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孵化园开启社会建设新模式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06日07:21  解放日报

  本报记者 谈燕 通讯员 章文峰

  政府、社会组织和社会企业“跨界合作”,共同破解原有“老路子”难以解决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问题,昨天下午,全国首个社会创新园区——上海市社会创新孵化园正式开园,以解决残疾人就业这一现实社会问题为案例,12个公益服务项目在园区率先“试水”。

  “社会创新”的实验实训基地

  位于卢湾区丽园路501号的上海市社会创新孵化园由老厂房改造而成。乍看,外观与一般创意园区别无二致。负责园区运作的上海浦东非营利组织发展中心(NPI)副主任丁立道出“核心区别”,“我们提供的是社会创新的支持平台,创新的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新机制和新的实践案例,孵化的是社会组织和公益项目,贯穿于整个过程的,则是政府、社会组织和社会企业的联合、互动。”

  位于孵化园2楼的艺林盲人按摩兼优爱实训基地,正是三者协作的一个典型案例。上海浦东新区优爱助残公益服务中心负责人卞经雯告诉记者,他们与艺林盲人按摩院合作,为有技能但无实践经验的盲人提供实训机会,增加他们的就业竞争力。据介绍,经过培训、测试合格的盲人学员可进入艺林成为正式员工,如有创业想法还可获得创业指导。

  而架起优爱与艺林之间桥梁的,正是社会创新孵化园的运作团队NPI,他们全面负责整个园区的项目筛选和运营管理。有项目的组织和有资本的企业,通过第三方的牵线搭桥走到了一起。

  至于政府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据市民政局副局长方国平介绍,社会创新孵化园由市民政局立项,福利彩票公益金提供资金支持,孵化园场地由市民政局通过租赁方式取得,并以招标方式选择孵化园项目的委托管理方,“我们也为孵化园的运营设置了具体指标:在未来三年内每年为30家以上社会组织提供支持;每年至少为100名残障人士提供就业辅导和培训;每年基地推荐就业的残障人士占接受培训比例的20%以上;每年至少举办50场以上公益活动;每年培训1000人次公益创业者和社会组织从业人员;争取每年有6—8个优秀的公益项目能成功复制到上海其他地区。”

  探索残疾人就业的“另一条路”

  为什么要在孵化园前加上“社会创新”的定语?

  市民政局局长马伊里这样解释,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创新作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全新模式,逐步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因为它倡导政府、社会组织和社会企业跨界合作互动的理念,以解决社会问题和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以社会组织为主体,采用更加科学、专业和低成本的方法来应对市场失灵和政府社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孵化园已经具备了社会创新最基本的四大要素:一是立足于应对社会问题;二是创新的解决模式;三是有一定社会使命驱动的社会创业者;四是形成跨部门合作。从这个层面上看,社会创新孵化园是上海基于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创新探索。

  NPI主任吕朝介绍,选择残疾人就业作为孵化园的首个案例,是因为在上海城市功能重新定位和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中,残疾人的集中安置面临着新的压力和挑战。福利企业规模从1997年的4180家、9万残疾人职工,到2010年只剩1477家、3.5万残疾人职工。大量残疾人在编不在岗,无法实现真正的就业。而第三产业的福利企业仅为18家,比例不到1%,吸纳残疾人就业非常有限,沿用单一的行政方法或市场的方法难以应付。

  社会创新孵化园聚集的项目,正是通过政府、社会组织、社会企业跨界合作互动,为残疾人实现就业提供全新解决方案。比如“黑暗中的对话”项目,是引进了德国理念的一个社会企业。在盲人培训师的带领下对健全人进行领导力和团队建设培训,使人们对于盲人和其他社会弱势群体的观念和态度发生显著改变。

  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

  “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去年12月,浦东建立了全国首个公益孵化园,为具有一定自我造血功能,关注弱势群体和残疾人就业、康复、融入社会的公益机构,提供系统、全面、科学的能力建设支持。此次社会创新孵化园的开园,也凸显了孵化社会组织,培育公益创业领军人物的功能。

  马伊里表示,对社会组织的培育发展不仅是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退出的问题,也不是政府简单提供资金资助的问题。对于社会组织,政府简单的资金支持并不能代替其自身成长必须的历练,有些社会组织正是因为在能力不足的情况下运行太多资金而陷入危机,我们希望通过孵化园这样的模式,培育一批具有很强可持续发展力的公益性社会组织,集聚一批具有公益使命意识的社会创业领军人才。

  园区不仅催生了政府部门、企业、社会组织之间的互动合作,而且还孵化出了社会组织服务社会组织的新机制,推动并实现了公益项目的集群化运作,形成了助残的公益产业链。这意味着社会组织在“政社合作”中作为一种结构性的主体正在得到呈现。

  据介绍,解决残疾人就业这一社会问题仅仅是上海市社会创新孵化园的 “第一步”,作为上海推进社会建设、探索现代民政的最新实践,市民政部门期待着这种社会创新机制、模式、方法能解决其他社会问题,如老龄化问题、贫困问题、外来人融入问题等。

转发此文至微博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