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上林九龙窑重现宋代广西制瓷景况 采集标本近千件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04日08:21  广西新闻网

  广西新闻网记者 潘登

  

上林九龙窑重现宋代广西制瓷景况采集标本近千件

  出土的各式各样的器型 记者 潘登摄

  经过近两个月的努力,位于上林县明亮镇九龙村的九龙窑1号窑址于6月底完成发掘。7月2日,记者随南宁市博物馆工作人员前往采访了解到,此次发掘出土的瓷器主要有碗、盘、碟、盏、瓶、罐、钵共20多种器型,共采集标本近千件,其中以碗、碟、盏为大宗,釉色以青、酱为主,而根据遗址出土瓷器判断,为宋代时期古窑。

  据现场考古专家介绍,这些出土瓷制品,器物钱纹饰,多个年号同时出现,而且数量较多,是在桂南乃至广西地区比较少见的。这次发掘出土的大量新物证,为研究宋代广西青瓷窑分布和各地青瓷窑的相互关系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同时也为研究广西制窑业的发展及和经济活动,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具有重要历史研究价值。

  古窑宛若一条“盘山卧龙”

  7月2日,在“忻城—上林—宾阳新桥”二级公路旁挖掘开的一个土坡上,记者看到了依坡斜建的九龙窑1号窑址。考古专家介绍,这种窑称为龙窑。窑头被公路截断了,但大部分窑床保存完整,可以清晰地看到窑壁和烧结面,弓形的窑背似龙身、投柴孔边的支撑似龙爪,恰似呼之欲出的龙。进入到窑体,记者看到龙窑为一长隧道形窑炉,残长约40米,窑壁残高为0.4—0.7米,窑床宽约1.7米。

  “小时候,我们能在这上面找到一些瓷片,但是没有想到下面曾经是一座这么大的古窑。”上林县明亮镇九龙村的一名村民看着龙窑遗址感叹。据介绍,龙窑作为中华先民发明用于规模生产陶瓷制品的窑具,是历史最悠久的窑具之一。因其依山坡所建,由下自上,窑身形如栖息于山坡上的卧龙,故而得名龙窑。

  那么,这么大的一个窑,是怎样烧制瓷器的呢?南宁市博物馆考古队队员黄云忠介绍,龙窑窑身左右各开有不少长形孔,这就是投柴孔,每隔一段距离就设置一个投柴孔,煅烧产品的时候,就把柴、炭等燃料投入炉中。而要想烧出制品,最简单的产品也需要烧制2天2夜。据介绍,为了防止高温产生膨胀而损坏窑体,在投柴孔边还筑有支撑柱。

  一次抢救挖掘再确定4个“兄弟窑”

  据介绍,在1987年—1989年文物普查时曾做过统计,确定上林县明亮镇境内有4个古窑。

  “修公路,不仅让我们抢救挖掘出这处宋窑,还一并调查确认了新的两处古窑。”南宁市博物馆的一位负责人表示,2009年3月,“忻城—上林-宾阳新桥”二级公路扩建施工,工程红线范围涉及上林县文物保护单位“九龙窑址”。为配合公路建设,同时也为了了解窑址的性质、文化内涵、生存情况、分布范围、与周边地区其他窑址的关系等,收集相关历史文物信息资料,今年5月10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对该窑址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工作由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南宁市博物馆和上林县文物管理所专业人员配合协助发掘工作。从5月10日开始,一支由考古专家,技师和工人组成考古队进驻上林。

  而在挖掘和调查过程中,考古队员发现,“九龙窑址”位于上林县明亮镇九龙村论文屯至黎赵屯南面,分布在面积约为2平方公里山坡间,目前调查确认的共有8处,都为宋代耀州瓷窑系,本次因公路建设涉及所发掘的仅是其中编号为1号的窑址。

  下一页第 [1]

  20多种出土器型为桂南少见

  黄云忠介绍,1号窑址地表原为垦荒地,种植龙眼等果树,面积约为400平方米。他们小心翼翼地挖掘,发现窑头早年在兴建公路时已经损毁,现仅存窑室和窑尾(排烟道),窑身两侧设有窑门及投柴孔,窑内堆积为窑渣土,内含有大量碎砖以及匣钵、碗、盘、碟等遗物残件。废品堆积主要在北部窑室的两侧,厚度为1米左右,主要为碗,盘、碟、盏、瓶、罐、钵、匣钵、支钉等废弃品堆积。

  在考古队居住地,记者看到摆放着大量的宋瓷。但是出土的盘、碟、碗,跟明清瓷器不太一样,釉色以青、酱为主。经过火烧的盘、碟、碗呈金色,比较坚硬;没有经过火烧的则呈黄色,比较松软。

  据统计,发掘出土的文物主要有碗、盘、碟、盏、瓶、罐、钵共20多种器型,共采集标本近千件,其中以碗、碟、盏为大宗,其他为少量。以匣钵支钉叠烧,器物内底可见支钉烧痕;纹饰多样,有团菊、叶脉、莲瓣、钱纹等,内涵丰富,在桂南地区较为少见。

  九龙窑为何成制瓷小中心

  记者注意到,在一些器型底下,刻着“景德通宝”、“祥符元宝”、“太平通宝”、“绍兴元宝”等钱纹,以及“太”等字符。这代表着什么呢?

  “‘景德通宝’是北宋真宗的年号,而‘绍兴元宝’则是南宋高宗的年号,而‘太’则是祝福或者窑主的标志。”黄云忠介绍,从钱纹上年号以及文物的形制等可判断,该窑烧制的年代下限应至南宋初期。

  那么,1000多年前的人们,为什么会选择在这里烧窑呢?“这里有丰富的瓷土资源。”黄云忠说,经过调查发现,九龙窑附近深约1米的地下,分布着丰富的制瓷良土,且从上林县城到巷贤镇方向延绵10多公里均见分布,

  当初是什么人在这里开窑制瓷,为何8口“兄弟窑”并开,昔日的制瓷小中心怎么会逐渐走向衰落呢?

  考古队员走访了一些老村民,也查阅了相关县志,了解到周边的一些村落才建村数百年,也无相关记载。因此黄云忠估计,当初应该是外地人到此烧窑,而后又散去。

  “温度可以高达1000度以上,瓷器烧得既多又快、又透且省柴。”据黄云忠介绍,龙窑昔日以烧制缸、罐、壶、坛等日常用瓷器为主,使用的是传统工艺,一口龙窑一年可出产7窑左右,年产颇丰。宋代初期,瓷器发展迅速,海运也比较发达,后来估计竞争日益激烈,销量不好,遂烧窑者不再继续。

  罕见的桂南古窑标本

  那么,此次考古挖掘,能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收获呢?

  南宁市博物馆馆长张晓剑表示,上林九龙窑的发掘,是南宁地区第一次对古窑址进行科学考古发掘。本次对该窑址的抢救性考古发掘,全面了解了上林九龙窑群的性质、文化内涵、保存情况、分布范围等,收集了相关历史文物信息资料。最为重要的是,他们在考古中发现,器物钱纹饰、多个年号同时出现,而且数量较多,正是在桂南乃至广西地区比较少见的。不仅增加了研究资料,还为窑址的年代提供了确切的断代依据。

  而与今天联系来看,他们调查发现九龙窑址附近再深约1米的地下,分布着丰富的瓷土层资源,而今天宾阳的一些瓷器厂还广泛用这些瓷土,这对古今瓷器的演变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这是罕见的桂南古窑标本。”张晓剑称,从众多出土的遗物观察研究可知,该瓷窑所烧制的工艺水平与广西各地同时期瓷窑的工艺基本相同,对研究南宁乃至广西地区宋代瓷器手工业发展和经济活动等情况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也为研究宋代广西青瓷窑的分布和壮汉地区青瓷窑的相互关系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目前,该窑址的重要收获仅限于考古田野发掘过程中的初步认识,更多的重要意义有待于进一步的整理研究。

  上一页下一页第

  新闻链接:南宁重要考古发现和发掘

  1、豹子头贝丘遗址

  南宁最早发现的贝丘遗址,是1964年4月发现的豹子头贝丘遗址。该遗址位于柳沙园艺场内邕江北岸台地,南临邕江,高出水面约15米,第一次挖掘时,出土石器、骨器、蚌器、陶片。兽骨和灰屑并混杂铁钉、“开元通宝”铜钱等;含大量螺蚌壳、石器、骨器等遗物。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其出土蚌壳标本进行C14年代测定,该遗址的年代约为8000多年。1981年公布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由南宁市博物馆牵头,会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西文物工作队联合对该遗址进行第二次发掘,出土的鱼头形穿孔蚌刀很有特色。此外,在遗址里发现的烧制原始陶器的遗址,在广西乃至华南地区尚属首次。

  2、顶蛳山贝丘遗址

  顶蛳山贝丘遗址,位于南宁市邕宁区蒲庙镇南约3公里的九碗坡自然村东北、邕江支流八尺江与清水泉交汇处的三角嘴南端的顶蛳山。顶蛳山是一座大致呈南北方向的长条形小土岭,三面环水,呈半岛状,遗址就分布在整座山坡上。现存面积约5000平方米,是广西目前保存最好、出土遗物多、文化内涵丰富的史前文化遗址之一。遗址发现于1994年,1997年—1999年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广西文物工作队等单位对遗址进行了三次发掘,共发掘面积1000多平方米,发现了房屋建筑的柱洞和数量众多的墓葬;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片)、石器、骨器和蚌器等。被评为1997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3、隆安县丁当镇贝丘遗址

  2008年,一处具有6000余年历史的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在南宁市隆安县丁当镇被发现。在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的指导下,南宁市博物馆考古人员开始对该遗址进行了小规模试掘,共出土墓葬30多座,以及石器、骨器、蚌器等文物30多件。这是隆安地区首次发现和发掘贝丘遗址,这打破了广西的河岸贝丘遗址主要分布在食物充足、适合采集的大江大河两岸的"惯例",昭示着古人类由大江大河向内陆迁移的轨迹,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4、三江口汉代遗址

  2009年11月,南宁进行第三次文物普查时,工作人员在左江、右江、邕江汇合处的南宁三江口附近的一块庄稼地上,看到地表上有许多残瓦片,仔细察看后,发现有汉代的板瓦、筒瓦、陶罐、瓦当等残片,专家推测,从大量的残瓦片以及筒瓦、陶罐残片可判定,在这个遗址区域内,应存在过汉代大型建筑。

  在南宁市市区考古发掘中,从未发现汉代遗址,以及相关的文物,如今汉代遗址被证实发现,从考古学上说,曾被专家认为南宁汉代历史出现断代,无疑有了新证据,填补了南宁汉代历史文化研究的空白。三江口汉代遗址的出现,也是对研究汉代广西地区政治、经济状况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和重要的研究价值。

  上一页第

转发此文至微博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