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杭州“水经”,奥妙何在?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04日08:11  解放日报

  解放日报记者邱曙东杭州日报记者涂孝丰

  杭州,江、河、湖、海、溪“五水”并存。走进世博园城市最佳实践区的杭州案例馆,其“五水共导·品质杭州”的“水经”有何奥妙?不妨听听杭州市世博办副主任黄峰的介绍,以及上海市水务局资源处处长、副总工程师阮仁良与上海市水利处教授级高工吴景社的观博感想。

  理念有别目标相同,治好水

  【场景】进杭州馆,迎面电子屏幕上显示“钱潮狂草”图像。一个水字,有草、行、楷、隶、篆等五种字体,寓意“五水”形态。这是文人读水的江南神韵,潮水滚滚,激流碰撞,甩起的浪花化为挥洒笔墨,将江南神韵融进每个参观者心中;这是杭州人文情结与自然景观相融的气场、杭州人因水宜文的内在性情。通过“读水”,杭州治水理念扑面而来。

  【对话】黄峰:近十年来,杭州高度重视治水兴城,提出“五水共导”的综合治理思路,通过实施西湖、西溪湿地和运河的综合保护,以及河道有机更新、钱塘江水系生态保护等系统工程,改善城市水环境,保护优化城市的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系统,有效解决现代城市不断扩张与自然生态日益萎缩的城市发展矛盾。

  阮仁良:杭州探索了一条通过综合治水,改善城市环境,最终不断提升城市品质和市民生活品质的路子,很值得学习借鉴。就上海而言,经过几十年的建设与发展,也形成了具有上海特色的治水理念、治水方针和综合治理措施。理念是,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三位一体,相互协调。方针是,以人为本、科技为先、环境为重、建管并举。措施是,截污治污、沟通水系、调活水体、营造水景、改善环境。

  【记者感言】水是城市肌体的血液,城市水环境好坏直接决定着城市人生活品质的高低。杭州与上海两地治水理念因地制宜,相得益彰,目标一个,把水治好!

  举措不同效果一样,显神通

  【场景】杭州馆的“说水”场景很抢眼,它通过500个新老杭州人来讲述对“五水”的心声。在馆内装置墙上,印有500人的脸庞,他们身后的背景,正是“五水”中的一种:平静的西湖、壮阔的钱塘江、秀美的西溪……翻转支架,可看到这个“脸庞”的真实身份,还有他们对“五水”的评价。

  【对话】黄峰:2007年10月,一场暴雨使杭州遭受40年一遇的罕见内涝,21万人受灾。这场内涝,敦促杭州开始了“五水共导”治水。其中重点治理了西湖,通过引钱塘江水入城,实现西湖水“一月一换”,水体稳定保持三类水质,透明度从以前的50厘米提高到如今的73厘米,我们没有亵渎这句古诗“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阮仁良:杭州采用“生物治理”、“自然净化”的技术,使西湖、西溪等地成为众多生物的栖息家园,值得推广。自1998年以来,上海相继开展了以治理水环境、恢复水生态为目标的“四大战役”,即苏州河治理、城镇河道治理、农村万河整治和污水厂网建设,历时12年,累计投入约450亿元,使上海水环境面貌得到明显改善。

  吴景社:以苏州河为例。上世纪70年代末,市区河段终年黑臭、鱼虾绝迹,成为一条 “死河”。1998年,上海启动了苏州河综合治理工程建设,10年间,苏州河面貌得到根本改观。到2002年干流水质主要指标稳定达到四类,达到景观水标准。如今苏州河不仅已彻底告别黑臭,而且鱼儿重现,成为集观光、休闲、商贸和居住为一体的都市生活带。

  【记者感言】现代城市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水生态破坏、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水景观淹没、水文化消失等现象。城市治水,成为现代城市共同面临的一道难题。可喜的是,杭州、上海都能直面难题,迎难而上。

  取长补短共建共享,谋长效

  【场景】杭州馆展厅中有一组“杭州人家”的主题雕塑群吸引观众拍照留影:老爷爷来自唐朝,手举《钱塘十记》;老奶奶手中却端着大块东坡肉。一旁儿子身处民国,儒商打扮;主妇正在准备晚宴,小孩子却在摆弄桌上的笔记本电脑;最右侧还有两名“未来人”,手拿电子报,讨论着股市……蒙太奇手法,将古今杭州人家汇聚到一个空间场景。讲解员说,“这是典型的杭州人家,它展现出寻常百姓的生活场景。”

  【对话】黄峰:杭州在实施“五水共导”治水过程中,突出“共建共享”,坚持政府、市民、媒体、专家良性互动。通过专家把脉、规划公示、市民诊断等途径问计于民;通过新西湖恢复修缮145景,环西湖沿线全线贯通、景点免费开放,实现“还湖于民”;修复保护西溪湿地自然生态,实现“还溪于民”;开放运河两岸沿河景观长廊,一大批桥梁、码头、船坞、民居等历史文化遗存得到保护和修缮,实现“还河于民”,大大提升城市公共空间的档次和品位。

  吴景社:杭州治水“共建共享”的思路具有引领意义。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也确定了公众开放日,运河两岸游步道成为百姓散步和游客游览好去处。杭州不但注重治水,更注重让城市人得到治水后的真正实惠。

  阮仁良:杭州的做法更坚定了上海“还河还湖于民”。最具代表性的是苏州河的缩影“梦清园”,它地处苏州河市区段中游,为一个三面环水的半岛,于2004年建成开放。沿线有活水广场、芙蓉步道、游船码头等10个景观。在郊区,最具代表性的要属具有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称号的上海松江生态水利风景区。它与松江老城内经过修缮的古河道、古园林、古石桥、古寺庙遥相呼应,共同形成了古朴典雅的水系景观文化。当前,上海需要在河道治理上有新成效、在长效管理上有新举措、在解决问题上有新方法。因此,要进一步完善治理规划,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进一步落实长效管理,进一步促进全社会参与。

  【记者感言】水是城市的“根”与“魂”,人是城市活动的主体。治理城市,就要处理好人与水的关系。治理城市,当先治水,而治水以人为本,共建共享,社会经济方能持续发展。

转发此文至微博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