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口碑比金贵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03日08:11  解放日报

  本报特派记者王晓鸥

  “七一”前夕,都江堰市翠月湖镇清江村“杨家大院”成了一道亮点,这个安置点的配套基础设施由上海援建而成,翠竹掩映栋栋小楼。纷至沓来的人们,就为看一行字,那是接受上海援助资金盖房的农户熊泽全,用一粒粒石子,在自家墙上精心镶嵌出的八个大字“共产党对老百姓好”。

  短短两年,废墟上正崛起一座新城,熊老汉道出了灾区百姓的心声。

  早在援建都江堰伊始,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就明确要求“上海援建要走在全国前列”。老百姓的事比天大。援建一线的上海共产党员这么去理解,更是这么去行动。

  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那么,上海援建的口碑是怎么来的呢?

  一心想着灾后重建目标

  三年任务,两年完成。所有参加援建的党员都清楚:每天工作增加两小时,灾区居民就可以早一个月搬进新房,孩子就可以早一个学期走进新学校,患者就可以早半年住进新医院。其实,何止增加几小时,他们每天的工作状态近乎拼命。

  中铁24局蒲虹公路建设项目副总指挥王云凯,春节前下山开会突然晕倒,在大家的逼迫下返沪检查,一知不是绝症,立马赶回工地。他还乐呵呵对人说:我只要不是得癌症,就一定要坚持到蒲虹公路通车。同样的事例还有支教老师计锋,在都江堰得了一场大病,迟迟不肯回上海治疗,迟至拖不动了才去医院。医生一脸肃然警告他,“你晓得吗?再晚来六小时就有生命危险了。”连动两次手术,而他不以为然:支教任务没完成,一时死不了。

  中建八局壹街区安居房项目副经理吴世伟,人称“精钢老大”。他经常一天只睡三、四个小时,工地办公室的两张椅子就是床,一件军大衣就当被。在土方开挖阶段,他写下“大干50天,夜夜到天亮”来要求自己,冒着暴雨挖基础,打着手电抄标高。双手缝针不吭气,两腿浮肿不叫累,即便儿子出生,他仅仅回去签个字,又回来做他的“精钢”。

  柳街小学项目部经理丁志斌,在项目启动初期,从家里捧出积蓄20万元用于资金周转,一时传为佳话。而他却坦诚地说:我是一个快要退休的人,对升官发财都没想法了,只想为灾区人民做点事。

  担当着30万平方米壹街区安居房工程的中建八局前线常务副总指挥陈磊,年方35岁,却是参加绵阳搭板房的“老援建”。正值壮年的他常常累得挂点滴,每每挂到一半,感觉稍好些就拔腿走人。大年除夕,大雪纷飞,工地一片灯火通明,当新年的鞭炮响起,他带领干部提着桶装的汤圆,爬上脚手架去给工人们拜年。他高兴地对记者说:“每天有许多都江堰市民来工地,看到建好的住房,无不跷大拇指叫好!”

  上海援建指挥部联络协调组的干部张文军,是援建这所“特殊党校”里的“拼命三郎”。700多天来,他始终坚持“白加黑”、“5+2”,连续两年春节、中秋等节日都随总指挥坚守在灾区一线; (下转第8版)

  (上接第1版)围绕援建目标任务、关键举措,发挥参谋、助手、操作手的作用。“七一”前夕,张文军被评为上海援建都江堰“优秀共产党员”。指挥部的同事幽默地形容他:白天跟着跑,晚上忙赶稿,事事问不倒,人缘特别好,有时累得像病猫,他却快乐没烦恼。指挥部领导夸奖说:如果一个同志始终保持白天有“热”的工作激情,晚上有“冷”的研究思考,张文军绝对是榜样。

  一心想着帮助灾区群众

  记者认真阅读了100多位获表彰的先进党员材料,读懂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闪光点:当一个人深知别人的困难之时,去帮助别人就成为自己的生活方式。下面这三位党员和一位残疾人的故事,只是一个缩影。

  在幸福家园的板房里,记者采访黄莉。地震中,她被埋在废墟下96个小时,两条腿高位截肢,左衣袖是空的。

  眼前的黄莉,是被人抱上轮椅,坐着如一尊塑像。但她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开朗和自信,与记者谈起上海援建者对她的帮助,一脸灿烂。

  板房小区有个社工服务队,都是来自上海的志愿者。临时党支部书记、复旦大学社会学博士生钟晓华,在一次“萤火虫家教服务”中,认识了学生的母亲黄莉,顿时被她顽强的精神震撼了。当黄莉奇迹般地活下来,想得最多是如何帮助残疾人,还在住院期间就和病友热议,成立一家为残疾人服务的非赢利公司,但她一直不知道怎样去办。

  博士生钟晓华对此也一窍不通,她马上找到上海民政局的援建干部蔡苕升。老蔡赶紧一了解,符合办理“民办非企”的条件,考虑黄莉出行不便,又请当地政府部门现场办公。很快,黄莉的“心启程”服务公司注册起航,如今已有20多位残疾人参加,专事羌绣和丝袜花,在网上出售还能有一点收入。

  好强的黄莉还希望做“大”,要提高手工艺品的设计水平。钟晓华又去找参加援建的同济设计院院长周俭。周俭刚刚出差返回上海,顾不得回家,转机就回援建一线。听说黄莉的愿望后,二话不说赶去。但建筑设计毕竟不同于艺术设计,他又到上海请来对口专家指导。帮人帮到家,他接着又开始谋划今年9月由院方出资,请“心启程”公司的两位残疾人去上海学习。

  黄莉说到动容处,语速放缓,但没有掉泪。她告诉记者:蔡叔经常关心我们,叮嘱不能太累,还陪上海妇联、残联的领导来看望我们。每回我们感谢他,他总说自己没做好,让你们受苦了。晓华从没把我们当残疾人,三天两头往我这里跑,常常说,黄姐,只要你有想法,我们一起努力。我心里很感动,上海人就像是我的亲人啊!

  一心想着灾区人民需求

  上海100多个援建项目背后,都有援建指挥部的党员干部上山下乡、跋山涉水的付出。无数次走进普通百姓家里,摸摸他们的被子,揭揭他们的锅盖,看看他们住什么、吃什么、想什么、盼什么,直接听取最基层群众的声音,使每个项目都符合实际和群众需求。

  记者几次造访上海援建指挥部,难得看见三位指挥部领导。他们除了开会,很少在办公室,大多下基层、去工地,奔波在援建的第一线。

  去蒲虹公路工地,中午在山上工棚里用餐,桌椅不够,大家就蹲在地上扒饭。伙房师傅告诉我,上海援建指挥部总指挥薛潮20多次上蒲虹公路,还夸我回锅肉烧得好。去双土村十万亩现代农业集聚区,村支书周坤说起薛潮来村,还记得他手拿一张纸边走边问边记,“你们有什么困难?需要我们做些什么?”村民们纷纷围上来,都说想修路,现在的土路一到雨天就烂了,车辆无法进出,严重影响农业发展。周坤没想到,时隔不久,上海就在村里动工修一条10公里的水泥路,实现了几代村民的心愿。

  今年春节,随上海援建指挥部副总指挥许解良去幸福二期安居房工地慰问加班工人。有工人悄悄地问记者,“许总是不是泥水匠出身?”“此话怎讲?”人告:许总对建筑施工太内行了,他只要看操作手势,就知道你是否规范施工。记者去新建的学校,老师还记得,许解良大腿扭伤,拄着拐杖到工地检查质量的情景。

  “是总的务实作风,那个真叫凶!”都江堰市对口办干部如此评价上海援建指挥部是明芳副总指挥。是明芳分管都江堰最大的民居项目壹街区,隔三差五来走一圈,1.5平方公里,一走就是两三小时。项目上的事不需要向他汇报,他沉在第一线了如指掌。

  都江堰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不久前,上海市委组织部派员来考察援建干部,我对他们说,从上海同志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什么叫真正的共产党人!弃小家顾大家,吃苦在先,任劳任怨,把灾区人民的利益高高举过头顶。我请求你们,能不能留几个给我们?”上海援建任务即将圆满完成,刘刚心里难过了,他将面临惜别结下深厚情谊的上海同志。刘刚动情地说:我在想,战争年代,无数先烈抛头颅、洒热血,他们图什么?因为他们有理想和信念,得到老百姓的拥护。上海援建同志在都江堰老百姓中获得很高的口碑,这在和平年代不容易啊!

转发此文至微博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