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四笔大账细算给你听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04日05:37  华龙网-重庆晨报

  市委三届七次全委会制定了10条改善民生的措施,其3000多字的《决定》,算总账要3000多亿的总投资,平均下来,可谓一字亿金!资金如何筹措?能否可持续投入?会不会损伤发展的能力?面对这些担心,有关部门剥茧抽丝,作出了令人放心的解答———

  深入贯彻落实

  市委三届七次全委会精神

  综述系列报道②民生算账

  重庆日报记者 杨永芹 夏元 陈钧

  市委三届七次全委会,提出了“重庆民生十条”,总投入高达3000多亿元!资金量之巨,前所未有。

  地处内陆的重庆财政收支规模居全国中等偏后,财政资金既要保吃饭、保运行,又要促发展,本就压力重重。

  不仅如此。有专家测算了这样一笔账:去年重庆市财政收入才1000余亿元,即便今年达到1500亿元,这3000多亿元的投入,也几乎相当于全市未来两年多的全部财政收入。

  钱从哪里来?是很多人心中一个巨大的问号。

  “贯彻落实好全委会精神,为十大民生举措提供财力保障,是重庆财政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建设公共财政应有之义。”重庆市财政局局长刘伟表示,新增民生支出将从现在到2012年分年落实,“全委会提出的这些民生举措,每项政策都经过了反复研究,每笔资金都进行了细化测算,财政在保障措施上已有具体思路,请大家放心。”

  坚持“两条红线”不动摇,确保民生“硬”投入

  “解决民生问题不能只喊口号,需要真金白银投入。”刘伟表示,财政在切块资金时,民生资金既要先行考虑,也要实打实的做足预算。“坚持‘两条红线’不动摇,就是确保民生资金足额投入的前提。”

  据了解,一条“红线”是指在一般预算支出中,至少有50%以上的财力用于民生。形象地讲,一般预算支出100元,将有不低于50元用于民生。市财政有三大强硬手段:首先,在每年初,市财政便按照一般预算收入增幅和法定增长要求,优先“切分”出民生支出预算“蛋糕”。如2010年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在年初一般预算支出预算中就切块安排了20%。

  其次是通过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做大民生资金量。既通过盘活存量,结合教育、社保、卫生、公共安全、生态环保等财政资金统筹安排,又用好增量,税收、非税和中央补助等财力增量,集中财力办大事,优先向民生倾斜。

  最后通过压缩一般支出及实施公用经费“零增长”,严控车辆购置、公款出国、公务接待等支出,将节约的资金用于民生。据测算,2010年,上述节支费将达1亿元,主要用于解决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等问题。

  另一条“红线”是加强市级统筹,市与区县财力分配格局始终控制在“25:75”的比例。形象地讲,100元的一般预算支出中,只留25元给市级,其余75元由区县使用,以增强区县财力,加大保障力度,让区县能腾出更多财力确保民生。

  我市已初步建立起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资料显示,区县财政供养人员最低人均财力已从2003年的2.2万元,提高到目前最低4.5万元以上的标准,彻底消除了欠发工资现象,区县财政也从“保运转”向“保民生”转变,有能力将更多财力用于民生。

  “区县财力弱,在保运转的同时还要促发展,财力肯定受限,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肯定会少。因此,我们把财力的绝大部分用于区县,就是要让区县在解决民生方面多投入,从而构建起全市大民生体系。”刘伟表示,紧市级、宽区县,把更多的财力用于区县解决民生、惠及百姓,是近年来政府在财政民生保障机制上探索出的一条新路子。

  点评:财政通过严控“两条”红线、整合资金、压缩公用经费,使得民生资金有稳固来源,才能从根本上确保其投入的可持续性。

  统筹好预算内外,发挥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支撑作用

  “重庆民生投入之所以只增不减,投入一年比一年多,关键还在于抓好了‘三个口袋’的收入问题。”刘伟解释说,第一个口袋是一般预算收入,主要保吃饭、保运行。第二个口袋是基金和非税收入等,主要保一般建设资金。而第三个口袋则是国有资本经营收益,主要保重大公益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

  实际上,我市之所以有如此多的财力用于民生,一个关键就在于用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承担了很多原本该用一般预算收入支出的建设任务。

  “通过政府对‘八大投’的运作,使得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成为财政‘盘子’外筹集重点建设项目资金、支撑重大基础设施和公益项目建设的重要力量。”刘伟说,现在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支撑了平均每年400多亿元的公益设施、基础设施投资,这就在相当程度上分担了财政支出压力,为财政腾出相应的空间来支持民生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刘伟强调,不应把“八大投”单纯地理解为融资平台,“它是政府在市场法则下实现宏观调控的必然选择,是政府合理配置资源的有效平台,是政府加大公共设施投入的重要载体,是政府实现城市规划意图的生力军,已经成为重庆社会经济发展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重庆模式。”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崔之元认为,重庆“八大投”确保了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挤占民生投入,并且通过国资收益上缴,还进一步充实了财政资金。他表示,如果没有江北嘴开投公司负责大剧院建设,如果没有“八大投”负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就需要动用财政资金,“国资不补,肯定民生里就要少花。”

  点评:收支平衡的关键是规范财政收支机制,按照“三个口袋”的机制规范收支秩序,就可以保障各条线的资金需求。尤其是创新的“重庆模式”,让重庆“小财政”能够有更多的财力底气办“大民生”。

  中央支持“雪中送炭”

  毋庸置疑,解决民生问题,已成为党中央、国务院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的重大战略。

  为此,中央在民生方面对地方的投入力度也是一年胜过一年,使民生步伐迈得越来越坚实。据市财政局数据显示,2009年,中央对我市转移支付和专项补助就超过700亿元,其中大部分与民生有关。

  “特别是3号文件的集聚效应,使得中央部委更加关注重庆、青睐重庆”,刘伟表示,下一步,重庆要落实好市委三届七次全会提出的各项民生举措,更离不开中央财政的支持。

  点评:民生问题涉及范围广,投入大,仅靠地方一己之力难以各方兼顾,且可能久拖不决。特别是经济落后的西部省市,尤其需要中央的支持。

  创新理财,就可达到“四两拨千斤”作用,形成几何乘数效应

  “在重庆跨越发展的今天,重庆民生财政的建设不可能再沿袭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的旧模式,而是要变被动为主动,通过建机制搭平台,创新筹资模式,在确保投入的同时,更好地发挥财政政策资金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综合效应。”刘伟表示,解决民生问题,既需要把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在民生的“刀刃”上,又要创新理财方式,发挥财政“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形成几何乘数效应。

  他举例说,为筹集公租房启动资金,我市以预算安排和调度资金两种方式,注入市级投资集团项目资本金20亿元。由于投资建设主体拥有所建租赁房的完全产权,享有升值收益,可以从银行贷款。同时公租房是不动产,有源源不断的租金收入,还可以抵押融资。此外,我市再通过运用保险资金和住房公积金结余资金贷款等,共带动社会投资80亿元。

  又如我市“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今年政府通过设立专项资金、统筹各级财政资金等形式直接投入22.5亿元,带动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投入达100亿元。仅其中每年1亿元的贴息资金就可以撬动20余亿元的金融资本投入。

  在刘伟看来,通过近几年的实践,我市财政在民生项目筹资上已经形成了系列行之有效的新模式。如通过整合各部门功能相近、用途相似的资金“同炒一盘菜”;通过搭建投融资平台,放大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通过统筹未来政府资源及增值收益实现动态平衡,“以时间换空间”。

  “通过理财方式的创新,我们就能够集中财力办大事,为市委市政府各项重大决策的推进落实提供有效的财力保障。”刘伟介绍,今年,我市财政在民生方面新增的财政资金就将达到132亿元,使得全年一般预算支出用于民生的资金量将超过800亿元,由此必将产生更大的民生资金“聚合”效应。

  点评:有限的财政资金不可能“包办天下”。做好民生工作,不仅是增加财政投入的问题,还是一项开动脑筋、推动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工作。

转发此文至微博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