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数十学者就剽窃门发公开信的标本意义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07日17:00  国际在线

  2010年3月25日南京大学教授王彬彬在《南方周末》发表《汪晖〈反抗绝望〉的学风问题》,指出《反抗绝望》一书存在剽窃问题,引起学界普遍关注。7月7日,数十名就汪晖涉嫌剽窃问题,给中国社科院和清华大学发公开信,呼吁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清华大学组织调查委员会,联名要求中国社科院和清华大学迅速答复,履行职责。同时要求,调查结论以及各委员投票意向最终能公布,以示公开、公正,接受公众监督。(7月7日《中国青年报》)

  汪晖涉嫌剽窃问题被揭曝已逾3个月时间,当初王彬彬刊文披露时,包括学界在内的社会各界,一片哗然。但耐人寻味的是,处在舆论当中的汪晖本人迟迟未作公开回应,是不屑、不愿还是有难以启齿的原因,令人浮想联翩。但显然,汪晖的沉默似乎并未淡化这起风波,而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当事人置身事外了,坊间所称的“挺汪派”和“倒汪派”却“打”得不可开交,双方在报章上你来我往、各执一端。其实,在笔者看来,不能动辄给参与者按上“挺”和“倒”的符号,纠结于“挺”和“倒”容易遮蔽真相,陷入意气用气和门派之争,因此应该跳出“挺”和“倒”,寻求公正的第三方进行调查,然后发布真相。

  如今,数十名学者给中国社科院和清华大学发公开信,呼吁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清华大学组织调查委员会,这是积极的行动,在汪晖涉嫌抄袭事件陷入一地鸡毛之际,越来越偏离主轨道的情景中,数十名学者的公开联名信,释放了积极的信号。

  首先这将直接推动汪晖事件良性发展。应该说,南京大学教授王彬彬揭曝汪晖涉嫌抄袭,不是一件小事,也不是单纯的学界中事,早已衍化为公共事件,这是因为汪晖在圈中的地位不容小觑,其所供职的单位也是名头甚响。遗憾的是,不仅汪晖缄默,其所在的单位也出奇地平静,这显然不正常。汪晖涉嫌抄袭事件不能不了了之,因为一旦属实,将极大损害学界声誉,须对当事人予以制约;若不属实,则可还汪晖清白。如今,数十名学者集体介入,呼吁成立调查委员会,这是真诚而务实的建议,相关部门不能不加理会。

  其次,这为以后处理类似事件提供了范本。当前学界腐败层出不穷,抄袭、借鉴、乱署名等丑闻令人不忍卒睹,但往往某一个案爆发后,除了少数媒体介入和一些评论者关注之外,往往事件被当事者所在单位自行消化,或者一拖了之,到最后不了了之,当事人即便被问责也是不痛不痒,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被排除在外。如今这数十名学者的倡议,要求成立调查委员会,要求调查公开公正,要求调查结论能公布,接受公众监督,这些都是合情合理的诉求,都有利于还原公众权利。而且,一旦确立了这种良性方式,对以后解决类似学术腐败就提供了借鉴意义。

  最后,这势必激发国人更多的公民意识。马丁·路德·金有句名言:“历史将会记录在这个社会转型期,最大的悲剧不是坏人的嚣张,而是好人的过度沉默。”当然,这句话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但毋庸讳言,在当前,面对许多公共事件,本该发声的知识分子却失言了,或者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甚至不少人善于和稀泥,更可怕的是他们替魔鬼化妆,成为遮蔽真相、伤害正义的帮凶。这一次,数十名学者就这一公共事件发言,值得激赏,因为他们不怕得罪人,不明哲保身,不容忍任何涉嫌抄袭事件,极具公民精神。

  当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秉承责任和公民意识,这个社会必然更澄澈,必然会有更多的公民在公共事件中果断站出来。由此笔者想到了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郝建说的一段话:“今天,我们在学术刊物和公共媒体上公开讨论学风问题是个挺好的事。这是对学术共同体的建设、也是对我们社会公共领域的建设。我们是在培养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儿女、后生有话好好说的习惯,是为了让我们的公共话语竞技场少些灰色沙尘暴而更加绿树成荫、郁郁葱葱。”

  如今,数十学者就涉嫌剽窃事件已经发表了公开信,作为呼吁的对象,中国社科院和清华大学不妨积极回应,这是其职责也是社会的期待。惟有对学术丑闻零容忍,惟有让独立第三方积极调查,惟有满足公民的知情和监督等权利,惟有对任何抄袭者毫不手软,学术界才能干净起来。(王石川)

转发此文至微博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