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粤派文化:力争成为中国文化第三极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05日08:21  南方日报

  话题缘起即将出台的《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引发了我省新一轮的文化建设热潮,上至政要,下至黎民百姓,目光都聚焦在广东文化强省建设上,思考如何建设广东文化强省问题。本月2日,省委书记汪洋还专门同网友代表座谈,问计广东文化强省建设,征集民间真知灼见。本专栏继续刊发我省文化研究领域专家学者的建言,以期对文化强省建设有所启发。

  为文化强省定好位、把好方向

  广州有无可能担当起“粤派文化”的领军重任?广东能否成为中国文化的“第三极”?

  □彭澎

  30多年改革开放,作为前沿阵地的广东,经济第一大省的地位已经多年难以撼动,但是,广东在文化上与经济实力不相称可能是容易取得共识的问题。建设文化强省的任务现实地摆在了我们面前,我认为要真正取得突破,关键是定好位、把好方向。

  争做中国文化“第三极”

  与京沪的“京派文化”、“海派文化”相比,广东要打造“粤派文化”,首先是要弄清楚广东能否做中国文化的“第三极”。首先,如果说广州是中国经济实力仅次于上海、北京的“中国第三城”,那么,广州有无可能担当起“粤派文化”的领军重任?仅就高校科研机构数量和质量来看,除了京沪有国家级资源外,武汉、南京似乎也不让广州,成都、杭州、长沙也不输得太多。因此,广东作为文化强省,以广州、深圳为龙头的大城市将发挥什么作用是要明确的。其次,如果放在大中华圈来看,京沪港台可说是当代中国文化的“四极”。如此看来,则“粤派文化”要与“港九文化”融为一体,形成“大粤海文化”,这可能是大珠三角一体化的前景、珠三角大都市群在世界级城市群发展战略中重新定位的必然要求。再次,对“粤派文化”的岭南文化传统、港澳文化影响、中外文化融合等如何进行有效融合是要作文化底蕴上的梳理的。而全省各个文化圈层如广府文化圈、潮汕文化圈、客家文化圈以及环珠三角文化区域乃至海外“粤派文化”的传播等,都要尽可能容纳进“粤派文化”中去。如果把文化强省仅仅理解为广东省行政区划管辖范围的事,那就是对文化理解的偏差了。

  打造各种文化平台

  广东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在文化上有太多探索、太多领先了,但似乎都不能持久!好在文化产业可以算得上中国的一极,报纸等传媒仍算得上“中国第三极”,其他则有点乏善可陈了。建设文化强省,要在各种文化平台的打造上形成以经济实力作后盾的强势地位。首先,要成为引导中国学术潮流的理论大省、观点前沿,为此,要有一流的期刊杂志,要有领军的理论大家,要有振聋发聩的南粤学派;其次,要成为引导主旋律、娱乐大众的文化消费品制造大省,为此,要有思想最解放、视野最开放、观念最敏锐的电台、电视台、报纸、网络、影视制作等传媒系统,要有大批量能拿奖、能广泛传播、能受到大众欢迎的影视作品及其他文学艺术作品,尤其是能上星又能受到全国观众甚至海外观众追捧的节目(从国内外来看,这是传播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渠道);再次,要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世界级生产基地,为此,要把众多的创意产业园区真正打造成吸引知识、技术、资金、人才、品牌的平台,要把服务外包、动漫网游、软件设计、创意推广等形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把广东从“躯干型大省”提升为“头脑型大省”,占据产业升级的前端。

  完善文化管理机制

  为什么广东曾经领先的领域又落后了,这固然与全国大开放格局有关系,但多少也与我们的管理体制机制有关系,尤其是与有关管理部门、有关领导怕担责任,不敢闯出一条新路,没有“试错权”有关。显然,“杀出一条血路”的改革气魄已经让位于明哲保身、小富即安、不求进取、保官保位、患得患失。没有开明的领导和一大批敢担当的干部骨干,建设文化强省可能只是少数人闭门造车的空想。我们要在保持当年改革勇气的前提下,多一些智慧,做到收放自如、管控适当;多一些借鉴,参考海内外的经验、智囊的建议;多一些包容,只要不是异端邪说、于民无害,也就兼容并蓄一些不同意见、观点、作品和特殊人才。我们要用广东省委省政府对网络问政的宽容态度来对待文化管理;经济第一大省更有利于拿出大手笔来推进文化的大发展,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和资助,加大对文化艺术作品的奖励力度,加大对文化艺术人才的培养和交流。经济强大不能成为文化弱势的代名词,而应该成为文化强势的基础。

  作者系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促进文化产业结构呈现更迷人的“微笑曲线”

  建设珠江口六大岭南文化创意产业带,重点发展数字内容、工业设计、文化传媒、动漫制作、创意产品研发、咨询策划、设计创意等高端行业

  □张勇

  提升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推动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中国全球区域竞争的战略需要。配合《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的出台,广东省应不失时机地提升珠江口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把握世界经济文化增长重心转移的规律,争夺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的制高点和话语权。

  重视和提升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是文化强省战略的重要前提和核心环节

  文化强省必然要求是一个文化产业强省。广东省作为全国经济强省,具有很好的文化产业发展和培育的土壤,但与北京、上海、山东、江苏等文化产业发展较快的文化产业强省(市)相比,广东省区域文化产业总体竞争力不强,虽然产业规模、收入总量等方面均处于全国前列,但是与其他产业一样,存在产业规模不经济、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空间规划布局不到位等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广东文化产业在制造业的中端环节较有优势,但与制造业紧密衔接的两个高端(研发创意和贸易服务)较为薄弱,区域文化产业结构和空间规划布局路径有待明晰。

  遵循区域文化产业空间规划布局规律,与推动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相结合,在促进文化产业空间结构呈现出更迷人的“微笑曲线”上,广东省应打出自己的“自选动作”,实现区域文化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的战略性调整:一是促进区域文化产业与文化企业的趋集中化运动,在实现区域经济结构科学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同时,实现文化生产力的集约化发展,形成文化积累和文化创新的现代能力,以文化生产物质载体空间集聚的效益增长实现文化的增长;二是促进区域文化产业和文化企业的合理分散,实现文化空间经济的均衡发展;三是要有针对性地选择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和战略性主导文化产业。

  积极推进珠江口岭南文化创意产业带的崛起

  全球化时代城市竞争是区域间的竞争。广东省要发挥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综合比较优势,建设珠江口六大岭南文化创意产业带(城市联盟和产业联盟):广佛肇文化创意产业带(以广州市、佛山市、肇庆市为代表);珠江东岸文化创意产业带(以深圳市、东莞市、惠州市为代表);珠江西岸文化创意产业带(以珠海市、中山市、江门市为代表);潮汕文化创意产业带(以潮州市、汕头市、揭阳市为代表);客家文化创意产业带(以梅州市、河源市为代表);港澳都市文化创意产业带(以香港、澳门为代表)。珠江口六大岭南文化创意产业带(城市联盟和产业联盟)要与区域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相结合,体现为区域城市功能转型、为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为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服务的特点,重点发展数字内容、工业设计、文化传媒、动漫制作、创意产品研发、咨询策划、设计创意等高端行业,做强做大一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企业和品牌,培育出一批竞争力强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

  推进珠江口岭南文化创意产业带(城市联盟和产业联盟)建设的核心问题,是强化区域文化产业关联带整合,构建区域文化产业新增长极,提升区域文化产业创新功能,增强全区域的文化国际竞争能力。

  强化区域文化产业关联带整合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根据区域各城市的文化资源禀赋特征,深化文化产业链分工,建立文化产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其次,通过改革和重组,建立若干个特色文化产业和战略主导文化产业,使区域内的主要文化支柱产业形成有产业竞争力的规模新效益。再次,建立若干个文化产业增长极,并且使这些增长极之间建立起合理、呈网状结构的战略关系,最终形成一个科学、完整、合理的有较强竞争力的区域文化产业新空间布局。

  作者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中心副研究员

  文化做不强,粤商也做不强

  粤商要成为新一轮发展的领头羊,必须重视文化建设,以此丰富人文价值和商业价值内涵,提升商帮整体素质

  □李明华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成熟,商帮文化研究成为一个热门领域。传统的商帮,如徽商、晋商的商业文化传统被重新挖掘并赋予现代价值。在现实商业活动中,浙江温商卓然崛起,起初是在小商品市场崭露头角,然后一步步进军大商贸、制造业、房地产业、金融业,大军团式的从国内发展到海外,成为中国当代最具有代表性的商帮之一。

  相比之下,粤商及粤商文化的声息和研究却比较沉寂。

  若论商业历史传统,各地商帮都恐难与粤商相提并论

  如果论及商业历史传统,中国各地商帮都恐难与粤商相提并论。早在汉代,广东即以海上交通“舟楫之便”开拓了海上丝绸之路,经中国海和印度洋到印度半岛,甚至到非洲,与世界各民族之间进行商业贸易和友好往来。当年晋商在国内竭力推行“汇通天下”,促进资本流通,是现代流通的萌芽,但粤商却早就在进行世界范围内的流通了。明清时期,朝廷严格控制对外贸易,广东却一直没有停止过与海外的商业交往。从17世纪后期开始,清政府委托广东十三行行商协助粤海关管理广州的对外贸易,这种半官半商性质的外贸机构是中国商业史上的奇迹。清乾隆二十二年(1755年)至道光二十年(1840年)的85年间,各地对外口岸均关闭,只允许广东“一口通商”,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广东文化中的“重商性”特征、粤商在商界的重要地位,就是因这些历史的缘由而形成的。

  但是,在当代中国,粤商在经历了上个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上半期的辉煌之后,黯然感到被人超越的失落。沪商、浙商、温商、苏商,甚至整体的长江三角洲跨越式发展,都使粤商再难以“敢为人先”、“开拓创新”自诩。

  粤商的困境,从根本上说是文化的困境

  当前,我们建设文化强省,应该大力加强粤商文化研究。我认为,粤商的困境,从根本上说,是文化的困境;文化做不强,粤商也做不强。

  中国之大,商帮文化之众,各因其优势固能开拓生存空间。但既言之“商”,就必然有竞争。在竞争中,商帮文化的优势和劣势都会充分表现出来。在中国历史上,一些曾经有影响的商帮走向了衰落,这是由于外部条件及其内在的局限性所决定的,这里有很多教训应该记取。粤商从改革开放初期到上个世纪90年代,再到本世纪开始的10年,这个历程值得深刻反思。固然,粤商有悠久的历史传统,有开放、兼容、务实、守信的品性,有现代市场经济的丰富经验,但是,正如各派地域商帮一样,当代粤商也有自身的局限性。我认为这些局限性表现在:一、偏于一隅的局限性。一方面,看不到中国之大,看不到左邻右里之强,我就是“天子南库”,我就是“温柔富贵之乡”,盲目自信;另一方面,缺乏远大胸怀和世界眼光,企业目标、规划、决策和现实行为都十分小气。二、重感性轻理性的局限性。过分讲究经验和实惠,只务实不务虚,认为“洗脚上田”的经验即已足够,不重视理论提升,不关注规范化的、现代企业制度的普遍规则。三、价值观念和社会抱负的局限性。注重经济价值而忽略人文价值,缺乏政治意识和社会批判意识,参与意愿和表达意愿不强,倾向“闷声发财,低调为人”,很少有全国知名的“商界领袖”、“意见领袖”。四、文化素质的局限性。与长三角企业相比,粤商的受教育程度要低一些,因此后劲不足,致使长三角一些企业后来居上。五、母体文化的局限性。岭南文化是中华文化大花园中的一支奇葩,有独特的地域色彩,但也有历史的局限性。作为粤商文化的母体,岭南文化的内在局限(如边缘性、过分市井性等,),也成为粤商文化的基因。

  时代赋予了粤商新的历史责任。粤商要成为新一轮发展的领头羊,必须重视文化建设,以此丰富人文价值和商业价值内涵,提升商帮整体素质。目前学术界对粤商文化相当关注,一些高校成立了相关的研究机构,一些企业家也意识到粤商文化研究的必要性。全省性的“新粤商”评选活动,也推动了粤商文化的深入发展。如果政府能支持成立一些民间的粤商研究机构、粤商俱乐部,将会更有力地促进粤商文化的提升。

  作者系广东省文化学会会长、广州市政府参事

转发此文至微博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