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探访喷水池最后的棚户区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02日10:21  贵州都市报

  

探访喷水池最后的棚户区

  探访喷水池最后的棚户区

  近百年老屋怕火怕水已成危房,18户人家渴盼早日改造

  -核心提示

  ●这里曾有若干个大院,许多房屋已是近百年的老屋,现在只剩下最后的18户“守望者”。

  ●这里与繁华只是一墙之隔,却又有着无限远的“距离”。城市建设现代化的脚步似乎遗忘了这里,高楼大厦已快将它淹没。

  ●18户“守望者”,焦急地盼望着棚户区改造。“买不起新房,但也希望能有个牢固的窝。”

探访喷水池最后的棚户区
百年老屋

  “藏身”闹市

  喷水池,贵阳市中心,最繁华的商业地段,也是贵阳的地标。川流不息的人群掠过栋栋高楼和间间招牌光鲜醒目的店面商铺,却没人留意其中一道仅有两人宽的小门。

  “中华北路24号”,穿过一条几米长的走道,青砖、木梁、石棉瓦构成的两层矮房映入眼帘,若不是房梁上那块白底黑字的牌子,记者绝不敢相信自己正身处贵阳最繁华的闹市区。

  两层矮房后面是一条仅两人宽的石板小道,小道两旁也是同样的青砖、木梁、石棉瓦和木门。

  “这里许多都是近百年老屋。”住户李鑫元就住在中华北路24号后面的中华北路6号,也是一排同样的棚户房。

  位于贵州省邮政公司大门左侧值班室后面的入口小道,让中华北路6号显得更加隐秘,由于值班室的遮挡,若是无人指点,记者根本不知该从何处进入。

  破败不堪

  已成危房

  “我是在这里出生的。”57岁的李鑫元父辈起就住在中华北路6号,1953年他出生在这里。

  据李鑫元介绍,小时候,他家附近有许多用竹篾、泥巴、木板、油毛毡、青砖等材料搭建而成的棚户,曾有大、中、前、后等若干个大院坝,6号和24号只是当初后院的一小部分。李鑫元家住的老房子仅21平方米,现在住着3口人。

  “我在这已住了54年。”75岁的宋玉清,1956年搬入贵阳市工商联分的宿舍——位于中华北路24号的一套木结构房,一家人就在这30平方米里住下。孙子、孙女长大后,女儿一家搬出另租房,现在老人随儿子儿媳仍住在老屋。

  随着贵阳城市建设发展,1997年中华北路道路拓宽改造,临街的10余户拆迁安置到别处,附近相继建起高楼和商铺,中华北路6-24号的18户住户渐渐被包围在了钢筋水泥中。

  由于修建年代久远,经历近百年风吹雨打的老屋,木质房梁开裂,竹篾泥巴墙体腐烂脱落,砖墙松动欲坠,老屋已成危房。

  住户

  翘首盼改造

  “如果另外租房,那生活开销怎么办?”57岁的李鑫元现已从单位内退,他和妻子的收入每月仅1000余元,另外租房每月五六百元的房租,他们承担不起。

  另一位张大姐一家五口人挤在40平米的老房子里,全家人生活就靠着卖豆浆油条的一点收入。

  据了解,中华北路6号、24号现在还居住着18家人,都是退休、无业或低收入者,因为这些老屋都是国有公房,虽然房屋摇摇欲坠让人担心,但这里房租便宜,大家也将就住了这么多年。采访时,记者见到75岁的宋玉清老人弯着腰,踩着咯吱作响的木梯上下。

  这片低矮的房屋后面是贯城河,以前经常闹水患,后经政府改造,现在河水已不会再漫上来。但住户现在非常担心失火,因为老化的电线常冒火花,而老屋又多是木结构。李鑫元还清楚的记得,1986年前院坝曾失火,仅仅10分钟就将18户老屋烧毁。

  “我们这里是喷水池最后的棚户区。”面对四周林立的高楼大厦和自己破败的老屋,住户们这样感慨。大家都焦急盼望着早日进行改造。“我们虽然穷,买不起新房,但也希望能有个牢固的窝。”

  房管所:

  无权翻新重建

  只能暂时维修

  昨日上午,记者来到贵阳市公共住宅建设投资有限公司立新房管所。

  据立新房管所陈建忠副所长介绍,该所管辖的中华北路6-24号18户直管公房,都是1949年以前修建的砖木结构小青瓦房,共27间,建筑面积540平方米。

  “我们无法对这些危房进行翻新重建。”据介绍,2004年由于18户房屋墙体、屋盖老化严重,逢大风雨不时有屋面局部垮塌,立新房管所拟进行翻新改造。但在准备办理相关房屋改造手续时却得知,早在2002年2月,经贵阳市政府批准,包括中华北路6-24号在内的1080平方米地块已划拨给贵阳市工商业联合会,拟筹建“贵阳市总商会大厦”,根据有关规定,规划后有使用单位的危房不能原地翻建,只能由建设单位负责解危。

  后经立新房管所、贵阳市工商业联合会、中北办事处等多家单位协商,由立新房管所垫付费用先对18户危房进行加固维修,待贵阳市工商业联合会办妥拆迁手续,获得拆迁人资格后,再与立新房管所按实际发生费用结算。

  2005年,立新房管所请贵州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公司设计排危方案后,花费资金84396元对18户危房墙体加固、更换屋面,将小青瓦更换成石棉瓦,进行了一次较大的排危维修。之后,立新房管所又对老化线路进行了更换,在棚户区内安防了灭火器,并每年对房屋出现的漏雨等现象进行补漏维修,并经常派人巡查。

  “维修已无法彻底排除隐患。”陈建忠表示,如今又是5年过去,老屋又成危房,他们将尽快和贵阳市工商业联合会联系,若项目近期不开工,房管所只能再次进行较大维修。昨日下午,房管所派人到中华北路6-24号棚户区进行了实地查看,提醒住户注意安全。

  昨日下午3点起,记者拨打贵阳市工商业联合会办公室电话想就此事进行了解,可直到晚上8点半发稿时,一直无人接听电话。

  报料人:陈先生

本报记者 曹源麟 实习生 罗会鑫  

转发此文至微博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