而论,如果低碳生活只能是以牺牲现有便捷生活,退化到一种远离科技的近原始状态,那么参与这个活动注定只能是一场“真人秀”。

  当然,仪式自有其存在的价值。“熄灭的是灯光,点亮的是意识”。主动选择一小时的黑暗,也大抵可算是个人对低碳意识到自觉行动的开始。

  哥本哈根会议以来,低碳经济成为世界注目的焦点。甚至有人宣称,低碳经济将成为继蒸汽机、电力、互联网之后的“第四次工业革命”。

  在推动低碳经济的热潮中,中国政府毫无疑问成为主导力量。今年“两会”低碳两字成为提案关键词。备受关注的“一号提案”是九三学社提出的议案《关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低碳发展的建议》;在温家宝总理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两次重点提到了“低碳经济”;两会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提交的与“低碳”有关的议案提案占到总量的10%左右,其热度可见一斑。

  “在这股低碳热潮中,想不跟风都难。”全国人大代表黄鸣表示:在建世界太阳能地标性建筑——“日月坛•微排”大厦时,原本提出的是“微排”概念,但是人们更接受“低碳”理念,于是很无奈地也跟着“低碳”了。

  黄鸣所遭遇的正是“低碳”泛滥的结果。在这种困惑中,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尖锐地指出:我们的社会是一个非常跟风的社会,任何有潮流的时候大家都跟着,低碳经过炒作之后,会慢慢地回到实际。

  “不可能人为减缓城市化进程来应对能源和环境问题,但可以选择低碳城市建设作为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此类讲话是近期出现频率比较高的“城市宣言”。由于发展低碳的热情高涨,各级城市也都争先恐后地冠上了“低碳”的标签。

  据统计,全国已有上海、贵阳、杭州、保定、德州、无锡、珠海、南昌、厦门等多个城市提出了建设低碳城市的构想,还有一些城市正在加入打造低碳城市的行列。

  “搭着低碳经济的快车,‘低碳城市’的建设步伐越来越快。”全国政协委员袁汉民发现,有些城市在概念不清、思路尚不清晰的情况下就提出建设低碳城市。“并不是说建起太阳能大楼,就建成了低碳城市;有些地方为了发展低碳经济,大规模上马新能源项目,频繁建风力发电厂,不但风力发电机制造本身高耗能,而且因为可利用发电的风力资源不可持续获取,造成‘大风车’老不转。这些盲目跟风的做法,其实是在搞形式主义。”

  从各样的低碳发展规划跳出来,再看看日常生活,“低碳生活”的概念早已经铺天盖地。人们开始用“排碳量”来考察自身的生活方式,“如果你乘坐飞机旅行2000公里,那么你就排放了278千克的二氧化碳;如果你用了100度电,那么你就排放了78.5千克二氧化碳;如果你自驾车消耗了100公升汽油,那么你就排放了270千克二氧化碳……”

  一系列行动都在表明,从政府机构到普通民众,无一例外地都卷入了这场“低碳旋风”,在这其中,有些人看准了低碳概念的经济意义,甚至采取偷换概念的方式,以低碳之名,行高碳之实。

  在这一点上,许多专家学者发出呼吁:“‘低碳’不是一个筐,不要什么都往里面装。”

   低碳,你准备好了吗?

  一个新时代的到来,既是一种机遇,同样也可能潜藏着风险。如果只把低碳作为噱头,只是炒作概念,没有掌握核心技术,没有自己的游戏规则,获得的也只能是短期利益,而失去的则是一个时代。

  当中国表示,需要走一条更加绿色的发展道路时,问题也随之而来,中国似乎并未做好准备推动低碳生活方式。

  这不是耸人听闻,而是目前低碳风潮中许多人的忧心与焦虑。1

  尽管美国和许多其他国家都希望中国在抗击气候变暖和污染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但就现阶段的中国而言还存在很多问题——仍有几亿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而且在很多方面,从贸易到安全,与国际社会都有分歧。

  尽管中国正在成为绿色制造业的领军者,但它一般是利用高碳矿物燃料生产出这些产品的。北京的非政府环保组织——公共与环境事务研究中心创立者、主任马军说:“非常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我们用煤发电,来生产节能灯。”

  除了对地方和跨国污染者采取更加严厉的措施,最大的问题是,中国为在绿色技术领域成为世界领导者的巨大努力能否使其向绿色创新跳跃式前进,还是使其仅仅成为世界的涡轮机工厂。尽管中国生产太阳能电池板,但是产品的90%用于出口,而非用于国内。

  回头看,“低碳经济”发展受追捧的轨迹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产业,如光伏发电、风电等新能源的跃进;二是围绕相关市场,争议颇多的CSS、碳税、碳货币、CDM等碳交易问题。

  一边是持续不减的投资热情,一边是产业风险“警钟”长鸣。在4月17日~18日举行的首届宏观经济形势与企业发展战略论坛上,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徐锭明批评时下“到处都提出要建新能源基地”的盲目行为。

  2009年中国首超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清洁能源投资国,在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等领域的投资额高达346亿美元,差不多是同期美国投资的近两倍。

  据统计,目前全国有近20个省颁布了新能源促进计划,100多个城市提出建设新能源产业基地,其中包括上海、深圳、成都、苏州一批大型和特大型性城市。

  新能源产业产能过剩问题再次被推到风口浪尖。“产能并非真的过剩,而是国内对于新能源的需求没有得到释放。”

  尽管命题真伪的讨论此起彼伏,更多的专家也不得不承认,多晶硅和风电设备狂热投资的背后是新能源产业链低水平、低技术门槛环节的重复建设。

  近期国务院强调综合运用行政手段和金融政策等进行抑制实质业务的低碳经济、新能源概念炒作,要求严格资本市场融资审核程序,对新能源部分子行业的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严格控制。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认为,“跟风”问题还是需要警觉,国家应该及时地发出预警信息,但发展还是应该依赖于市场的竞争。

  气候变化环境问题,发展问题,也同样是政治问题,在发达国家主导的、重新分配环境资源的过程中,中国无疑是发展中国家减排压力最大的国家。似乎这种首当其冲的压力让许多方面变了形,走了样。

  与责任相伴还有无奈,作为全球最大的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注册国,中国在CERs(碳减排量核证)交易市场,却没有定价权。中国在碳交易领域似乎也不排除面临着与鞋子、服装、钢铁等产业同样的命运,沦为全球碳交易产业链最低端的制造商,靠赚取生产加工费度日,交易环节产生的高额利润被西方买家获取。

  虽然从2008年开始,中国相继成立了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北京环境交易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迈出了构建碳交易市场的第一步。不过,目前这些交易所只能进行节能减排技术转让,尚不能进行CERs转让。

  总体而言,中国目前在碳交易标准建立、人员储备、法律、技术等各个环节都处于初始阶段,展望碳交易的美好未来,在众多外部不利因素的冲击作用下,中国碳交易前景还不清晰,中国碳转型道路还面临着长路要走。

  不可否认,不容回避,低碳不是浮躁的概念,而是真实的未来。在持续宣扬“低碳行动”的时刻,科学的规划和冷静的思考必不可少。

  我们呼吁,为完善低碳模式不断创造坚实的发展基础,保证节能减排的全面发展,才能尽量避免在探索过程中“为低而低”的片面和虚妄,真正为一场低碳持久战不断供应给养与动力。(张艳) 2

转发此文至微博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