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鲁艺人借书困难动笔抄书 借书证如党证一样神圣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6月30日15:22  国际在线

  1938年,鲁迅艺术学院在延安的土窑洞中诞生了。

  从此,聚集起为数众多的文学家、艺术家和文艺青年,作为“实现中共文艺政策的堡垒和核心”的鲁艺,成为革命圣地的一道特殊的风景。

  当时鲁艺办学条件很差,但大家学习热情非常高昂。建院初期的鲁艺图书馆,大约只有三四千册图书,文艺类图书占到三分之二左右。小说类里,俄国小说最多,有六十多种。要想借阅一本文学名著,必须事先在图书馆的预约登记簿上登记。每一本文学名著的预约借阅者,往往有一二十人之多,一般要等上几个月,才能借到自己预约借阅的书。

  在借书如此困难的情况下,文学系有人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自己动笔抄书。最初只抄录诗歌、散文和较短的小说,后来发展到抄录中、短篇小说,长诗,直至剧本和长篇小说。

  当时,最受热捧的抄本包括:外国的有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果戈里的《死魂灵》、歌德的《浮士德》、苏联作家萧洛霍夫的长篇小说《被开垦的处女地》、梅里美的《西班牙书简》、都德的《磨坊书简》、莱蒙托夫的《童僧》、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契诃夫的《伊凡诺夫》、《三姐妹》和《樱桃园》、普希金的《驿站长》、莫泊桑的《羊脂球》、惠特曼的《草叶集》等等;中国的有屈原的长诗《离骚》和艾青的诗等。

  关于鲁艺的读书风气,曾任教务处出版科科长的胡征谈道,在鲁艺,“每人对自己的借书证犹如党证一样神圣”。“人和图书的关系,最终体现在争灯争油的坚持夜读的战斗中。”

转发此文至微博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