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荔湾激活城市记忆 找回根的感觉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07日14:11  金羊网-羊城晚报

  老西关蝶变

  □羊城晚报记者 张演钦

  广州荔湾区揭盖复涌后,蒋光鼐故居露出来了,西关大屋也露出来了……更重要的是:不久后,荔枝湾涌可以扒龙舟了!

  文化建设,不仅仅是建设一座博物馆,也不仅仅是对一幢文物建筑的修旧如旧;不仅仅是演出一场歌剧,也不仅仅是展出一件国宝。它还是对当地百姓固有的自我选择的生活方式的尊重,是对生命个体内心深处的城市记忆的保育,唯有如此,文化建设才有了温暖人心的现实关怀。

  期待:

  出门可濯足

  泮塘扒龙船

  住在广州荔湾区文昌路的老居民显水几乎每天都要留意一下,荔枝湾揭盖复涌工程进行得怎么样了。“很快,荔枝湾涌就可以赛龙舟了!上一次赛龙舟,是广州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第三年……”

  揭盖复涌,这是广州市荔湾区创造的一个词汇,意思是:揭掉马路路面,让河涌重见天日。也许很多人不知道:荔枝湾路坚硬的路面下,曾经是碧波荡漾,婉转旖旎,每到端午,龙舟竞渡,锣鼓喧天。

  羊城晚报记者来到附近的泮溪酒家,门口右边的马路被围蔽起来,入得去,原来这里就是施工工地,一片热火朝天。马路已经被挖掉,更深的地下,巨大的水渠正在安装。左边,有一座尖顶的两层古塔。“这就是文塔。”随行者告诉记者,“我们将把马路揭开,恢复原来的荔枝湾涌,文塔是一个重要的节点。”

  揭盖复涌,长达900米,形成之字形走势。一头是梁家祠,一头连接荔湾湖,从此,著名的西关水系将真正穿越城市居民的生活空间,再现原来的水城格局。

  去年,规划一出,马上在这一带的居民中引起轰动。快20年了,出门可濯足的记忆已渐渐消褪,热闹的龙舟竞渡也已成陈年往事……如今要揭涌了!显水说,老广州、附近居民、泮塘乡民,无不感到万分欣喜,鼓舞欢腾。

  显水流露出浓浓的荔枝湾涌情结,他说,荔枝湾自古就有“游船河”的游乐活动,每至夏季,人们纷纷乘坐游艇、舢板、花船,荡漾于河涌上,沿途重重红荔夹岸,阵阵荷香围裹,一片清爽醉人。此外,海鲜虾艇、鱼生粥艇、烟酒果艇等在游船边来往穿梭,伴随着吆喝声、叫卖声、咸水歌、嬉笑声,构成了一幅别有情趣的南国水乡风情画卷,令泮塘荔枝湾素来享有“小秦淮”的盛名,其中又以荔枝湾涌河道一带最为繁盛。而在端午节“泮塘扒龙船”的那天,远近各地20条龙舟前来泮塘趁景游龙,河涌两岸都会聚集无数的民众争相观赏。“小时候爷爷就带我看过。”这里的龙舟活动自明朝中叶就已经存在,独特景致伴随着“海珠好龙”、“盐(步)泮(塘)父子结谊”、“五京奎”等故事,成为广州传统习俗以及广州附近各乡村人民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

  恳请:拓宽河道,让龙舟好转弯

  “大家仔细研究方案后,都急了!”原来,规划中,即将恢复的荔枝湾涌是扒不了龙舟的!显水说,他们决定给荔湾区区长写封信。信里提出了他们的改造方案,希望确保能够扒龙舟。

  显水说,原方案揭盖复涌后,“食养坊酒家前河道转弯位”设计的角度太大、弧度太小。“一条龙舟的长度为34米左右,宽为1.2米左右。恳请有关设计单位能根据实际情况加大该‘转弯位’的弧度,减少‘转弯位’的角度,尽可能调整一下该处的水面宽度,出一个能让龙舟顺利通过的好方案,勿让龙舟望‘弯’却步!”

  此外,他们认为揭盖复涌后的河道过窄,应该加以拓宽。原来的设计宽度不足4米,不利于船只的航行,更不利于龙舟的通行。除了船身的宽度以外,舟船还需要一定的空间来进行划桨。“建议将河道拓宽至8米。”

  还有,显水认为多座横跨河道的桥梁其桥洞设计高度大都低于1.5米,舟船通过比较困难,人站在船面上也容易发生碰头等意外,到了涨潮的时候,情况会更加糟糕。另一方面,我国传统的拱桥桥洞都是比较高的,所以建议调整到2米或以上。

  显水的文章引起了荔湾区领导的高度重视。区长周亚伟批复:建议很好,请五区一街办、水务局认真研究,“尽最大努力满足百姓需求”。

  很快,泮塘乡民的第二封信又来了。

  “(第一封信的)龙舟一般长度为34米、宽1.2米,现经核实应为长40米、宽1.2米。请设计单位使用准确数据进行周详的设计!”执笔人显水说,乡内热心人请教了航道工程学方面的专家,根据上述准确数据经过详细计算,给出了河道加宽的方案;这些数据,也经过了一些熟悉龙舟等人力舟船、有实际航行经验的人士的验证。落款为“泮塘乡75后、80后”的数十位青年。

  答复:复涌同时,激活城市民俗

  “我们会努力的,将来荔枝湾涌可以扒龙舟!”昨天,荔湾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旅游局)局长郭泽果对记者说。

  荔枝湾涌的重现,是荔湾区重点打造的荔枝湾文化休闲区的重中之重。郭泽果说,复涌不仅仅是硬件的改变,而且会让许多特有的民俗一下子激活过来、鲜活起来。

  “除了赛龙舟,这里的民俗太多了。文塔将来会恢复魁星诞祭祀,还要搞开笔礼;七月七,乞巧节,其实是发源于我们这里的,这下子可以原汁原味地恢复了;还有,著名的民间工艺三雕一彩一绣,也将得到恰当的展示;西关小姐的万般风情,会沿着荔枝湾涌一路散发……”

  区旅游局谢焯华科长用“完全适合在这里发呆”,向记者传达他心目中未来荔枝湾涌所具有的诗情画意。

  突破:改善环境,打造五区一街

  两年前,刚到荔湾的时候,荔湾区委书记刘悦伦发现荔湾的空心化很严重,并且出现了恶性循环的趋向。如何突破?“首先需要改变荔湾的环境,没有一个优质的硬环境,好的企业留不住,年轻人和高素质人才也留不住,最后就是空心化。其次是文化环境的改善,于是我们提出打造‘五区一街’。”

  区长周亚伟告诉记者,荔湾有非常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目前荔湾区正着力于从文化资源大区向文化强区和文化名区迈进,努力将文化资源的历史性优势转变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优势,以文化的方式发展经济,用经济成果传承文化。具体来说,就是做到“坚持文化引领战略,突出西关文化、十三行文化、欧陆风情、水秀花香四条文化主线,打造五区一街亮点工程,辐射多种文化产业”。

  新的统计数据出来了。今年1-5月份,荔湾区税收增长60%以上,一般预算收入增长30%以上。经济的发展对改善民生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比如,原来荔湾区教师的工资水平不高,想加点钱非常困难,但现在,教师工资水平和公务员相当。”

  人们最关心的还是:老百姓在“五区一街”的建设中得到了什么?

  刘悦伦说,直接方面,几个特色文化街区的打造使地区环境大为改善,水变清了,绿色多了,人居环境改善了;其次,文化改善了环境,吸引了企业和人才,带动了经济的发展,税收增加了,效益提升了,就能花更多的钱去改善民生,建设更多的社区服务中心、医疗卫生中心。“还有,激活了老百姓的城市记忆,让他们更有根的感觉,认同感、自豪感、荣誉感,都得到了提升,得到了精神上的极大享受。”

  ■点评

  如何维持

  城市记忆

  是个关键

  裴钰(知名文化学者,天津历史学学会理事):

  广州荔湾打造“五区一街”大型文化工程,是典型的文化旅游开发模式,有四点做得不错:1、群众参与较好;2、开发利用和文化保护融合较好,恢复了当地民俗风俗,体现了开发对文化传承的推动作用;3、注重文化旅游对民生发展的拉动,牢牢基于民生诉求;4、开发的细节把握得好,比如拆迁征地处理得当,老百姓口碑很好。这四点可供兄弟省市地区借鉴。

  就在不久前,位于北京前门大街的众多中华老字号小吃,纷纷撤店,一度唤醒的老北京回忆,几近沉寂。文化恢复并没有收获如期的实际回报。

  现在,广州荔湾揭盖复涌的兴奋正在蒸腾,关键是兴奋过后,城市记忆如何维持?这个是关键。文化传承不是保留对象的形式,而是完整地保留对象的环境,要保留赛龙舟的民俗文化环境,要有可持续的产业运营,即产业集聚和注重刺激消费,把赛龙舟变成休闲娱乐方式,藉此提升本地服务业水平,而不是简单的看比赛。老北京小吃的教训是忽视了产业运营———卖包子小店如何能承受前门大街的租金呢?

  ■链接

  “五区一街”工程

  荔湾区正在打造的“五区一街”大型文化工程是:荔枝湾文化休闲区、陈家祠岭南文化广场区、沙面欧陆风情休闲区、十三行商埠文化区、水秀花香生态文化区及上下九商业步行街。五区一街,覆盖荔湾全境。

转发此文至微博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