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王洛宾(4)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02日11:43  深圳晚报

  

王洛宾(4)

  上期回放:

  很少有人知道,王洛宾在精神上把《云游》当作导引自己前行的坐标——他决心一生云游四方。而他云游的第一目标仍是巴黎。

  当时王洛宾在东北大学(东北沦陷后迁至北平)临时驻地附近一所中学当音乐教师。课余时间,王洛宾常去高梁桥边的护城河游泳,在这里他认识了不少东北大学的学生。不久,王洛宾也加入到集体听读的行列。这一天,学生们朗读到《八月的乡村》“厚嘴唇说话了”一章:主人公萧明与安娜热烈相恋,然而,抗击侵略者的紧张行军,革命军队铁一般的纪律,却绝对不容许他们卿卿我我儿女情长。正是在这种极端矛盾与痛苦中,安娜悲愤地吟诵着:

  我要恋爱——

  我也要祖国的自由!

  毁灭了吧?还是起来?

  毁灭了吧?还是起来?

  奴隶没有恋爱,

  奴隶也没有自由!

  听着,听着,王洛宾的心如大海一样汹涌澎湃,蓦然间他找到了感情宣泄的突破口:我为什么不用音乐来表现这首诗的主题呢?他把这首诗记了下来,回到家里用一个晚上就谱好了《奴隶之爱》。

  第二天,王洛宾又来到护城河边。东北大学的学生们已经下水游泳了。王洛宾在岸上大声说:“昨晚上,我把《奴隶之爱》这首诗谱成歌曲了。”说着就唱了起来。大家一听,都齐声说这首歌好听,嚷嚷着要学。王洛宾在岸上一句一句地教,一大群在河水中露出上身的男生,张大嘴巴一句一句大声跟在后面学:“我要恋爱——”,那情景让远远路过的人笑个不停。

  《奴隶之爱》——22岁的王洛宾这次非常成功的创作尝试,让他成了近代中国为小说谱写插曲的第一人。在他的教唱下,失却家园的学生们高唱《奴隶之爱》,使这首歌连同《八月的乡村》很快传遍了中国大地的每个角落。后来,萧军得到了这首王洛宾谱曲的《奴隶之爱》,再版《八月的乡村》时,把它嵌入小说之中,注明“谱曲者:王洛宾”。

  在以后相当长的时间,由于历史的原因,这首歌连同它的作曲者名字都被湮没了。45年之后的1980年5月,人民文学出版社重版的《八月的乡村》一书的末尾,附录了这首题为《奴隶之爱》插曲的完整歌页,正式署名为:萧军词,洛宾曲。歌页下端附有萧军的“附记”:此曲为王洛宾同志所作,过去由于种种原因只能用L.P.来代替。最近在北京,时经四十余年后我们又见到了。得知他和我全属清白无辜,现在就把他的真实姓名“露”出来吧!

  1937年发生的“七七”事变,彻底改变了王洛宾的生活轨迹。

  已在扶轮中学教了3年音乐的王洛宾,还兼任另外两所中学的音乐教师。在日寇统治下教学,意味着必须接受“日式教法”。然而,王洛宾无论如何也不愿意品尝做亡国奴的滋味。于是,他决定投奔在北平一见钟情的恋人杜明远。

  经周密准备,1937年10月的一天清晨,王洛宾身披重孝,以给母亲上坟为由,瞒过把守城门的日本宪兵,逃出北平。几经辗转,他最后乘火车到达河南开封。

  杜明远是“九一八”事变前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学生,专攻西洋画。她性格活泼,思想开放,又会跳芭蕾舞,在当时的北平,是为数不多的新女性之一,令许多男生非常仰慕。通过同学曹试甘的介绍,王洛宾认识了杜明远。一次演出中,王洛宾的男高音伴唱令表演芭蕾舞的杜明远怦然心动,两人很快坠入爱河。

  “九一八”事变后,迫于日本侵略者的人身威胁,杜明远离开北平,回到故乡开封。见王洛宾来到自己家,杜明远心中顿生惊疑:“洛宾!你怎么好好的忽然到开封来了?没收到你要来这里的信啊!”

  杜明远的父亲杜继增一边热情接待客人,一边说:“是呀,兵荒马乱的,你不好好在北平呆着,怎么跑出来了?”

  略显窘态的王洛宾赶紧说:“明远,杜伯伯,我在北平没办法再待下去了!做亡国奴是最大的耻辱,教员上课一律要听从日本校长安排!可我怎么能教中国孩子唱日本的国歌《君之代》呢?!”

  王洛宾紧接着说:“杜伯伯,我这次到您这儿,不是来避难。如果您赞成的话,我想和明远一起到后方从事抗日宣传活动,为把侵略者赶出中国出一份力!”

  “好,好样的!”杜继增连连夸奖王洛宾说,“有志青年就应该如此!洛宾,我支持你的想法,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吧!”

  下期预告:

  王洛宾接受了杜继增的建议,和杜明远举行了简单的婚礼(这段婚姻维系到1941年3月)。

转发此文至微博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