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图文:志为土家拓富路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01日05:16  荆楚网-湖北日报

  

图文:志为土家拓富路
荆楚网消息 (湖北日报) 图为:王兴国在基地里察看高山辣椒生长情况。

  记者陈剑文 李保林 通讯员章玉莲 王丹

  在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高山蔬菜产区,王兴国的名字比县委书记、县长响亮。菜农们见到他驾摩托车“突突突”驶来,比见到亲人还要亲热。

  长阳县委书记马尚云说,“王兴国是长阳高山蔬菜产业第一推手,他的贡献记在长阳发展史上,更记在土家人民心上。”

  王兴国,长阳高山蔬菜研究所所长,一名普普通通的共产党员。20多年来,他把根深深扎在高山的泥土里,和同事们一道,引领16万土家乡亲种植高山蔬菜,实现脱贫致富。

  一个灵感,唤醒大山

  夏至时节,长阳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山、半高山地区依然凉气袭人,比山下慢了一个季节。

  雾气氤氲的火烧坪、乐园等地,满坡的萝卜、球白菜、西红柿新绿盎然,菜农们三三两两在地里忙碌,火辣辣的山歌从地里飘出,在山间回荡。

  火烧坪乡党委书记刘汉军带我们参观万亩无公害高山蔬菜基地,自豪地介绍:“这里的萝卜、莴苣收获后将直供上海世博会。”

  火烧坪是全省高山蔬菜第一乡,老百姓靠种菜致富了。

  然而,时光回溯到上世纪80年代。1985年,全乡年人均纯收入只有区区54元。当地至今流传着“吃的洋芋果,烤的蒿子火,呼的叶子烟,住的茅草屋”的歌谣,记录着那时人们的生存状态。

  王兴国的一个灵感,唤醒了沉睡的大山。1985年11月4日,宜昌市郊委蔬菜办考察组到清江河谷考察蔬菜三线基地,乐园区委干部王兴国陪同。次日,考察组返回乐园高山地区,气温陡降。王兴国突发灵感,冬季温润的清江河谷种菜可以解决城市蔬菜“春淡”,夏季冷凉的高山、半高山如果种植反季节蔬菜,不是恰好赶上城市蔬菜“秋淡”吗?

  他的突发奇想得到考察组、长阳县农委和乐园区领导的肯定和支持。

  次年初,他被任命为区农委主任,与宜昌蔬菜公司签订了第一份订单:在半高山和高山地区试种100亩西红柿和球白菜。

  整个夏天,王兴国泡在试验地里。一季下来,高山蔬菜喜获丰收:球白菜亩均3500多公斤,西红柿亩均2000多公斤,每亩收入比种苞谷、洋芋高出两倍还多。

  第二年,试种面积扩大到800亩,取得更大成功,亩产比上年增收1000多公斤。

  高山蔬菜的“星星之火”从这里燃起,今天已扩展到长阳7个乡镇,面积30万亩;而通过长阳种植能手输出技术和到外地承包经营,高山蔬菜产业已扩展到湖南、重庆、安徽、江西和我省恩施等地数十个市县。

  高山蔬菜,让土家人民看到了致富的希望。

  而对王兴国来说,他就像一只雄鹰,飞进了自由翱翔的天空。

  先当保姆,再当先生

  高山蔬菜试种成功,但推广起来却比想象的艰难。

  “年年种苞谷、洋芋,我们还要吃救济粮,改种蔬菜,拿什么填肚子!”老百姓议论纷纷。

  王兴国知道,要改变老百姓千百年来的生产方式,需要非常举措。

  在长阳县、乐园区领导支持下,他牵头成立了乐园区高山蔬菜服务站,与宜昌市蔬菜公司签订产销合同。服务站及其在火烧坪等地设立的分站再与村民签订“四定一保”协议,即定品种、定产量、定价格、定上市时间、保护价收购,实现统购包销,消除群众顾虑。

  虽有“四定一保”,但村民们大面积种蔬菜还是头一回,茫然不知所措。

  先当保姆,再当先生。王兴国把一季蔬菜从播种到收获分为13个重要环节。每一环节,他和区农委、服务站的技术人员一一指导到户。

  刚开始,村民不知道种西红柿要搭架子,王兴国就砍来树枝,做示范;有的人家连12元一个的喷雾器也买不起,用家里刷锅的锅把蘸着药水往菜上洒,王兴国就垫钱为他们买来喷雾器;有时候上门遇村民不在家,他就用粉笔把第二天要施什么肥、喷什么药写在村民家大门上。

  功夫不负有心人。种菜的村民连年丰产丰收,蔬菜播种面积年年成倍扩大。

  王兴国和他的同事们更忙了。蔬菜服务站要在新种蔬菜的村不断建立分站,要推广新品种,要开拓宜昌以外的市场。此时的服务站及其分站是科研、培训、生产、销售“四位一体”的科技经营实体。

  但不管多忙,对新入伙种菜的村民,王兴国和同事们仍坚持做13个环节的“蔬菜保姆”,扶他们走好“高山蔬菜第一步”。

  到1995年,长阳高山蔬菜发展到了两万亩。此时,王兴国发现,统购包销模式遇到了难以逾越的“瓶颈”:从服务站改组而来的长阳高山蔬菜研究所要承担好“四位一体”职责,心有余而力不足,更无力进一步扩大规模;而经过近十年发展,大部分菜农已掌握基本种植技术,服务站和研究所也带出了100多名骨干销售员,大家跃跃欲试直接走向市场,统购包销开始制约村民生产积极性。

  当年,王兴国“革了自己的命”。他向县里建议将研究所改制,变统购包销为分散经营,还村民生产经营自主权。王兴国说:“这是一次飞跃,高山蔬菜从计划经济走入了市场经济。”

  这样,王兴国带领研究所同事们从生产、销售中解放出来,集中精力开展科研和技术推广。

  持续创新科技导航

  实践很快证明,王兴国“革自己的命”是对的。

  分散经营后,群众种菜积极性高涨。到2000年,全县高山蔬菜已发展到5万亩,2003年又增加到15万亩。

  面积成倍扩张,品种就不能总是球白菜、大白菜、西红柿等“老三样”了。王兴国和同事们建立了6个试验站和引种基地,每年引进300多个品种试验,从中筛选出适宜种植的新品种,进行推广。

  群众种惯了“老三样”,对没看到收成的新品种心存疑虑。王兴国和同事们千方百计打消他们的疑问。1997年,为了在球白菜“一统天下”的火烧坪推广大萝卜,王兴国和同事们在研究所基地里种了700亩萝卜。每到关键环节,就租车将村民们拉到地里观摩。一季下来,“种萝卜胜过球白”的观念深入人心。如今,火烧坪等地已调整4次品种结构,经济效益上了4个台阶。1998年,为了引导贺家坪镇天堰观村群众种菜豆,王兴国拿出自己获得的科技进步奖4000元奖金,买来300多公斤种子,送给60户村民种植。而今,仅贺家坪镇菜豆面积超过1万亩。

  至今,王兴国和同事们共成功引种了辣椒、西兰花等71个适宜当地种植、耐储运、产量高的蔬菜品种。对每个品种在长阳不同海拔地带的生长特点,他都烂熟于心。菜农们只要告诉他想什么时候上市,他就能准确地推算出要在哪一天下种。

  王兴国没有歇脚。

  他开展了高山蔬菜茬口多样化技术研究、冷藏包装配套技术研究,并取得突破性成果。在茬口多样化技术研究成果引领下,长阳70%的高山蔬菜由过去一年一熟,变成一年两熟、三熟,同样的种植面积收入翻番;冷藏包装技术研究成果运用到实践中,长阳建起了63座冷库,85%的高山蔬菜实现了净菜包装入市,附加值增加近一倍。

  近年来,生态环保的压力和蔬菜农药残留的问题日渐显现。

  这又成为王兴国的新课题。他和同事们对这两个课题的破解,保证了高山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

  王兴国和同事们提出了“山顶戴帽子、山腰系带子、山下砌池子”的解决方案,即山顶封山育林;山腰建设一道道“生物埂”,栽植多年生草本植物固坡;山脚修砌滤泥池,沉淀下雨时流下来的泥土,雨后回填到坡地上。水土流失之忧得以化解。

  只有彻底解决农药残留,高山蔬菜才能提升品质。为此,王兴国积极探索无公害化栽培。他主持编制了10个高山蔬菜无公害栽培省级地方标准,直接指导当地菜农进行标准化生产。近年来,长阳高山蔬菜主要品种都达到国家A级绿色食品标准,行销全国34个大中城市,并批量出口日韩市场。

  王兴国一次次弄潮高山蔬菜科技最前沿。如今,他又把目光盯住了高山蔬菜工厂化育苗、集雨灌溉、避雨栽培等新的领域。

  一次结缘,终生相守

  王兴国不是土生土长的长阳人。1970年,他14岁随父母从武汉下放长阳贺家坪农村落户,宽厚的土家乡亲以温暖的怀抱接纳他们一家人。

  王兴国有很多机会回到大城市生活。1981年,他从宜昌农校毕业。其时,父母已落实政策回武汉工作,按政策他可以回武汉工作。1990年,他从华中农业大学蔬菜专业进修毕业,大学老师赏识他有高山蔬菜实践经验,劝他留校从事科研;当时开公司的表兄也邀他加盟,在武汉或深圳工作都行。

  每次,他都选择返回高山。

  大自然为长阳造化了秀美山川,但千百年来土家乡亲都没能走出“山大无财”的宿命。年少时,王兴国看到乡亲们在云雾缭绕的山间日出而作,可大山回报他们的只有两三寸长的苞谷、鸡蛋大的洋芋。1978年,他选择学农,立志为乡亲们求索致富之路。

  王兴国1985年的突发奇想不是偶然的,他后来钟情高山蔬菜更进入如痴如狂的境界。

  王兴国家在县城,但他在山上安了3个“窝”,一年200多天工作在山上。

  2006年春节,他趁冬闲编写填补我国蔬菜种植技术空白的《高山蔬菜栽培》一书,关在家里21天不眠不休,把自己写得面瘫了,靠家人喂食稀饭支撑着把书编写完成,交付出版。

  王兴国说,“我是党员,乡亲们致富的渴望激励我不能松劲。”他永远忘不了10多年前陈守伦老人弥留时的托付。那一天,榔坪镇八角庙村陈守伦老人知道自己不行了,带口信请他到家里,把两个儿子叫到病床边说,“我死了,你们一定要跟王所长学会种菜。”

  高山蔬菜成了长阳最大的产业,王兴国也成长为这个领域顶尖专家。他主持完成的高山蔬菜研究成果3次获得省科技进步奖;他领衔完成的《生态型高山蔬菜产业发展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被中国农科院方智远院士主持的专家组认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高山蔬菜富了一方。去年,长阳统计到的存款超百万元户就达153户。很多高山人家在长阳县城、宜昌等地买房子、开公司,还有的把子女送到国外留学。

  “当初跟你学种菜的都赚了大钱,你却没赚到,心情如何?”不时有人开玩笑问王兴国。

  他总是爽朗地大笑:“当然是高兴啊!我希望越来越多的乡亲赚大钱。”

  在土家的山水里浸泡,他早有了土家汉子的豁达、豪爽。爽朗的笑声里,“突突突”地摩托车响起,他又驶上了高山之路。

转发此文至微博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