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高温下弱势群体更渴盼“阴凉”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07日11:25  大众网-齐鲁晚报

  高温不再只是老天爷的事儿,城市管理部门也不能只是发一下高温预警就够了。一个完善的高温预警机制,应切实保护高温下劳动者的各项权益,尤其要关照城市中的弱势群体,给他们一片遮挡烈日的“阴凉”。

  □本报评论员马云云

  热!热!热!这几天,高温成了各地的重大新闻。据《人民日报》报道,全国多地最高温超40℃,34个气象站记录破历史极值。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专家分析称,今年高温强度强、日数多、热浪持续时间长。

  对不同职业的人来说,高温有着不同的涵义。那些整天坐在空调房里的人,除了上下班路上,很难体会到滚滚热浪的威力,最辛苦的是露天作业的人员——交警、建筑工人、快递员、保洁员……每年夏季,这些群体都是媒体关注的“明星”。

  这些年,不少地方开始重视对高温下劳动者的权益保护,实行高温补贴、温度达到一定限值时给农民工放高温假等,这些规定多少让劳动者从心里得到些安慰。不过综观全国,一部全国层面的法规《防暑降温措施暂行办法》从1960年已经“暂行”到现在,而且适用范围有限,早已不适应现在的社会环境。2007年卫生部曾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工作场所夏季防暑降温工作的通知》,但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支持,在执行和监管上存在难度。

  从媒体报道来看,一些地方规定的高温补贴数额仅仅是“意思意思”,甚至出现陕西企业工人高温补贴每人每天2元钱仅够买块雪糕的事。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一些吹着空调的公职人员每年不菲的消暑降温费。这还不算,由于缺乏奖惩机制,就算是“意思意思”的补贴还不一定能“意思”到点子上去,据媒体报道,各地视补贴规定为无物的用人单位到处可见,为了不丢饭碗,工人们宁愿热得中暑也不敢伸手要这份钱。难道为城市挥汗如雨的人们最终只能忍气吞声?

  和地震、飓风等传统意义上的自然灾害不同,高温天气剧烈程度不够强,但其破坏力不容小视。工人中暑甚至死亡、用电用水高负荷导致停电停水等早已不是什么新闻,人们越发觉得,高温不再只是老天爷的事儿,城市管理部门也不能只是发一下高温预警就够了。

  1995年7月,热浪灼烧芝加哥城,造成700多人死亡。纽约大学社会学家肯林堡研究惨痛教训后说:“必须将热浪作为芝加哥的社会灾难问题看待。”指出“热浪是一种特别的灾难,因为主要针对穷人”。受此影响,芝加哥城构建了一套城市热灾管理体系。广东省曾有人大代表提出将高温当作灾害处理,像对待水涝、地震等自然灾害一样,建立“高温预警应急保障机制”,得到了广泛响应。

  经过多年的发展完善,我国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已经形成一系列较为规范的应急预案体系,这可以作为建立高温预警应急机制的参考。一个完善的高温预警机制,不仅仅是规定要发放高温补贴、放高温假这么简单,也不仅仅是规定高温补贴的细则,而是应该制定刚性的奖惩机制,做好各种事故的处置预案,切实保护高温下劳动者的各项权益,尤其要关照城市中的弱势群体,给他们一片遮挡烈日的“阴凉”。到那时,我们就不像现在这样“怕热”了。

转发此文至微博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