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孩子,你眼中的家安全吗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04日08:11  新闻晨报

  □星期日新闻晨报记者 王 崇

  成长,不仅仅是对儿童而言,相信这个词汇将越来越多地针对成人。当越来越多的成人,内在有了成长的愿望的时候,他可能需要这本书作为一个支持,使他在打碎的时候,在痛苦的时候,发现曾经有人也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这将是一个安慰!——孙瑞雪

  主持人:王崇

  关心儿童,关心家长。

  儿童中心是这样一个地方:为人父母者,可以聚集于此,分担困惑、疲惫和无助,分享对孩子和我们自己的重新认识。

  ■联系我们:邮件:ertong_zhongxin@126.com地址:汉口路300号18楼星期日新闻晨报“儿童中心”版邮编:200001短信:15921511594

  (只收短信,报纸回复)

  博客开通

  一直有读者询问,如何可以看到全部的“儿童中心”的文章。在实习生的帮助下,有了博客现在的面貌。

  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wangchongjzh

  “儿童中心”专家团

  伊爱娃(瑞典):

  瑞典驻上海总领事馆新闻文化处主管

  孙向晨: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孙瑞雪:

  孙瑞雪教育机构创办人,“爱和自由、规则和平等”教育精神发起人和倡导人

  蔡敏莉(中国香港):

  中国国际萨提亚学院创会会长、中国九型人格协会会长

  约翰·贝曼(加拿大):

  加拿大太平洋国际萨提亚学院创办人,国际家庭治疗联合会董事

  收到许多读者的来信,不能及时回复,是有些遗憾的。但我也相信许多读者,在看别人的问题时,也可以帮助自己。因为我相信,人所遇到的问题,我都会遇到。

  很多读者来信反映自己的孩子胆小,还有一些读者坦诚地表达自己在面对孩子的时候脾气很暴躁,希望寻求帮助。我看到得事实是:这是一回事,孩子的安全感从家长那里获得。

  邮箱来信:

  王崇:你好!经常读你在晨报上的文章,一直想向您请教些问题,希望通过这份邮件得到你的帮助和指导!我的女儿今年3岁,9月份就上幼儿园了。平时她的胆子特别小,从不主动和人交流,就是在小区里遇到邻居都不愿打招呼,为此我们十分苦恼,不知该怎么办!

  女儿在家里很活泼,脑子也很聪明,已经会背三字经、百家姓、五十几首唐诗(因为公婆是老师,所以从小就一直坚持在教)。可是作为家长,更希望她在外面能够像家里一样活泼!为了锻炼她,我们为她报名参加幼儿园的亲子班,但是效果一般,我们真是急死!周围的朋友总是说“上了幼儿园就会好的!”“多出去玩就会好的! ”,但我总是认为家长被动的等待不是好办法!

  为了改善宝宝的情况,我买了许多书看,也向周围朋友、幼儿园的老师请教,但是总是没有好办法,等到的答案就是等她长大。因此,我十分渴望等到王老师的帮助。如果有专门针对家长的培训班或者咨询的地方,我们很愿意参加!非常感谢!

  3岁孩子的妈妈

  王崇回复:说的没错,这是一个共性的问题。很多孩子胆小,很多妈妈着急。但这是一个怎样的共性问题呢?我看到的是:很多大人的情绪变幻不定,前一分钟和后一分钟的世界是如此的不一样。孩子很难在内心有安全感。我这样说,不是为了责怪家长。我们已经尽力了。我和大家一样,有很多情绪和压力。我们需要的是,首先看到问题的核心,然后好好关心自己,努力学习改变自己。就是这样。

  本期,我向大家重点推荐孙瑞雪教育机构副总校长王树对这个问题的阐述,相信对大家一定有帮助。下面的文字,摘自王树《透析童年》一书,专门谈成人以及儿童的安全感问题。摘编时,有删节和处理。

  面对现实中的各种问题,我们时常处在自己的情绪里而不自知,愤怒、沮丧、紧张等,各种情绪在袭击和控制我们;面对工作和生活的压力,我们内心深处隐隐涌动着不安;面对孩子,我们有时把他捧在手心都怕化了,有时却不能自控地对孩子大发雷霆……这就是我们的生命状态,我们的现实生活。

  我们不知道的是,我们的孩子生活在这种家庭环境中,在经受着怎样的心理变化。孩子完全不能知晓我们成人的世界是怎样的,孩子只是在感受着忽冷忽热、变幻不定的家庭心理气候。而这样的感受,使孩子得出一个结论:生活是不稳定的、不踏实的、不安全的。于是,一颗缺失安全感的种子,就这样埋在孩子的内心深处,并伴随孩子一生。

  并不是说我们做错了什么,而是我们尚不觉察;不是我们不爱孩子,而是我们尚不知道孩子需要什么样的爱;不是我们不想给孩子营造一个充满安全的环境,而是我们自己的内心尚未安定、安全。

  孩子的问题出在哪里

  3岁的浩,除妈妈外不轻易让任何人接近,外人一靠近,他就躲闪。身体很敏感,拒绝其他任何人触摸他的肌肤,更不能亲他。情绪不稳定,很容易紧张,不放松,和小朋友稍有冲突,就会毫无顾忌地大哭……

  妈妈对浩的状态非常焦虑,觉得孩子太胆小。有时浩哭闹,妈妈甚至会忍不住地会对他发脾气:“你这孩子怎么这样,烦死了。”妈妈搞不清孩子怎么了。“看别人家的孩子,都那么听话乖巧,人家父母也没怎么花心思,孩子不长得挺好的?”“是不是他天生就胆小呀?”“长大可怎么办呀,怎么跟人交往?”

  分析一下,这是孩子的安全感出了问题。内在的不安全,导致孩子恐惧和排斥外在的环境和他人,这使得孩子没有能力去与周围的小朋友交往、相处。

  那么,是孩子生来如此,还是有其他的什么原因?

  浩的妈妈为了孩子,向老师谈起孩子入园前的状态、孩子的生活、家庭环境等。

  浩的父母关系有些紧张,家庭生活中容易起冲突,这样的冲突其实让浩的妈妈很不安。“家庭的这些情况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老师提醒道。“大人吵嘴,不关孩子的事情,我们从不因为我们的事情对孩子发火呀!”但妈妈不知道的是,孩子在父母争吵的环境中,体验到的就是不安全的感觉,孩子不知道爸爸妈妈怎么了,孩子甚至会以为父母争吵,是因为自己引起的。

  父母争吵,频繁搬家,父母情绪不稳定,父母缺乏安全感,生活不稳定……这诸多因素,都会影响孩子安全感的建立,导致孩子内在心理上的不安。

  孩子黏你的状态,是不是很像你黏爱人的状态

  前几天,一位妈妈找我。她的第一个问题是:“不知道我孩子怎么了,最近一段时间总是紧紧地黏着我,一刻都不让离开。我一说要出门,孩子就使劲地抓住我。甚至我一换衣服,孩子马上就跟上来,担心我出去。可我陪伴他的时间真的不少呀?”

  这位妈妈焦躁不安,我问:“最近,你的生活怎么了?”

  妈妈愣了一下,泪水在眼眶中打转:“我老觉得我的婚姻要出问题了。”

  “最近,孩子他爸回家的时间越来越少,总是有各种应酬、各种事务,我觉得是他在找借口。刚结婚的时候,我们不是这样的。那时候我们很相爱,经常在一起。他像父亲一样地照顾我、呵护我;同时,他又是一位体贴的丈夫,很了解我、关心我。我也特别爱他,细心地照顾他的生活,帮他打理好生活的方方面面。”

  “那时候我们多好呀!但现在,只要他一出门,我心里就空落落的,有些发慌。老想着不知道他又去做什么了。有时候甚至特别冲动,想跟着他,一步也不离开他。”

  ……

  听完一番倾诉之后,我反问她:“孩子黏你的状态,是不是很像你黏你爱人的状态?”

  其实,孩子是能够清晰感受到妈妈的状态的。当感受到妈妈内心忐忑不安时,孩子内心也会产生强烈的不安。妈妈是照顾他生活的最重要的人,这个人如果是不安的、慌乱的,孩子就会担心生活失去保护。面对这样的不安,孩子唯一的选择就是更紧地抓住妈妈。于是,就出现这位妈妈所说的孩子的状态。

  “但我这样做也是为了孩子呀,我根本不能想象家里没有他爸爸会是怎样的。孩子需要一个完整的家,我自己就是在一个单亲家庭长大的。我刚一出生就没了父亲,一个人跟着我妈生活。我妈是那种相对冷漠的人,我们家的生活就是那种平淡的、有序的,但有些冷。你能想象,我对父亲怀着多么大的渴望,我太需要一个父亲了,我也绝不能让我的孩子没有了父亲。“刚和我爱人恋爱那会儿,我觉得他特别符合我心目中父亲的形象,虽然有些沉默,但非常体贴、温和,并且无微不至地照顾我。结婚后,他的事业做得越来越大,工作越来越忙。而我为了照顾孩子,工作做得越来越少。我真担心他会离开我和孩子。”

  这位妈妈哪里知道,她越是这样强烈地渴望有一个完整的家,越是这样强烈地想把丈夫抓在手里,孩子也越会感受到家庭的不安全,越会紧紧地黏住她。更重要的是,孩子将会像她一样缺乏内心的安全感,会像她一样带着内心的不安,去面对未来的爱情、婚姻和他的孩子。相同的生命模式就会这样一代一代地延续。

  不妨想想我们自己,我们谁又不是这样呢?只不过形式、程度不同罢了。我们悄然不知地把童年未满足的渴望全部压在了自己最爱的人身上,要求他像父亲母亲对待婴儿一样,任由我们霸占和支配,要求他不仅要事业有成,还要能够细心体察和照顾我们的情绪和感受。但现实是,他的内心也如我们一样,是个未长大的孩子。于是越想占有,对方越是逃离。

  当我们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自己之外的人和事上时,无论怎样也无法弥补曾经那种与母亲之间的安全感和一体化的缺失。为自己,为孩子,我们需要寻找新的出路。

  十多年来,我越来越发现,儿童的内在是一个宏大而丰富的世界。一个又一个的未知领域,冲击着我的头脑和身心,并让我明白,原来,对于儿童我们所知道的非常有限,我们需要不断打开自己的生命,不断摸索前行。成人的内在世界和生命状态,对于儿童的成长有着巨大的本质性影响,这种影响甚至超越了所有的教育技巧。希望更多家长与我们一起,不断接近教育的真相,让我们更多的孩子受益!——王树

转发此文至微博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