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追捧神童的背后是社会功利心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03日08:11  解放日报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绝对是个伪命题,因为人生是长跑不是短跑。人生是分阶段的,要从“终身”看“基础”。正确的成才观,是要“不争朝夕”,“不计早晚”。

  ●对神童、状元追逐的背后,说到底是一种强烈攀比的社会文化心态在起作用。一切以功利主义来衡量,就会扼杀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哪怕是天才也会变成庸才。

  ●主持人:本报记者 支玲琳

  ●嘉宾:杨小微 (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教授)

  支玲琳:作为今年全国高考年龄最小的考生,10岁男孩苏刘溢高考取得566分的成绩引起了全国关注。神童是如何制造出来的,不少家长急于一窥究竟。而几乎在同时,一个旨在 “复制神童”的民间 “种子计划”也被媒体披露了出来。尽管收费颇高,但应者众。当年中科大少年班不少 “神童”的命运令人感叹,引发的思考至今余波未平,但为何今天,人们对天才神话、神童制造的追捧和热情依然不减?

  杨小微:其实完全没有必要追逐神童效应。我们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何神童早慧,但有建树者不多?就像当年少年班的宁铂,在少年时代非常突出,但是成年后为什么就变得平常了呢?除去环境的因素,我认为,人的智慧可以说是“能量守恒”的,只不过有些人会提前释放出来,古往今来如此。就像人的发育:有的高、有的低,有的快、有的慢,有的在这个阶段突出,有的在后面阶段又追了上来,所谓大器晚成。

  要记住这样一个规律:科学的比率是正态分布,即中间智力的人是最多的。智力超常者在人群中的比例不过千分之三,而这种超常能力在早期就显现出来的,更是少之又少。当然,某些领域的超常天赋是需要被及早发现的,而且是越早越好,如音乐、数学、计算机等。但并不是所有职业都需要早慧人才,比如文学家,一般都是大器晚成,因为这个职业需要人生历练和积淀。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家长,都要了解这一点。

  还有“第十名现象”也可以说明这个问题。最近一份权威调查显示,我国32年间的1000余位高考状元中,没发现一位是顶尖人才,其职业成就远低于社会预期。与此形成对比的是 “第十名现象”,“日后有成者,往往并非当年的最拔尖者,而多是那些中等偏上的学生。尖子生为追求高分而付出过多,从而损害了一些更为重要的素质。正像马拉松赛中的领跑者,往往并非最终的优胜者”。在如此背景下,我们是否还要继续以升学为导向、做题为中心的基础教育,通过大量机械训练去人为制造神童、状元?答案已不言而喻。

  支玲琳:都说人生不能输在起跑线上,面对层出不穷的天才神话,及成绩竞争的压力,在群体无意识的 “共谋”下,个人的内心反抗似乎无足轻重, “随大流”才是明智之举。所以,尽管专家一再告诫 “要减负” “奥数让孩子一次次证明自己是傻瓜”,但家长们似乎别无选择,只能继续 “被补课” “被奥数”。

  杨小微:中国人多,生存和竞争的压力很大,孩子确实耽误不起,这是可以理解的。所以任何家庭,都有可能不自觉地“被补课”“被奥数”。包括我们本身搞教育学的,面对高考,我们也不敢让自家孩子完全按照素质教育的方式去做。但是“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绝对是个伪命题,因为人生是长跑不是短跑。跑100米、200米,的确起步快很关键,但对于马拉松来说,起跑还一定要那么快吗?人生是分阶段的,要从“终身”看“基础”。基础教育是要打好底子,使其成为一块好材料,至于后面怎么精加工要根据基础状态来决定。只要基础打好了,爱学习、品德好、意志强、有志向,那么无论什么时候成才其实都不晚。正确的成才观,是要“不争朝夕”,“不计早晚”。

  有些家长是为自身的功利心所累,总希望孩子出大名、成大才,于是过分关注和干预子女教育。中国人传统的光宗耀祖的观念还是根深蒂固。有这样一种说法,现在的家长很害怕在一起聊天,因为话题每每就是 “谁家的孩子又考上了哪里”。所以现在家长又想出了一个法子,如果孩子不行赶紧送出去读书——国外的大学,一般人就说不清谁好谁不好了。对神童、状元的追逐背后,说到底是一种强烈攀比的社会文化心态在起作用。中国文化中这种集体无意识很强,人们会自动接受并且顺从这种暗示。但是,一切以功利主义来衡量,就会扼杀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哪怕是天才也会变成庸才。

  支玲琳:作为世界上最有创造活力的地方,美国似乎就没有那么多的神童。您怎么看?

  杨小微:第一,他们不会去炒作这个事情。第二,创造力最重要的前提是什么?自由自在。但是我们这种升学至上,给孩子们太多太大的压力,几乎剥夺了他们全部的成长空间。一直不断地重复做题,这样的教育方式当然培养不出有创造活力的人。

  支玲琳:冰心曾说,要让孩子像野花一样自然生长。但是现在看来,还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甚至一个快乐的暑假,都是一件非常 “难以操作”的事情。

  杨小微:很多人都在感慨,现在的孩子越来越聪明。其实我们不是要担心孩子成长不足,而是是否已经太过早熟。现在是网络社会,很多东西你以为孩子不知道,其实他早知道了;不让他看,其实他早看过了。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里就讲:在印刷时代,因为识字的屏障,能够把孩子和成人的世界隔离开来,孩子拥有属于自己的童年。但是进入电视机时代,孩子们没有童年与童真。因为通过电视零门槛的资讯传输,成年人知道的,孩子都知道。所以,波兹曼呼吁人们要关注童年的消逝,要保护童年,这在互联网时代更加有现实意义。

  实际上还有一个人比冰心更强调自然生长,那就是法国人卢梭。他主张自然教育,孩子在12岁以前不要读任何书籍。站在社会学者的立场,他认为,文明越进步,道德越堕落。而每一次文明进化的产物,都诱使孩子们堕落。因为他的道德判断力还没有成熟,所以12岁以前不要进行任何的知识教育。他挖苦贵族教育培养出的女孩,是“六岁小妇人”。不适当的教育导致孩子过早成熟,是值得警惕的。归结起来,成人的干预太多,揠苗助长,其实是得不偿失的。

转发此文至微博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