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点“渔”成金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07日07:51  中国青年报

  新华社记者 强勇

  黑龙江省抚远县水产局原局长屈兴才在当地有着“鱼王”的称号。这名黝黑皮肤的汉子出身渔民家庭,对养鱼和捕鱼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独特的天赋。

  半年多来,屈兴才虽然因患肠癌被迫住院接受治疗,但他的心里却始终牵挂着当地的鲟鳇鱼保护和繁育工作。

  抚远县有“中国鲟鳇鱼之乡”的美誉。鲟鳇鱼是黑龙江水系特有的珍贵鱼类,曾与恐龙生活在同一时期,和长江水系的中华鲟齐名,也是国内9种鲟科水生野生动物中唯一能带来生产价值和经济价值的鱼类。

  上世纪90年代后期,过度捕捞使中国“东极”抚远境内的鲟鳇鱼数量急剧下降。到后来,每年鲟鳇鱼的出水捕捞量不足高峰年份的10%,个体超过千斤的鲟鳇鱼几乎绝迹,鲟鳇鱼资源保护亮起了红灯。

  屈兴才自2002年担任抚远县水产局局长后,对这种情况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他组织人员进行走访座谈,请专家论证,最后作出从单纯捕捞到捕养结合、以养为主、繁育苗种、增殖放流的决定。几年坚持下来,鲟鳇鱼人工养殖给抚远带来了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抚远不搞人工繁育,渔业就没有出路。”为培育黑龙江原始鲟鳇鱼第一代种鱼,屈兴才踏上了艰辛的科研探索之路。面对高寒地区难于克服的繁育难题,他带着局里仅有的几名“文化人”,与相关科研部门没日没夜地钻研摸索繁育养殖技术,从江中捕鱼到人工采卵,从雌雄受精到培养出苗,他都亲临操作。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屡次失败后,屈兴才率领的团队终于破解了鲟鳇鱼在高寒地区繁育养殖的难题。

  不过,问题也接踵而至。由于北方高寒地区鱼的生长周期较长,苗种和成鱼的过冬问题一直没有任何经验可循,鲟鳇鱼产业从而形成了北方生、南方养的尴尬局面。而对抚远而言,仅靠销售鱼种、鱼苗显然无法重振昔日渔业的辉煌。对此,屈兴才说:“商品鱼都是从南方进来的,我们感觉到一方面钱叫人挣走了,同时鱼又返销到黑龙江,这让我们感到惭愧。”

  为使抚远的鲟鳇鱼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屈兴才组织专家进行技术攻关,重点解决饲料和网箱养殖等技术难题。2007年冬,抚远攻克了人工加氧和增加温度两项技术难关,获得了95%的越冬成活率,建起全国最大的鲟鳇鱼养殖基地。2008年11月份,由水产局通过人工规模养殖方式培育出的鲟鳇亲鱼开始繁殖鱼苗,标志着我国鲟鳇鱼养殖仅依赖捕鱼取卵的时代结束,鲟鳇鱼保护也得到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当地渔民意识到,原来,不靠捕捞,鲟鳇鱼创造的价值更大。目前,抚远鲟鳇鱼繁育养殖基地已从2003年的年孵化能力80万尾发展到现在5000万尾,品种发展到12个,年销售收入实现6500万元。

  然而,与此同时,屈兴才却由于过度劳累病倒在鲟鳇鱼养殖的最前线。从上任以来,屈兴才就很少休息,三两天不睡觉对他更是家常便饭,最长时他曾连续一周不曾合眼。虽然繁育基地就在县城里,屈兴才却连续3个月没回过家门。即使是孩子考大学,他也无暇顾及。等孩子上大学走,他也没能送行。屈兴才的女儿问妈妈:“我爸到底哪儿去了?”深深理解丈夫的妻子开玩笑说:“你爸不跟咱过了,天天和鲟鳇鱼过日子呢!”

  长期的超负荷工作彻底拖垮了屈兴才的身体。为了鲟鳇鱼,这个原本体重90多公斤的壮汉累掉了20公斤肉。如今被迫需要休息的他,即使身患绝症,还牵挂着鲟鳇鱼保护和繁育工作。这个“和鲟鳇鱼过日子”的水产局局长用平凡书写着他的无悔人生。

  新华社哈尔滨7月6日电

转发此文至微博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