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一“拆”一“并”皆为发展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07日06:31  解放日报

  本报记者刘斌黄勇娣本报通讯员蔡双琪

  池学聪是熊猫机械集团老总,他的企业在青浦工业区。每天一早,他从市中心赶往青浦上班,晚上再从青浦赶回市区家里。昨天,青浦工业区对外宣布的一项“大手笔动作”,引起了池学聪的极大兴趣:56平方公里工业区被 “一拆为三”,分别挂牌设立上海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青浦园区公司、上海青浦出口加工区和上海青浦工业园区发展(集团)公司。

  青浦区区长张国洪说,工业区 “一拆为三”,将给池学聪这样的企业家乃至工业区里产业工人的工作生活带来改变。当然,这个“拆”还得与先前的“并”联合起来发挥作用。今年初,区里依据青浦淀山湖新城优化方案,已将朱家角投资公司和青浦新城公司合并为上海淀山湖新城开发有限公司,将新城范围西扩至淀山湖东岸,北拓至整个青浦工业区。一“并”一“拆”,为的是改变新城建设与工业区开发“生手拉胡琴——自顾自”的毛病,全方位推动产城融合,为全区经济发展创造新动力。

  为什么园区大多数人奔波两地

  池学聪的工作生活现状具有代表性。青浦新城早在几年前就已规划建设,但买房的基本是青浦本地居民,池学聪选择的是市中心安家,遇上商务接待也安排到市里。他说,他也想住在青浦新城,可以节省不少精力、时间和其他成本,但新城的综合配套服务跟不上,有诸多不便。工业园区的绝大多数投资者和他一样每天在青浦与市区之间奔波。一般产业工人,少数住集体宿舍,大多则租住农民房子。据调查,目前工业区管理和生产人员有1万多名,但住在新城的仅有10%。

  一方面,新城的配套服务不到位,“留不住人”,工业区工作人员工作生活疲于奔波;另一方面,工业区等产业板块囿于种种束缚,不能为新城注入活力和人气,新城开发建设缓慢。青浦区领导班子在调查中发现,新城和工业区各自有50多平方公里,大家各自为政,局部推进、单边突破,新城原本的规划方案并未将产业依托纳入进来,开发的房产、商业等都主要瞄准本地居民和投资客,而工业区也并未将新城与自身的开发建设紧密联系起来。

  “拆”“并”背后推进“产城一体化”

  新城与工业区管理机构的“并”与“拆”背后,实际上是“产城一体化”启动推进。

  工业区“一拆为三”,并不仅仅是管理体制上的变革,而是重新调整生产力布局和结构,探索推进三个转变:土地开发由浅度向深度转变,产业结构由制造业为主向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相结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下转第6版)

  (上接第1版)据介绍,分设后的青浦工业园区发展(集团)公司开发面积调整为16平方公里,主要功能定位为推进产城联动,打造总部、商务、制造为一体的精品区。青浦出口加工区由原来的3平方公里“扩容”为16平方公里,进一步加快以“新能源、先进重大装备、电子信息制造、新材料”为主导的先进制造业和以“保税物流、软件与信息服务”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在打造智能化、生态型开发区基础上逐步向国家保税区发展方向迈进。而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青浦园区公司,是顺应市政府关于张江开发区扩区要求的新产物,开发面积高达25平方公里,集中了中纺城、青浦科技园和原园区中高新产业相关资产,携品牌、政策等优势聚焦生物医药、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先进产业,努力建成企业创新的先导区、集聚高新技术的功能区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区。3家公司拥有2个国家级开发区、1个市级开发区,开发力度更大,进程也更快,将对新城的产业板块进行多元拉动和错位竞争。

  而淀山湖新城将立足110平方公里,通盘谋划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两轮驱动”。上海淀山湖新城公司董事长鲁千林说,现在,新城不仅把工业板块纳入整体规划,还将进一步强化服务业板块,将协调居住、工业、商业等功能用地之间的相对平衡关系,使之形成组合效应,提高城市运营机能。青浦新城将是一座独立的城市,为投资者、白领和产业工人提供生活、工作、就学、购物、文化娱乐等优质服务。

  在新城最西部的滨湖片和西片,有淀山湖和朱家角古镇,提供休闲度假、生态居住场所;在新城中片与西片之间已建成淀山湖大道,两侧即将引入教育园区、大型医疗机构、体育馆和演艺中心等配套项目;而在中片青浦区政治文化中心,现代消费、商务洽谈有了更多的去处。新城的东片区建设方案敲定启动,规划设置轨道交通站点,并集中大型居住区、商业商务配套等功能。这引起池学聪这样的企业管理人员的关注和兴趣。

转发此文至微博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