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关于想象力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04日08:11  解放日报

  本报见习记者朱珉迕

  7月3日 星期六 雷阵雨

  终于看了俄罗斯馆。早先有了思想准备,知道在这个“童话之城”,诸如托尔斯泰、柴可夫斯基或是白桦林这样很“俄罗斯”的文化元素,是不容易寻到的。尽管免不了一点小遗憾,但所见的一个细节依然让人感慨。那是展馆一层的几面墙上,镶着这样的字:

  “我观察,我思考,我幻想”——以之为题解,中间的显示屏上,滚动播放着俄罗斯孩子畅谈他们朴素的畅想。言语稚嫩,眼神和笑容却个个真诚。

  我愿意相信,这是俄罗斯人精心的创意;甚至它对“想象力”的说明,比展厅中央为人津津乐道的那番童话世界要更具说服力。这个曾以一种沉重甚至近乎苦难的文化特质而令人沉醉的民族,借此展示出一种源自想象的、轻盈而美好的城市图卷。

  于是想到浦西城市最佳实践区的深圳大芬村案例。首次造访是5月上旬一个雨天,彼时它还没有今天的知名度,我只是抱着“姑妄观之”的心情,打算走马观花再敲个章便完成任务,不想真正身在其中却受了大震撼。那也是关乎想象的东西,在大芬油画村,一批社会底层的人借着画笔诉说着心中的梦,也把属于自己的想象力留在画布上、笔墨间。这本是一个油画复制产业基地,这些画者只是“画工”,他们表现的想象力,与传统语境下的艺术家们似也有天壤之别。但这个城市却为他们开辟了一番天地,并且告诉我们,他们的想象力,同样真切而且弥足珍贵。

  因为想象力,分处世博园两端的两个展馆有了共通性。赘述上面的看馆体验,也意在思考这样的问题,即我们习惯挂在嘴边的“想象力”,包括“梦想”、“创意”之类的词(在世博会上尤其如此),内涵究竟何然,我们又是否将其充分把握?

  不揣浅陋,仅就笔者目力所及,过去我们对想象力的认知似乎集中于展现光怪陆离的技术,或是作些高深却虚无的清谈。就在本届世博会上,人们不厌其烦地对别人带来或自己创造的各种新科技、新成果大加称赞,言辞间不乏“充满想象力”这样的论调。话当然不错,但若将眼光云集于此,未免偏狭。道理很简单,“高精尖”——无论科技的,还是艺术的、人文的——毕竟来自少数人,数目大得多的芸芸众生,就没有想象力,或是施展不出想象力了吗?

  想来我们并不愿以肯定答之,那么便有必要对前述的问题作一反思。想象力究竟意味着什么?俄罗斯馆和深圳案例馆其实给了很好的答案:一是理解,一是包容。我以为这是它更应有的题中之意,甚至是我们谈论想象力的逻辑起点。每一个人都可以想象,哪怕身处社会底层,哪怕想象的成果并不高明,但权利是平等的;想象力又不是自给自足的东西,对存在于社会中的想象者,外界予以的良性互动是让想象存活的关键。这互动,便是理解与包容——理解你在想什么,并辟出一块空间,允许你想些什么。

  说起来,琢磨这两个展项提供的“想象力”,我心里的第一感觉是温暖,而后才是跳跃和激动。想来他们意在告诉我们,比起“精度”、“速度”来,一个国家、一个城市、一个社会的想象力,更需要的是温度。这应该是值得我们记取的教益。

转发此文至微博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