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渡过“真空期”这个“坎儿”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04日05:45  新晚报

  一年一度的高考盛宴过了高潮,10年寒窗的学子在等待一种全新的生活,高考结束到大学生活开始这一阶段,被心理学专家称为“压力真空期”。心理专家张聪沛先生认为,适度释压,学会应对预期焦虑,是准大学生适应新生活的关键。

  本报记者 张育新

  高考之后准大学生忙些啥

  汪女士的女儿今年高考,如愿取得了好成绩,但汪女士的烦恼和担心一点都没有减少。汪女士说,现在女儿整天闷在家里,两眼对着电脑,手上不离鼠标,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呀?汪女士的担心引起了记者的兴趣,10年寒窗苦读,终于可以暂时告别书本了,这些准大学生们都在忙些啥?日前,记者对部分准大学生和家长们进行了采访。

  准大学生们的压力真空期生活可以分为健康和不健康两种。健康的应该是提前接触社会,准备适应新的生活。

  学开车是准大学生们的一个选择。领着儿子学开车的雷先生告诉记者,孩子升高中的时候自己就承诺了,孩子大学毕业之前给他买车。现在趁着大学还没有开学,让孩子学学开车,也是释放一下这些年埋头苦读的压力。一家驾校的主管告诉记者,准大学生考驾照,成了驾校这段时间的主要生源。很多家长认为,学会驾驶是现代社会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现在很多单位用人,都要求应聘者有驾驶技能,趁着这段“真空期”,就让孩子补上这一课。

  提前适应社会是准大学生们又一健康选择。在一家商店的促销活动中,记者采访了披着绶带搞促销的准大学生方晴。方晴告诉记者,高考结束后没了压力,憧憬以后的大学生活,又觉得缺少社会经验。正好亲属介绍有这样一个活动,自己趁这个机会接触一下社会,学习怎么与人开口说话,怎么融入社会。方晴感慨:通过参与社会实践,知道现在社会竞争的激烈。进了大学还要继续努力,否则会被社会淘汰。

  如果说学车和接触社会是准大学生选择的健康的生活方式,那么沉湎网络或者放纵自己,则显得非常不可取。

  高考之后,很多准大学生选择了与汪女士女儿一样的做法,“宅”在电视、电脑旁,这边是世界杯,那面是穿越游戏,恨不得把求学“耽误”玩的时间都补回来。还有一些学生选择与同学狂欢,觉得自己已经成人,开始接触白酒、啤酒,结果弄得酩酊大醉,对身体造成了伤害。记者在一家医院了解到,进入暑期,准大学生醉酒接受治疗的现象明显增加。

  专家告诫:压力“真空期”是假象

  “压力真空期”是考生和家长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如何让孩子们顺利度过“压力真空期”,是开始他们新生活的关键。为此,记者采访了市第一专科医院院长、心理健康专家张聪沛教授,请张教授从平安渡过“真空期”的角度,为准大学生和家长们出招。

  张聪沛教授告诉记者,“压力真空期”是一个假象,是最容易产生问题的阶段。张教授说,关注考生们“大考”后的心理变化,引导他们走上正面的心理路程,从某种程度上讲更为重要。

  张教授向记者出示了两年前的一个调查结果:在象牙之塔的大学校园里,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比例达到13%。张教授说,这些大学生心理问题明显的时段,就是在“大一”下学期。张教授告诉记者,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隐患,大多来自于“压力真空期”的心理调试不当。学生们上大学之初,初入新生活紧张兴奋,掩盖了心理问题。“大一”上学期的紧张与新鲜之后,这些心理问题充分显露出来。

  张教授说,没有严格意义的“压力真空期”,高考后到升学前的时段,是社会角色转换时心理调试的关键。为适应应试教育,高中阶段的孩子是填鸭,等着老师填充知识,家长填充能量。要利用“压力真空期”让孩子适应角色转换,从而能适应新的角色生活。

  张教授说,按照心理学的术语,考大学之前的学生属于进入高考的“应激状态”,这时候他们注意力高度集中,把高考之外的压力与刺激视而不见,表现出除了学习与高考之外的“麻痹”。然而高考不是人生的最终结果,它只是一个阶段性转折。随着高考本身压力的释放,积郁的其他压力就会逐渐显现出来。张教授说,这些积郁的压力,基本都与未来的大学生活有关,比如说对大学生活的“预期焦虑”———能考上什么样的大学,大学生活会是什么样子?还有的同学过于执着于高考本身,钻到牛角尖里出不来,整天想着自己高考的分数,后悔当初不用功。有些平时学习不错、结果临场发挥欠佳的学生,会觉得没脸见同学,整天“宅”在家里。这些情绪不太容易自主好转,容易积郁成心理障碍,所以需要及时疏导。如果在这时形成“心理栓塞”,会影响以后的生活及工作。

  张教授告诉记者,他去年接诊的学生心理疾病患者中,有一个学生非常典型。这个学生平时学习不错,但高考后自认发挥不理想,看着很多平时不如自己的同学意气风发的,他越发觉得抬不起头,拒绝参加所有的同学聚会。家长觉得,这是孩子自尊心强的表现,也没有往心理去。发榜后,这个学生考取了哈尔滨市一个二表院校。入学一个月后,这个学生开始逃课,昼夜上网。学校找到他的家长,要求对这个孩子采取措施。他对母亲说,我苦读了10年,这所学校让我失望,我决定退学。家长领着这个学生,找张聪沛教授进行心理疏导。与张聪沛交流时,这个学生表示,高考后家里让我出去旅游,聚会,但就是没有人与我进行交流。我对进入这所大学一点心理准备都没有,学校生活让我绝望。张聪沛说,这是典型的没有渡过心理困难期这道坎儿。张聪沛说,很多学生面对无以疏导的心理焦虑状态,选择一种消极的方式去逃避。比如疯狂地上网,沉湎于聚会,或者无休止地旅游,以此来转移心理焦虑。这样过度放松、过度娱乐的后果,是对新学期开始后的新面孔、新环境明显不适应,对新的学习生活极其茫然。打个比方,就像是成年人选择醉酒去逃避痛苦,但是酒醒后痛苦会更深。

  张教授说,以他多年从事心理疏导的经验,很多产生心理问题的学生,都是在所谓的压力真空期“玩大了”。张聪沛说,“大考”后的压力“真空期”是一种假象,适度的旅游、聚会、上网可以调试心理,减轻压力,但是不能逃避现实,不能逃避预期压力,要在心理上完成角色转换。“真空期”“玩大了”的后果,就是在心理上收束不住,结果疯马脱缰,后果不堪设想。

  专家提醒:真空期别“玩大了”

  张聪沛是黑龙江省知名的心理学者,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连续多年的跟踪调查。张教授说,他多年的跟踪调查结果表明,那些在“真空期”里“玩大了”的学生,很难适应角色转换,更容易形成心理断层,在大学生活中产生心理问题。

  张教授介绍了一个特殊病例。这个学生在大学的一年级形成了网瘾,并最终导致无法完成学业,很遗憾地患上了躁狂型精神病。张教授介绍,这个学生来自道外区一户工人家庭,平时比较喜欢上网,但是由于家长管教比较严,一直没有机会。高考后,孩子如愿考上哈尔滨市一所重点大学。父母觉得,孩子挺争气,没白费10年工夫,平时管得挺严,现在学习告一段落了,愿意咋玩就咋玩吧!家长的放任,造成了一生无法弥补的遗憾。高考后的压力“真空期”,这个孩子在网吧“泡”了两个多月。进入紧张的大学生活之后,他对网吧生活恋恋不忘。本来,他与同寝室的同学合买了一台电脑,供查阅资料用。不料他时刻挂在这台电脑上,延续“真空期”的作为,昼夜在网上打游戏打发时光。一个学期过去了,他所有的功课都不及格,形成了严重的网瘾。大学三年级,由于挂科太多,被学校勒令退学。这个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孩子,并没有回到家中,而是继续闷在学校宿舍,过着昼夜颠倒的打游戏生活。他同届的同学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学校将他彻底清退出校园。巨大的反差让他精神崩溃,闷在家中不出门。他的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母亲送饭到门口,不能进屋。电脑24小时开着,除了昏睡之外,都挂在网上。偶尔的停电让他极度烦躁,将电视机、电冰箱扔到楼下。医生诊断,他已经患上躁狂型精神病。他被送到精神病院治疗,他的母亲还在叮嘱,别说我儿子有精神病,影响他前途。张教授说,只能说可怜天下父母心,“真空期”放任的结果,就是让他的未来已经看不到光亮。

  这是一个特殊的极端的病例。张教授说,一般性的放松过度的学生,多表现在对大学生活准备不足上,轻者失眠焦虑,重者人际关系紧张。一些学生感觉学习的手“生”了,“凉”了,学不进去了,造成学习障碍。如果不及时疏导,也会产生心理问题。张教授向社会提出建议,在社会一窝蜂关注“高考状元”的时候,要拿出更多的措施,关注和改善学生的心理问题。张教授说,“马加爵”就是典型的偏执型心理问题患者。我们要培养阳光快乐的学子,不能在无意中生产更多的“马加爵”。

  张教授说,带过兵的人都知道一个道理———闲兵难带。一大群松散惯了的士兵,关键时刻已经不能上战场了。学习同样也是一个战场,一个“玩大了”的学生,已经无法投入战斗,脑袋里想的都是怎样当逃兵。张教授心理治疗过这样一个学生。学生高中时成绩很好,考取了一个很不错的大学。家长对他给予奖励,奖励他到海南旅游。经过高中三年的刻苦用功,现在终于可以释放了,心理的压力泄洪了。他这一玩就“玩大了”,不想回来了。学校发了几次通知,他一直以各种理由盘桓在海南的山光水色中,不想去大学报道。后来家里把他送进大学,他对学校百般挑剔,就是不想安心读书。张教授说,这是一个“玩大了”的典型。处在“玩乐”的精神状态中,对学校及学习生活,已经严重厌倦。

  张教授说,进入大学的学生,最大的困难不是学习,而是人际关系相处。他说,他和一些心理专家多次探讨过“马加爵现象”,大家一致的观点就是,马加爵在人际关系上还停留在高中时段,没有学会与人相处,导致最后发生悲剧。张聪沛治疗过这样一个患者,这是一个学习不错的学生,但是却坚决要求退学。他告诉自己的父母,熬下去他肯定会发疯。交谈时张聪沛了解到,这个学生的父母是保姆型的教育方式,中学时没让他养成自立的习惯,生活上缺少自理能力。进入大学后衣服不会洗,被子不会叠,遭到了同学们的轻视。这个孩子在心理上受到了挫折,觉得大学生活困难重重,心理压力特别大。张教授告诉这个学生的家长,这个孩子的心理问题,主要是因为没有进行独立生活的训练,所以使他出现了人际关系障碍。张教授告诉记者,中学时候家长要有意识培养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特别是在“真空期”,要扔了拐棍让孩子学会自立。这是角色转换和心理调试必须走的一步。就像儿童开始学步,没有哪个家长怕孩子摔跤而不让孩子走路。

  专家支招:平安渡过“真空期”

  高考之后的压力释放是正常的,就好比是淤积的堰塞湖,郁积的压力必须得到释放。但是这种释放必须在可控的范围之内,否则会出现“溃坝”,造成新的伤害。张聪沛说,适度的聚会、旅游,包括上网,都是缓解压力的办法。

  对于选择何种方式缓解高考压力,张聪沛认为可以有多种选择。像学习开车技术、参与社会活动,都是可以考虑的减压方式。关键的一点,就是选择任何一项活动都要有节制,不可过度沉湎。张聪沛按照时间分段给家长支招,他说,可以让准大学生选择一项自己喜欢的活动,但是在入学前的20天必须结束。接下去的时间里,需要转入心理适应过程。用10天左右的时间劳逸结合,利用语言进行心理疏导,对进入新的学校、新的生活进行心理上的铺垫,缓解预期焦虑。也可选择身边的校园,让孩子们参访,了解大学生活的基本状况。这一时段内,每天用2个小时的时间进行恢复性学习,主要是接轨学习习惯,随后每天适度递增。其他的时间里,家长要有意识创造机会,让准大学生做独立生活训练,学会买自己需要的东西,学会照顾自己的个人卫生及生活管理。最后的10天,学习时间要适度增加,逐步与大学生活接轨。然后独立准备上大学必须的学习及生活用品,家长可以参与但不做主导,主要是协助孩子,提醒他们注意可能遗漏的细枝末节。

  这段时间里,家中要有意识地结合社会经验,谈到新生活可能遇到的困难,特别是人际关系问题,让孩子心理上有一定的准备。大学不同于中学,中学时孩子可能是最优秀的,但是大学里是优秀孩子集中的地方,如果不及时提醒,孩子可能出现严重的心理落差。孩子进入校园后,要让他们迅速和家庭断奶,成为新生活中的一员。不能动辄由父母出招,让孩子在心理上过多依赖。

  张教授提醒家长,所谓的压力“真空期”其实是困难期,在“真空期”适度减压,适度疏导与适度转向,是连接孩子从中学到大学这个转折阶段不可或缺的一步。

转发此文至微博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