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治水路漫漫当代“大禹”靠科学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02日08:26  南方日报

  黑臭了十多年的河涌,在短短一年半内能治成什么样?许多广州市民的脑中都曾萦绕着这个问题。昨天,广州市委市政府向市民交出了“治水”的答卷———全市581项工程,已完成569项,完工率达97.94%。

  “先发展,后治理”使广州欠下了巨大的环境欠账,经过多年的坚持不懈,广州摸索出了一条“标本兼治”的科学治水道路。

  “标本兼治”与“系统治理”

  广州全市有231条大小河涌,比拥有177条水道的威尼斯还要丰富。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人口的急剧膨胀,广州的河涌水系却逐渐变成敞开的“排污渠”。2008年底,广州吹响了新一轮大规模治水的号角,誓言要在一年半内让广州的水环境有“明显改善”。

  在昨天召开的新闻通报会上,广州市治水办副主任、市水务局副局长欧阳明代表全体治水人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截至6月30日最新统计,全市污水治理和河涌综合整治项目581项,已完成569项,占97.94%。经过一年半的努力,治水工程项目基本完成,只有个别工程节点在冲刺收尾。”

  广州的治水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全部列入本轮治水计划的581项工程可以分为5大类:污水治理、河涌整治、调水补水、水浸街治理、农村污水治理。五大类工程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污水治理,通过新建465公里截污管网,斩断“黑龙”,让过去肆意直排河涌的污水乖乖流入市政管网;新建38座污水处理厂,为新增的污水找到“归宿”,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5%;河涌整治,包括清淤、堤岸整治等,建设生态堤岸让河涌恢复原有的生态修复能力;调水补水,建成了白云湖、“三涌补水”、群闸联控等调水补水工程,打通水脉盘活水系,提高河涌的自净能力;228个水浸点的治理,主要是依托于管网的改善,提高老城区低洼地带的排水能力;农村污水治理,使全市246个村告别了污水直排的历史,可以说是抓住了污染的“源头”,使广州的河涌水系减少了一大部分直排的污水。

  五大类工程的完成,标志着广州治水从原来的“单一治理”,转变为“系统治理”,从而真正达到“标本兼治”。

  摸索适合广州实际治水之道

  没有人怀疑,把水治好是广州人最热切盼望的事之一;也没有人怀疑,如何治水是广州最难克服的难题之一。当代的治水“大禹”,似乎比古代那个大禹更难当。在本轮治水之前,广州的河涌整治粗略地说经历了三个阶段:2000年以前,为单一的河道防洪堤的修复阶段;2000年至2005年,注重对景观生态堤岸整治;2005年以后,将河涌整治作为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来进行规划。经过了多年摸索,广州终于摸索出了“系统治理”这条适合广州实际的治水之道。

  南方日报记者姚艺曲曾妮

  实习生徐燧

转发此文至微博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