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院士莫成“悬士”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03日08:11  解放日报

  文/赵畅

  最近,徐匡迪院士告诫:“要珍惜院士荣誉,保持这一称号的纯洁,不要让院士称号变成被滥用的资源。 ”中科院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主任陈宜瑜表示,院士不是生活在世外桃源,社会上一些不正之风、浮躁之风对院士队伍的影响也不容忽视,需要广大院士高度警惕和重视,要坚决反对院士兼职过多,挂虚名和领取不正当报酬。

  院士,应该是科学技术界中最有学问最有成就最具声望的精英知识分子,一定程度上说,他们是实现国家科技创新、经济振兴的希望所在、力量所在。然而,也不能否认,的确也有个别院士成了“悬士”。他们或图虚名、多头兼职,索取不正当的物质待遇;或以“权威”自居,热衷参与媒体对本人成果的“炒作”;或参加多种与自己专业无关的答辩、评议、鉴定、评审、咨询和评奖活动;或过多参与礼仪性和庆典性的社会活动。院士成“悬士”而造成的失职、失德、失范行为,虽只出现在某些院士身上,亵渎的却是院士的声誉。

  一个真正恪尽职守的院士,理当挚爱自己的科学研究,心无旁骛地投入自己的科学研究,从中感受到真正的乐趣、富有诗意的享受,进而能在科学研究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挥自己的生命潜能和创造力。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说过: “科学是非常爱妒忌的,科学只把最高的恩典赐给专心致志地献身于科学的人。”想起十九世纪德国青年化学家维勒破天荒地从无机物中制造出有机物尿素,但他从此畏葸不前,变得老气横秋,心不在焉,不愿钻研,结果他的科学生命就停止了。

  不知哪位科学家说过这样的话: “是真正的科学家,就该加强科研,多出成果,其他都不是我们擅长的,我们可以期待人们原谅我们在其他方面的幼稚、弱势,甚至是狂妄自大或天真无知,但我们不能原谅自己拿不出好的科研成果贡献给国家和社会。”这番有自知之明的话语,颇耐人寻味。对于院士而言,科研该是其强项、专长,假若有人硬要去做 “万金油” ,不仅会分散了自己应有的科研精力,而且会因受名利驱使而滋长腐败之气、庸俗之风。这与院士本该有的宗旨、尊严、情趣相去甚远、格格不入。

  今年,适逢竺可桢诞辰120周年。如果问,竺可桢先生最让世人敬仰的是什么?那定当是他一生倡导、践行的 “求是”精神。 “据吾人的理想,科学家应取的态度应该是: (1)不盲从、不附和,一以理智为依归。如遇横逆之境遇,则不屈不挠,不畏强御,只问是非,不计利害。(2)虚怀若谷,不武断,不蛮横。 (3)专心一致,实事求是,不作无病之呻吟,严谨整饬,毫不苟且。”诚如中科院路甬祥院士所言:“今天我们缅怀他对我国科技和教育事业的卓越贡献,继承和弘扬他一生坚持和倡导的爱国、‘求是’精神,对于引导激励广大科技和教育工作者更好地服务国家人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做院士而莫做“悬士”,传承“求是”精神,不就是一帖良方吗?

  毋庸讳言,我国的科研实力与世界先进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个别领域甚至差距很大。为此,每个院士理当树立起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的志向,善耐寂寞、拒绝诱惑,聚精会神、殚精竭虑,刻苦钻研、无私奉献。也希望全社会为院士们创造清静的社会环境,不要怀着世俗目的而随意去惊扰他们。要知道,不惊扰有时恰恰就是对他们科研工作最好的理解和爱护,最大的关心和支持。

转发此文至微博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