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呼唤“汽车文明”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01日06:37  沈阳网-沈阳日报

  □ 廖保平

  近日,本报通过网友、市民等不同视角,展开调查,发表看法,对沈城拥堵的交通现状进行分析、建言,不论是以特权车为首的“五大顽疾”,还是规划欠妥的“桥头车站”,都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重视,也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但是,拥堵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非沈阳特有,更非中国特有。我国的私家车保有量虽然突飞猛进,但比起美国这样的“汽车王国”来,仍是小巫见大巫。中国仍处在城市化的初期,为何拥堵却如此令人不堪:据最新出炉的《2010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列出的50个主要城市中,有17个城市上班的花费平均时间大于30分钟。一线城市全部超过40分钟。中国的上班族每天在上班路上(从家到单位单程)花费的时间领先全球。

  很多人把原因结归为中国的马路不够多不够宽计不合理上,或是私家车太多而公共交通工具太少,这当然是很重要的原因。但是我想说,大城市马路的数量和宽度毕竟是有限的,如果只在这上面想办法,就会走入牛角尖——哪怕把城市的马路修得像头发一样多,飞机场一样宽,也难以解决问题。因为,城市堵不堵,硬件固然重要,软件其实更重要。这个软件,就是在汽车社会,每一个人都要谙熟汽车文明。从这点来看,本报刊发的那篇《网友发帖列举沈城司机五大“顽疾”》更有针对性,也更具现实意义。

  很多时候,如果具有汽车文明的驾驶者各行其道,各守其则,自觉维护交通秩序。那么,道路就像人体的血管一样,哪怕是毛细血管,只要畅通,就不会有啥问题;反之“不通则痛”,血管越大,拥堵起来问题越大。

  中国马路的拥堵有多少是不文明造成的?没有统计,但是我手头有这样一个数据。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互动百科网,对2023人进行的调查显示,86.5%的人表示身边就有很多“路怒族”,23.4%的人承认自己就是“路怒族”。本报6月24日也以“谦谦君子变‘路怒’,咋了?”为题对此进行揭批。有如许之多的“路怒族”,你想这马路上能太平吗?这马路都快成战场了,它能畅通无阻吗?

  我们再看看国外是什么样子吧。梁小民在《读〈汽车社会〉》一文中曾写道:欧洲的马路并不比中国的宽多少,但交通秩序相当好,几乎没有我们这里常见的酒后驾车、违章行车、抢道或“加塞”。在没有红灯的地方汽车总是礼让行人。过去我也曾为中国汽车太多而发愁,到了欧洲才知道,汽车多少无关紧要,关键是有没有汽车文明。

  我有一个从中国到德国定居的朋友说,在德国,从考驾照到开车上路,可以让一个人脱胎换骨,变得极其守规则起来。这在我看来就是一次汽车文明的洗礼,改掉你的毛病,重塑你的精神,正是这种力量,让拥堵这个难题得到缓解。

  现在,我们固然还要谈硬件建设,但在汽车社会修炼汽车文明已是当务之急。事实也证明,硬件永远是带来幸福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文明是通往幸福的桥梁,我们现在可能差就差在文明这块短板。

转发此文至微博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