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偷”师学艺庄稼汉当老板 老街村农民的农商之变

  ·系列报道之10

“偷”师学艺庄稼汉当老板老街村农民的农商之变
当上老板的徐智对未来充满信心

  由于5·12地震失地,老街村人的生活方式由自给自足的生产转为对商业发展的需求增大

  村民姚顺芳说:“土地没了,房子重修了,连烧火做饭的方式都变了,现在每家每户都在变,谁先变通,谁就先挣到钱。

  “我还年轻,只要肯干,没了土地一样可以挣钱养家”。谈到5·12地震后两年多的经历,30岁的徐智说,他一直在努力转变,从庄稼汉到点心店老板,他要用自己的双手重新撑起家庭的幸福。

  徐智一家三口住在汶川县映秀镇老街村的半山腰上。地震前,他和妻子靠着山上的几亩地,养家糊口。地震后,山上地被乱石填满,断了经济来源。他独自到了成都,“偷”师学艺,回到老街村开了一家点心店,第一个月就有几千元收入。他说,过几个月准备在映秀镇上再开一店铺,到时收入至少还要增加一半。

  庄稼汉之变

  土地没了“居家男”急得睡不着

  地震前,徐智是村上出了名的“居家男人”。平时除了种地,最大的爱好就是给全家做饭。农闲时候,别家的男人都出外打工,他却在家帮妻子料理家务。

  “回家后,发现土地没了,我急得连续三天都睡不着觉。”去年10月,房子修好了,徐智带着全家人回到村里,却发现山上的几亩地,已经被乱石填满,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一下子没了,他整晚整晚地睡不着觉。

  一开始,夫妻二人商量着出外打工挣钱,因儿子刚满6岁在家中无人照顾,只好作罢。后来,他跟着别人卖服装,由于不了解市场,钱没赚到,还亏了几千元。

  妻子武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每天晚上,夫妇二人就在纸片上,把挣钱想法一条一条地列出来,再一条一条地划掉,常常商量到深夜,也理不出头绪。时间长了,亲戚朋友串门,都会对徐智说上几句,这让他的心理压力更大了。

  不足400元庄稼汉孤身闯成都

  去年12月,徐智背上包袱,独自一人到了成都,走时身上只带了不到400元钱。他给妻子说:“猪有猪砂,牛有牛黄。我赚的钱不会比别人少。”

  由于没有出外打工的经验,到成

  都的第一天,徐智在车站附近转到晚上10点过,还差点迷了路。一开始,他想学厨师,可是别人看他动作慢,又不爱说话,跑了十几家餐馆,没有一家愿意雇他帮厨。第三天,徐智身上的钱所剩无几时,有一家点心店愿意雇他做帮工,不仅提供食宿,一个月还能有几百元的工资,他暗下决心,要学会做点心的手艺,回去开店挣钱。

  “偷”学技术会近百种点心做法

  “刚去的时候,都是新东西,我连开关都记不全。”一进操作间,徐智就傻了眼。烘箱、打蛋机、搅拌器,不要说

  学手艺了,有些机器他见都没见过。店里的伙计嫌他没见识,不肯耐心教他操作方法,他就主动请别人吃饭,拉关系套近乎,三天下来,总算把店里的8台机器,几十道开关摸得一清二楚。

  店里的规定严格,徐智这样的帮工只能打下手,也没安排师傅教他手艺。手里没活的时候,他就守在案板前,帮着递送工具,看着师傅塑形、雕花。晚上和店里的其他伙计,挤在一间屋子里睡觉,他借着谈天的机会向别人请教。两个月下来,他从帮工成了助手,制作蛋糕的基本工序也弄得一清二楚。

  “手艺全是‘偷’回来的,现在中西式的点心,我会做将近一百种。”徐智说,成了助手后,他听不太懂师傅讲话,师傅也不会细致讲。他就每天跟在师傅身后,一有操作机会,就用脑子硬记步骤,晚上睡在床上再慢慢琢磨。到了最后,他比其他先到的助手学到的东西还多。

  开店赚钱第一个月挣了3000多

  到了今年4月下旬,徐智向老板递了辞呈。临走前一个星期,他请负责采购的人吃了一顿饭,摸清楚了各种机器的价格。刚搬出点心店,就马不停蹄开始采购机器。

  “刚开始我也拿不准,后来他把机器搬回来的时候,我才觉得有希望了。”妻子武萍说,一开始,徐智打电话回家商量买机器开店的时候,她想了两天才把钱寄过去,而这些钱是家里存款的一半。

  5月,徐智租了一辆小货车,把机器和柜台都拉到了村里,亲戚们才知道他决定开店的事情,都赶来帮忙,不到3天,老街村的半山腰上就开了村里第一家点心店。第一个月收入3000多元,徐智拿着钱又新添了一台机器,店铺里的蛋糕品种又多了好几个。

  “现在我们俩的生活方式都变了,他主外、我主内,连他的性格也改变了一些。”武萍说,有人来买东西,徐智总是变着花样,给别人介绍,性格开朗了许多。现在不仅村民们会经常来照顾徐智的生意,就连附近的施工队,也会在傍晚收工的时候,到山上来称几斤蛋糕。

  徐智说,他已经在映秀找好了一楼一底的小楼,等到这里的旅游业兴起后,要在镇上再开一家店铺,还要把儿子送到条件好一点的学校上学。而在此之前,徐智夫妇二人结婚十年来,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自己会有开分店、当老板的机会。

  老街村之变

  先转变先挣钱

  5·12地震后,老街村有140户共418位村民,由于地震失地,该村现在面临耕地少、重建户数多、人地矛盾突出的困难。重建后,采取了集中安置、联户联建的安置方式。过去散居耕作的生产方式被彻底改变。

  一些失地村民,选择出外打工,或者经商为生。身份的转变,使他们的生活方式产生巨大转变,以往靠种田自给自足的村民们,对商业的需求开始增大。

  该村靠近映秀5A级景区,重建后,面貌一新,民族特色浓郁,新建了供水、排水系统和村停车场,旅游业和相关商业的发展空间很大。

  当地村委会一方面帮助村民盘活现存耕地,推广“公司+农户”的新型运作模式,建成了大棚食用菌种植基地,另一方面推动旅游服务业发展,如今村里的妇女都加入了羌绣培训班,布置了羌绣展示厅,同时安排专人出外销售。

  羌族村民姚顺芳近两个月,利用空闲时间绣制的作品,就已为家里增加了近千元的收入,而丈夫和别人在外包工程,一年能有好几万元的收入。她说:“土地没了,房子重修了,连烧火做饭的方式都变了,现在每家每户都在变,谁先变通,谁就先挣到钱。”实习记者肖翔摄影刘陈平

转发此文至微博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