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为了生态三郎更美丽

  人物素描

  杨德明,2006年8月任崇州市三郎镇党委书记。先后被成都市委、市政府授予“成都市抗震救灾先进个人”“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模范)” 等荣誉称号,被崇州市委授予“优秀党务工作者”荣誉称号。

  从面对党旗庄严宣誓的那一刻起,他就把自己的一切交给了党,交给了人民。

  认真负责、兢兢业业是他的态度;任劳任怨、踏实工作是他的作风;高效做事、低调做人是他的品德;服务群众、无私奉献是他的追求。这就是崇州市三郎镇党委书记杨德明。

  抗震救灾 危难时刻的“主心骨”

  2008年5月12日,在灾难降临的瞬间,大量房屋倒塌,道路桥梁毁损,数万群众无家可归,美丽的山水小镇三郎镇面目全非。

  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杨德明带领党员干部以最快速度投入到抗震救灾中。他一边向上级党委、政府汇报情况,一边派人到中小学校疏散师生。在得知九龙沟景区有60余人遇险的消息后,他立即组织抢险突击队,展开了一场与死神赛跑的生死大营救。

  5月12日下午,前方指挥部决定进山搜救。杨德明不顾安危,冲锋在前,带领救援人员向景区挺进。但是,山内余震不断,山体极不稳定,滑坡、崩塌等频繁发生,给搜救工作造成了巨大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前方指挥部决定,所有搜救人员暂时退回,研究新的救援方案。当晚,天降暴雨,被困人员生死未卜。杨德明焦急万分,多年的山区工作经验告诉他,暴雨意味着什么,必须争取早一分钟把被困人员解救出来。

  5月13日凌晨,天刚蒙蒙亮,杨德明不顾危险,带领200多人的救援队伍,再次向九龙沟景区挺进。在抢险救援过程中,他始终战斗在最前沿,不顾劳累和个人安危,带队向最危险的地段发起突击。由于环境复杂,通讯中断,救援工作很长时间没有进展。正当大家感到失望的时候,杨德明用早已沙哑的噪音喊道:“我们苦一点,累一点,冒险一点,被困人员就多一分生存的希望。大家一定要相信,我们的努力绝不会白费!”他的话振奋了在场所有人的精神,大家继续展开搜救。救援人员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5月14日—16日,在杨德明的带领下,抢险突击队救出被困人员50多名,疏散群众1000多人。

  救援行动结束后,杨德明顾不上休息,又立即指挥救灾工作。部分群众不愿意搬出房屋避险,他就亲自上门劝说,妥善安置;部分群众搭建的避震棚离危房或地质灾害区太近,他就帮助群众选点,指导正确搭建;部分群众家里缺乏劳动力,他就带领镇干部及时前往提供帮助……他就是危难时刻的“主心骨”。

  不等不靠 重建路上的“领头雁”

  家园被毁,满目疮痍,杨德明的心沉甸甸的。但他坚信:激情就是动力,信心就是希望。只要大家万众一心,不等不靠,就一定能完成灾后重建任务。

  住房重建是群众关心的头等大事。三郎镇的永久性安置点如何选址?住房建设又如何体现“四性”原则?这成了摆在杨德明面前的首要问题。

  为了使受灾群众满意,杨德明和班子成员一道深入到群众中广泛征求意见,多次召开会议研究有关问题。结合三郎镇优美的自然环境,蕴含的文化底蕴和一定的产业基础,科学制定了永久安置点建设规划。规划方案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同,并很快获得了批准。

  要建起一套住房,需要15万元以上的资金。群众本身就没有多少积蓄,经地震后更是艰难,当时每户只获得平均2万元的政策性补助,怎么办?安置点道路、电力、通讯、自来水等基础设施总投资也要900万元左右,如此大笔的建设资金从哪里来?

  杨德明思索着。在他的带领下,三郎镇决定引进社会资金参与重建。九龙圣地公司很快进入视野。根据政策,公司按每人8000元的标准给予建房补贴,并负责安置区“1+11”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与此同时,他还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帮助群众申请贴息贷款。有了资金支持,建设速度自然快。现在,当游客走进安置点,映入眼帘的是与青翠山林融为一体的美丽新家园。

  看着群众搬进新家,杨德明的心里很甜。

  科学发展 产业重建的“引路人”

  住房建好了,但群众将来的吃饭问题怎么解决?这又是压在杨德明心里的一块石头。三郎镇有这么好的旅游资源,如何抓住灾后重建机遇,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去年9月,崇州市启动了第二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通过学习调研,杨德明带领党政一班人确立了“重基础,兴产业,打造旅游经济强镇”的实践主题,并根据这一主题,进一步理清了“一点两轴多村”的发展思路。

  在杨德明的带领和党政一班人的辛勤付出下,三郎镇灾后重建成效明显。截至目前,全镇2464户农房维修加固、277户原址重建(合作联建)已全面完成;140户统规自建(开发性重建)已全部开工,第一期农户已搬入新居。

  凤鸣村按旅游小村模式进行打造,引进金盆地公司投资1500万元新建星级乡村酒店,大力发展金银花200亩、樱花300亩、荷塘150亩、茶叶套种樱花300亩、有机蔬菜50亩;组建凤鸣旅游业协会,组织农民集中发展乡村旅游业,使旅游产业稳步推进,农民收入持续增加。

  排忧解难 灾区群众的“贴心人”

  “当好干部的关键就是要心中有群众,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永远把心和群众贴在一起。”这是杨德明在镇村组干部会上讲的一句话,也是他20年农村基层工作的真实写照和长期从事基层工作、解决群众矛盾的经验总结。

  杨德明自参加工作起,便深深扎根在农村基层一线,埋头工作,一干就是20年。这20年,无论是当一般干部,还是直接面对群众;无论是当“一把手”,还是单位副职,他心中随时装着的是群众,脑子中首先想到的是群众,“永远把心和群众贴在一起”,为群众办事,为百姓排忧,成为他工作的第一目标,工作的力量源泉。

  三郎镇地处崇州北部山区,全镇有低保户179户、390人。为了全面真实地掌握实情,他走村串户,上山下乡,跋山涉水,抗烈日,顶严寒,及时为农民群众送去了党的政策,送去了党的温暖。

  20年来,他心系群众疾苦,关心群众安危,在群众中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为了生态三郎更美丽,杨德明没有停步,他又埋头踏上了新的征程。本报记者 张婷婷

转发此文至微博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