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大综治”解决大难题

  编者按 重庆市整合综治、信访、公安、司法、安监、武装资源和力量,构建实行“六位一体”的大综治格局,得到了中央政法委的高度肯定,将“重庆经验”列为全国学习的典型。本报今天起分上下两篇对重庆加强综治基层基础建设、及时化解社会矛盾、推动社会管理创新等工作进行报道。

  保卫一个个公民,就是保卫一个城市!以打黑除恶为肇端,重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大格局从2007年起逐渐形成,至今趋向成熟。这个“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一体化大综治格局,谱写了重庆综治维稳工作的新篇章,被中央政法委誉为“重庆经验”。

  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

  重庆区域特色使各种矛盾冲突纠结,成为考验重庆社会管理的大难题,“大综治”成为必然的选择

  重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实现理念的嬗变,缘于重庆“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的特殊市情。重庆辖40个区县,总人口3200万,其中农村人口1900万、流动人口1000余万、三峡库区搬迁安置移民113万,是典型的“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同时,重庆还面临老工业基地改造、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城市大建设大发展等诸多挑战,综治维稳工作任务十分繁重,面临社会建设、社会管理的诸多难题。

  为此,2007年初,重庆市综治委组成13个调研组,深入基层开展专题调研。在反复调研论证的基础上,重庆市委、市政府决定以加强综治基层基础工作为突破口,构建“一体化大综治”格局,实现综治维稳工作的战略新突破。

  “平安重庆”建设是大综治的首要目标。2007年9月,重庆市出台《关于切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基础工作的意见》,在全国率先提出基层综治一体化工作思路和“六位一体”、“七位一体”(即综治、信访、警务、调解、治保、安监、民兵)综治平台建设模式。2009年4月,出台了《关于建设平安重庆的决定》,把综治工作的内涵延伸到社会安全、生产安全、食品药品安全、交通安全、居住安全5个方面,提出了把重庆建设成为治安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投资者安全放心的直辖市的战略任务。

  这一大综治新思路,立即成为全市各级党委、政府抓好综治维稳工作的共识。在党委、政府的主导下,市、区县(自治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综治基础平台不断得到强化,乡镇(街道)“六位一体”、村(社区)“七位一体”的一体化工作运行机制很快建立,基层综治维稳力量迅速整合起来,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基层自治组织和群防群治组织为基础、基层政法综治和信访组织为骨干的基层综治网络不断巩固。经过三年多的探索创新和总结完善,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齐抓共管、合成治理、各建其功的大综治工作格局。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今年1月以来,结合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工作,重庆市对有暴力倾向、容易肇事肇祸的精神病人及其他重点人员进行了全面摸排,落实管控措施,做到早发现、早控制、早预防,把各种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防范于未果之前,确保小事不出村(居)、一般事不出乡镇(街道)、大事不出区县,实现了矛盾纠纷化解率达85%以上的目标。

  以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为核心的“大调解”机制的建立也成为重庆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举措之一。经过两年努力,重庆市建立了以人民调解为基础、行政调处为主体、商事和劳动争议仲裁为补充、司法审判和信访工作为保障的调解工作大格局。特别是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大调解顺利对接,委托调解、诉前调解、协助调解运行畅通,发挥了基础性作用。2009年,该市累计调解民间纠纷37.73万件,调解成功率达98%。

  “大走访”深入千家万户:

  从移民、教育、涉农等群体性问题入手,解决社会深层次问题;投入63.4亿元化解信访案件,受益群众600万人

  群体性问题具有的广泛性揭示了社会的深层次矛盾,为此,重庆市着力研究群体性诉求问题,把涉及群体性问题分解成20类45项信访诉求,逐一研究解决。2008年,市委出台三峡库区淹没征地农转非移民养老保险、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招考录用、部分涉军群体人员增加补贴等9项惠民政策。在此基础上,2009年又解决了国企“双解”人员和集体所有制企业退休人员以个人身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等8项惠民政策,累计解决17项群体性信访诉求。今年又排出了16项涉农、涉军、涉教等群体性诉求,力争今年内解决。

  2008年,重庆市委决定发扬群众工作优良传统,面对面地做好群众工作,在全市组织开展“大下访”活动。两年来,市和区县共投入63.4亿元,化解信访案件10.6万件,受益群众近600万人,实现了市和区县两级信访总量、区县信访量、全市群众来信、群众来访、群众集访件(次)五个大幅度下降,下降幅度均在25%以上,最高的达到45%。

  针对群体性事件高发多发态势,重庆研究制定了《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工作规范》,建立了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三道防线”,即党政主导、舆论引导、专门部门快速处置,并在全市组织实施。三年来,全市未发生一起因处置不当而造成重大影响或严重后果的群体性事件。中央信访工作督导组评价认为,重庆为期两年的大下访、大走访活动,从组织领导、工作部署到各项措施的落实,以及所取得的成效都是前所未有的。

  安全感怎样获得:

  “大综治”以社会治安管控为核心,建设覆盖城市、乡村的安全保障这一最大的“民心工程”

  重庆大综治格局的施行,让全市人民出行放心,居住安心。

  根据中央政法委的统一部署,重庆市于2009年6月开展了新一轮“打黑除恶”专项斗争。全市集约7000多名公安民警和武警官兵,组成245个办案组,依法打掉了一大批涉黑涉恶团伙,铲除了一批黑恶势力“保护伞”,解决了群众反映强烈的社会治安问题。在今年开展的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行动中,重庆市共排查709个重点地区,市一级挂牌100个地区,区县(自治县)挂牌609个,逐一落实整改措施。据国家统计局组织的第9次全国群众安全感入户抽样调查结果表明,2009年度重庆群众安全感达96.62%,居全国第九,位列四个直辖市之首。

  2007年以来,重庆市深入推进“两驻一巡”工作,逐步实现了城镇每个社区、农村每5000人左右建一个警务室,实现一区一警或一区多警,城乡建成警务室2905个、驻警3886名,全面实现街面有巡逻、小区有保安、社区有守护、单位有保卫、村社有联防,提高了动态环境下预防和控制违法犯罪的能力。

  全面推行交巡警合一新型警务模式,目前重庆市已在全市区县(自治县)设立交巡警平台300个,配备交巡警8300名,24小时在主要路段、重要场所、重点地区实施巡逻执勤,提高了见警率和与犯罪分子的碰撞率。据统计,交巡警勤务机制改革后,主城区刑事案件同比下降10.4%,暴力案件和多发性侵财案件同比分别下降29.2%和14.1%。

  今年5月以来,为全面加强校园安全力量,重庆投入12亿元,建立校园新型警务体制和勤务机制,区县公安分局成立校园安全保卫支队,向全市中小学、幼儿园派驻6000名校警,配备3.3万名保安人员,配备安全保卫干部1.1万名,安装了警校联动的视频监控和报警系统,实现对学校及周边动态社会全方位、全天候、无缝隙、立体化覆盖,提升了校园安全整体管控能力。

  记者在重庆市检察院采访中获悉,重庆检察机关今年以来积极探索“阳光检务”新模式,进一步强化检务公开,多方位服务群众,多渠道接受监督:建立阳光便民“网络大平台”;推出系列“检察开放日”活动;创建互联网举报线索处理机制;设立“重庆检察”网络流动服务站等方式,打造了“点、线、面”相结合的多维立体的“阳光检务大平台”。

  按照社会化、市场化、职业化、规范化的思路,重庆全面加强治安协勤队、社会巡逻队、护村队、治安信息员、保安、治保调解队伍建设,专业群防群治队伍总人数达30万人。在全市组建了平安志愿者队伍,在市、区县(自治县)、乡镇、村(社区)分别设志愿服务总队、大队、中队和分队。预计到2012年,志愿者将达100万人,成为全市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的新生力量。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转发此文至微博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