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规范标语更易拉近文明的距离

  城市发展日新月异,公共标语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对生活、工作都具有指导意义。然而,一些不规范的标语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昨日,市民纷纷打来热线,谈论、评议不规范标语的不文明影响。他们还表示,规范标语更易拉近文明的距离。

  命令式标语 让人产生疏远感

  发言人:市民王咏

  市民王咏是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她说,一些生硬的公共标语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比如在垃圾池内,写有“严禁此处大小便”的警示语。在一些公共标语中,经常会出现“严禁”“不准”的字样,在宣传政府文告时,也常常出现照搬援引“不准、杜绝”的用语,命令式的词汇,让人看后产生心理疏远感。

  温情标语 让人更容易接受

  发言人:市民杨硕

  市民杨硕是个建筑工人,他向我们谈起了标语的变化。现在,“建筑工地上那种‘建精品工程、展企业雄风’一类的激励性用语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建文明城市,美化市容’等标语。人们会觉得围墙不再是冷冰冰的,而是透出几许人情味。”很多草坪和花池里的设置也多了些温情,过去是“禁止踩踏草坪,违者罚款”,如今变成了“小草在成长,请别打扰我”。他认为,“将严厉警告改为温馨体贴的语言,同样能够起到提醒的目的,让大家更容易接受。”

  文明标语 让人由被动变主动

  发言人:市民姜哲

  市民姜哲是个白领,经常在饭馆就餐。他说,有一次,刚走到上楼的楼梯口就看到墙上写着“谁再倒垃圾,断子绝孙”的提示标语。他认为,劝导人们爱护环境卫生是好事,但“狠毒”的词语,让人看了心里很不舒服,类似诅咒的标语,只是让人们本能地对诅咒避让,真正的不文明问题依然存在着。将文明举措落到实处,需要人们由被动变成主动,不文明标语达不到这种效果,反而可能酿成不良后果。实习记者 李霞

转发此文至微博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