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观博的民间智慧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01日07:19  解放日报

  本报记者谈燕

  6月30日 星期三 多云

  今天去韩国馆采访的路上,一个骑在父亲脖子上的小朋友引起了我的注意,在他胖嘟嘟的小胳膊上,有一串用水彩笔写下的手机号码,看来是家长预防孩子走失想出的“妙招”;走进韩国馆,又看到另外一幕,在展区的互动触摸屏前,五六岁大的小男孩够不着屏幕,父亲拿出折叠式小板凳让他站在上面,高度一下子不再是问题。

  虽然是两个小小的细节,也没有任何技术含量,却意外地触动了我。作为记者,我们接触到的世博信息量可能远胜于一般的观众,在撰写世博攻略时或许也更全面一些,但这并不影响游客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用他们的智慧与经验为自己设计一条合理的参观路线,留下个性化的参观回忆。

  一位朋友的父亲,就是这么有“主见”。他买了一本世博护照,但是才敲过一次章,就扔到了一边。原来这位父亲另有想法,他准备了一本硬面抄,一页敲一个章,如果有“老外”在,就让他们用当地语言签个名,然后把世博官方导览手册里场馆的图剪下来贴上去,再把自己在这个馆里拍的照片贴上去,最后写上自己的观馆感受。不用说,这绝对可以称得上是最珍贵的世博剪贴本。

  这位心思活络的父亲还要求女儿把自己的观展攻略整理出来,提供给其他人参考。其中有一条是这样的:9时许,当人们都在热火朝天排队的时候,不妨到B片区的世博公园或者C片区的后滩公园去逛逛,没有人,风景特好,绝对属于独家享用。到了中午,还可以在那里野餐一顿……

  多么可爱的一位父亲!他通过自己的实地体验和对世博园区信息的掌握,规划出别具一格的“观博说明书”。我想,如果把这些观博的民间智慧整合起来,也许真的能够打造一本全方位的攻略,提供给有不同需求的参观人群。

  当然,为了让游客们的“民间智慧”能够在实际操作时更加得心应手,我们媒体记者更要做足功课,尽可能把世博园区的各类信息梳理清楚,分门别类地提供给读者参考,让他们的世博之行更有“底气”。

转发此文至微博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