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彼岸(3)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07日09:53  深圳晚报

  

彼岸(3)

  【张斌 著】

  上期回放:

  洛杉矶两次承办的夏季奥运会,轻巧地将奥林匹克运动带入崭新的历史阶段,奥运会遗产惠及南加州的人们。

  负债10亿,温哥华的奥运代价?

  当初,温哥华提出申办2010年冬奥会时,最大的阻力来自于过往蒙特利尔巨亏带来的全民心理阴影。极端的加拿大群体担心,要再一次全民为奥运会买单。开幕仅仅几天之后,英国媒体已开始为加拿大人担忧了,在《泰晤士报》上开列出了一系列的“负面”情况,除了奚落加拿大人火炬台“乌龙”之外,最挂念的还是这一届冬奥会的财务状况。不知道英国人从哪里获得的数据,温哥华的预算居然是申办报告所描绘的10倍之多,达到60亿美元,而收益全然没当初预期那般乐观。这篇报道让加拿大人异常气恼,与英国人打起了嘴仗。伦敦奥组委的团队离开温哥华的时候评价也不高,最值得学习的居然只有这两点:高涨的热情和街道上竖起的大屏幕。

  在温哥华的组织者嫉恨英国人的同时,《纽约时报》也从侧翼攻击过来。美国人给出的标题也许会让所有加拿大国民心凉半截,10亿美元的奥运债务已悄然在账面上显现出来,承担这一债务的将是温哥华58万市民。《纽约时报》的报道并不能取代国际奥委会和温哥华组委会最终的决算,但有一点可能已成共识,那就是温哥华凭借一届冬奥会直接实现赢利已不现实。

  残酷的经济危机影响到北美市场,温哥华冬奥会的赞助商北电集团和通用汽车先后宣布破产保护,虽未殃及赞助商的现金支付,但是市场一定是在缓慢萎缩之中。北京奥运会这方面经费的计算有我们自己的特点,国家和地方政府承担很多,不会过多地体现在奥组委的账目上。相较于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温哥华的安保费用基本合理,因为6年前仅安保一项就已经超过了10亿欧元,好在欧洲情况也比较特殊,欧盟出手相助,拨款资助,共保平安。

  国际奥委会始终在密切关注着温哥华冬奥会的运行。曾有报道说,当组委会面临巨大财务压力时,4.32亿美元的应急资金从瑞士“雪中送炭”到温哥华,让冬奥会筹备工作不至于缓慢下来。温哥华所属的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也没坐视温哥华艰苦挣扎,已被迫有计划地调整预算。

  那些热心于冬奥会的远道来客们当身处温哥华之后,也会有些许抱怨,最主要是集中在所谓的高票价上。这一点也被伦敦组委会考察团记录在案,被认为是温哥华组委会的重大失误之一。其实,温哥华组委会的票务定价系统还基本合理,主要是热门项目与冷门项目之间的价格调剂不够。一张男子冰球决赛的最好位置的门票卖到1000加元,大约折合人民币7000元。这样的价格在北京奥运会的篮球和田径赛场周边一定会被认为是可以接受的。没精确的数据来说明高票价把多少观众挡在场馆大门之外,唯一可抱怨的恐怕是颁奖广场的门票都要卖到21美元。组委会有苦难言,颁奖广场如若免费开放的话,安保一定会面临更大的挑战。

  无论是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调整预算还是高票价策略,都还不足以从根本上让温哥华摆脱因奥运会而造成的债务危机。按照原本的如意算盘,温哥华市政府期待着奥运热潮可以拉升一直低迷的房地产,带动相关产业,这多少让我们有似曾相识之感。现任温哥华市市长罗伯特森就是因为坚决支持引入房地产开发商建设奥运村获得巨大支持率而入主市政府的,按照这位市长的蓝图,组委会免费使用奥运村,赛后转为高档地产出售后,政府在税收和周边环境的收益方面将是长远的大赢家。从悉尼奥运会之后,这一模式就开始被纷纷仿效。

  不幸的是,温哥华遭遇了金融危机严冬,开发商无力大规模投资,市政府要出面帮助借款,奥运村周边环境原本一片荒芜败落,环境投资又让市政府增加了近10亿美元的支出。乐观者认定,若干年之后奥运村周边的蓬勃一定会让整个城市受益,但周期过长,解不了近渴。罗伯特森市长和同事们一道设计了以奥运会巨大的影响力来吸引全球的投资和技术,期待温哥华可以顺利地逐渐转型为“科技之都”。借助一届冬奥会实现整个城市的产业转型是最理想的目标,是否身背美国人给定义出的10亿美元债务,几年之后再仔细算账吧。

  下期预告:

  美国专门研究奥运会传播的学者安德鲁在他的一本专著的序言中曾经有过一段极为经典的文字,可以帮助我们充分理解那个时代一场冰球比赛的特殊历史价值。

转发此文至微博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