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收视率造假背后的公信力危机

  收视率造假便犹如端给观众的又一笼“纸馅包子”,它不仅败坏了观众消化资讯的胃口,更剥蚀了媒体自身固有的社会公信力。据《人民日报》7月1日报道,收视率造假如今已成为某些地方卫视争夺市场份额的“捷径”,它以其低廉的代价、隐秘且难以查证的造假方式,以及惩戒机制缺失的行业背景,正成为个别地方卫视参与市场竞争过程中克敌制胜的“幕后法宝”。

  类似收视率造假令人不禁联想到以往的“纸馅包子”:某电视台生活频道《透明度》栏目某某,授意早点贩子将纸箱经水浸泡后掺入肉馅,然后用家用DV机拍摄了制作过程,再在其《透明度》栏目播出。如此刻意制造的假新闻,的确赚足了观众的眼球,但其最终损害的却是媒体自身的公信力。而当下之收视率造假,其手段与“纸馅包子”一样的无趣和拙劣!收视率乃全球电视行业中的“通用货币”,由市场普遍认可的某家调查机构提供调查数据,既有利于行业标准的统一,更利于媒体自身管理的规范化。但由于我国收视率调查过程缺乏来自第三方的监督与相应管理惩戒机制,则使得收视率造假的风险成本畸低,更使得某些卫视人为操控调查机构的样本用户,以达到其“改写”收视率数据的目的。其手法,竟是定期给样本用户送大米、食用油之类的小恩小惠,让对方长期锁定其频道。

  收视率造假或将成为压垮媒体自身公共权威的最后一根稻草,轰然坍塌的则是媒体公信力。由此爆发的媒体公信力危机,还将在受众中引发某种涟漪状的“破窗效应”,即当越来越多的受众发现新闻媒体也公然造假时,其曾经强大的公信力也便威力递减。要知道,我国的媒体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一度以其被公众广泛认可的公信力,左右并影响着大众的社会生活。就此意义上来说,说公共媒体乃真理和正义的化身也毫不为过。然而,如今的新闻媒体却通过“纸馅包子”和收视率造假自毁其清誉与面容。于是,媒体自身对知识和信息的片面传播,以及功利而伪劣的日常运作,都将在受众面前自动现形,公众不再对其大量似是而非的信息盲听盲信,同时也对其客观公正的权威报道变得半信半疑。

  的确,新闻媒体竞争日趋激烈,残酷的市场搏杀令某些媒体从业者“剑出偏锋”,他们盲目追求所谓的眼球经济,以致为贪图一时的轰动效应而不惜制造假新闻,直至参与收视率造假,导致媒体本就千疮百孔的公信力流失殆尽。结果,受众不光不再相信媒体播出的严重不实的低俗广告,而且因受“非诚勿扰”等策划作秀类栏目的影响,连其传播的权威信息也连连摇头,从而直接把媒体自身带入至某种公信力危机的泥淖。而媒体的公信力一旦遭遇危机,同样将遭到受众的唾弃,并将步入某种自设的危局和险境。

  孔子有言:“民无信不立。”媒体经济归根结底属一种公信力经济,新闻媒体只有具有了公信力,才拥有其权威性,方能在公众中立信并立言,同时其广告附加值也才会“信”涨船高。不然,靠“纸馅包子”或收视率造假等短期行为赢得的一时繁茂,除葬送掉其自身的公信力之外,还将会降低整个社会的诚信水平,令天下受众面对茫茫资讯而愈发变得无所适从。

转发此文至微博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