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平常心看“大学生淘粪工”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06日07:21  解放日报

  陆一波

  眼下,正值大学生毕业找工作的高峰。在这当口,温州市环境卫生管理处向大学生抛出“橄榄枝”:招聘8名“淘粪工”、有“事业编”,须大专以上学历。一时间,千余名大学生纷至沓来,可谓“百里挑一”。

  当“大学生”与“淘粪工”划起等号,尤其是还附带着“事业编”,公众舆论难免不哗然。对于“淘粪工”,许多人一定有着特定的时代记忆。改革开放前,“淘粪工”是劳模的代名词,国家领导人会见时也会称赞有加:“国家主席与淘大粪的只不过革命分工不同。”而到了改革开放后,许多家长却这样教育孩子:“你要是不好好学习,将来就淘大粪去。”以致到了今天,大学生也要竞当“淘粪工”,人们的情感总会有些“落差”。许多人纷纷质疑,大学生当“淘粪工”到底是正常岗位供需还是“人才高消费”?

  另一种颇为集中的质疑声是,为啥大学生“淘粪工”是“事业编”?不少人言辞凿凿:一份原本只需体力和吃苦精神、并不需要太多文化水平的工作被赋予了“事业编”,随之而来的就是相对较高且稳定的收入和丰厚的福利。这样的体制,只会出现在政府机关或事业单位的决策里,而不会发生在更尊重市场规则、懂得计算人力成本的企业里。于是乎,“哥淘的不是粪,是事业编”、“淘粪虽臭,事业编却香”等论断甚嚣尘上;更有“大义”之士疾呼,“淘粪编制”与创新型社会、与改革背道而驰。

  冷静分析上述言论,笔者以为,对于大学生当有编制的“淘粪工”,公众大可不必过分“惊叹”,也不必过分“热衷”地去探析其背后意义。对于“淘粪工”,许多大学生尚能破除成见、勇敢地跨出“第一步”;社会公众对此更应保有一颗宽容心和平常心。

  众所周知,我国的高等教育正从精英阶段进入大众化阶段,截至2009年高校在学人数总规模已达2979万人,稳居世界第一,毛入学率已增至24.2%,一些发达地区更是超过了50%。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许多大学生越来越意识到“读大学更容易、找工作却更难”。正因如此,许多大学生开始走下“天之骄子”的神坛,回归普通劳动者的身份。前些年,我们还诧异,为何欧美发达国家的工厂里,许多一线工人都是大学生。如今这种“回归”,在国内也已司空见惯。既然如此,大学生当“淘粪工”——同样是普通劳动者的一员,又有何诧异?

  对于大学生“淘粪工”的“事业编”身份,笔者以为也不必过于“惊叹”。在不少西方发达国家,类似“淘粪工”这样的工作人员和政府人员一样,都属于公务员。在日本,我们看来十分 “不起眼”的垃圾处理工大部分就是公务员。因为对于这种公益性事业,政府的投入不仅有利于更好地公益化运作,也有利于监管。“淘粪工”被赋予“事业编”,不啻也是从公益性出发,对其辛苦工作的一种肯定,并非冲着“大学生”的名头而去。

  大学生竞当“淘粪工”,无疑给人们的传统观念带来了巨大冲击。但不妨回想一下,近些年来,大学生送外卖、送快递、扫马路甚至摆摊卖猪肉等消息,已屡有耳闻。在历经一番热议后,无论是大学生还是公众,最终也都以平常心视之。对于当下出现的大学生“淘粪工”,我们何不从开始就以平常心视之?

转发此文至微博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